首页
|
资讯

头目视角:清代六大茶山族群变迁史考

编辑:yzwi

有清一代,六大茶山地方社会,土官、客商、夷民等五方杂处,衣食仰给茶山。各色人等宛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共同演绎出普洱茶命运交响曲。

倚邦老街

改土归流设立普洱府后,横亘在六大茶山与外界的藩篱被打破,外来客商源源不断地涌入茶山,他们与当地的原住民之间,既有矛盾冲突,亦有利益互换,在漫长的共处过程中渐渐相互融合,绘就出多姿多彩的茶山生活画卷。

改土归流设立普洱府以后,清廷对易武土弁伍乍虎、倚邦土弁曹当斋,还有攸乐土目叭竜抚与喇鲊匾进行正式任命。彼时生活在六大茶山地面上的原住民主要是窝泥、蒲蛮,在土司与夷民之间,还活跃着一些头目。外来的客商也有自己的首领,他们被称为会长、会首、客长与客首,起到沟通内外上下的作用。

石屏会馆石狮子(倚邦)

在倚邦土司治下的蛮砖茶山蛮砖寨,乾隆六年(1741)蛮砖会馆落成。负责修造会馆事务的是会长高板柱、严珍,很有可能是在他们的统筹安排下,延请了石屏籍官员张汉题写碑额,石屏籍官员罗凤彩撰写了碑文。捐资人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管理茶山军功土部千总曹当斋奉银四两”,紧随其后的是有国子监生衔名的“丰大裔奉银三十三两”,还有卫姓、权姓等众多姓氏,侧面印证了蛮砖茶山民间流传的“三丰四卫独一权”的说法。丰姓、权姓都是江西籍客商,卫姓等是石屏籍客商。还有一些看起来是原住民的名字。看起来那时土司与客商之间的政商关系比较融洽,共同致力于茶山的公共事业。

乾隆《蛮砖会馆功德碑》(蛮砖寨)

乾隆十二年(1747),云贵总督张允随下发有关茶政的行政命令。次年,管理茶山土千总曹当斋统四山头目将其铭刻在石碑上。碑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严禁三项弊端:官弁贩卖私茶,兵役入山扰累,并奸商滚放盘剥,以恤穷夷事。碑文描绘出的是一幅惨淡的社会图景,生活在茶山的夷民百姓可谓是水深火热。其中一项是追逐利益的客商放高利贷引发的矛盾冲突,有清一代,这是客商与夷民之间的痼疾。这一次,曹当斋与他手下的四山头目站在了维护夷民百姓权益的立场上。

乾隆二十四年(1759),竜得土目与整董土把总争控土地,胜诉的竜得土目你者率领手下竜批、竜得与丰腊三寨首目课勒、半耑与波特将判决结果铭刻在了石碑上。从名字上看,当时竜得土目仍然是原住民。

乾隆三十一年(1766),火烧头叶尧典熟悉夷情,放给土便委,以后子弟顶充。仅从姓名上看,叶尧典与汉文化更接近。

乾隆五十一年(1786)与乾隆五十四年(1789),易武土司与车里宣慰司先后两次下发公文。就公文的内容来看,讲的是同一件事儿。其时,漫撒土著稀少,本应由土著缴纳的贡茶、钱粮以及夫役门户无人办理。于是只好将其转嫁到了寄户身上,寄户因此要求对土地进行确权。已故漫撒掌事头目名叫卢沛、卢浩,继任漫撒寨头目名叫者昔京。漫撒、蛮别寄户客首名叫尚文辉,执照就是发给尚文辉等人收执。由此,汉夷等被编为十户,承担顶办贡茶,上纳钱粮,供应夫马门差徭役防隘充练等事,这意味着寄户取代土著成为漫撒的主体。具体掌管贡茶、钱粮及力役事项的人,从漫撒寨土著头目转移到了寄户客首肩上。

乾隆《漫撒寄户临时执照碑》

(易武茶文化博物馆)

道光二年(1822),易武土司伍荣曾针对易武易比争端进行裁决,按照上年双方当官签订合约,两寨并为一寨管理,江干钱粮按门户摊派,茶园按亩摊算,共同完纳力役杂项。鼓励多劳多得,任两寨有力者砍上砍下开垦茶园,同时要承担赋税。内文提到有通山客长多人,易武、易比各自有客长。

道光三年(1823),易武、易比合寨公同妥议,香火使用物品与银两化肥按门户均摊。涉及到易比的贡官及民间事项,钱物都由易比会长按户收交,不得推诿。

伴随客民扎根茶山,流土政权交付的贡茶、钱粮与力役已成定例,更要分担民间祭祀等公共事项的花费。

道光十六年(1836),横跨易武与倚邦之间磨者河上的永安桥落成,在永安桥的捐资人名单中,不但有思茅厅同知成斌、车里宣慰司刀正综、思茅贡士赵良相、倚邦土司曹铭、协办倚邦土司曹辉廷,还有倚邦通山首目,出资最多的是四位石屏人。可以看出,倚邦通山首目也积极投身于社会公共事业。

道光十八年(1838),张应兆上控易武土司伍荣曾及其手下一案胜诉,案件因由与判决书被铭刻在石碑上。从中可以看出,自乾隆年间起,石屏籍客民已经在易武扎根,通山分剖承担贡茶、钱粮与力役。除此外,还要面临易武土司伍荣曾及手下加派的款项、财物、茶叶与人力,以及苛索、逼借、讹诈等手段,甚至非法使用刑讯关押。面对暴虐的土司与为虎作伥的爪牙,张应兆等石屏籍客民奋起反抗,时任普洱府知府兼思茅厅同知黄中位对案件进行裁决,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张应兆等人的合理诉求。即使裁掉了不合理的事项,易武客民的负担仍然是相当沉重的,客民会首肩负征收的职责,几乎难以避免会深陷困境中。

道光《易武断案碑》

(易武茶文化博物馆)

道光二十六年(1846),倚邦印官曹佐尧统通山头目叶长兴、叶光辉、丰万年、权绍宗、王宝柱、彭绍祖、朱嘉祥、冯招得、朱盈、王云等,以来年的公费茶三十八担一支作为抵押物,向抚孤老太太借贷茶价九成银三百九十五两整。名为预卖,实为抵押借贷,其缘由是公务急迫,应该指的是办理贡茶事宜。约定道光二十七年(1847)以公费银偿还本息,应该是未能履约,是故,预卖茶约保存了下来。就办理贡茶事项来看,历来都是倚邦土司承办,具体的事项则会落在通山头目的身上。

道光二十八年(1848),时任倚邦土司曹瞻云上禀思茅厅同知吴开阳,以倚邦屡次遭受火灾,加上流行瘟疫,导致应该缴纳的贡茶、钱粮无力完纳。是故,提前召集通山目民开会,欲行仿照易武的作法,在茶叶买卖环节抽收银两,以此保贡典而全民命。思茅厅同知吴开阳同意了倚邦土司曹瞻云的计划,并下发公文推行。

看起来两件事有内在的联系,核心都在于办理贡茶。先是自行设法解决,遭逢天灾人祸难以为继之后,上下通盘筹划对策,倚邦土司曹瞻云出面寻求上级思茅厅同知支持。由此可知,此际贡茶、钱粮等负担再次转移到了客商身上。

道光《倚邦保全碑拓片》

咸丰二年(1852),漫秀至漫乃等寨首目耆目人等向易武土司提出申请,要求将土司抽收银一两偿还民间,以资公用。易武土司说明了进项之后,同意分步骤减免一两数额。从中可以看出,寨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申张民间权益。

咸丰六年(1856),石良子五省客商重修观音庙,除却捐资以外,凭值年首目等公平训判,违规者缴纳的罚金也被作为修庙。

咸丰八年(1858),竜得印官叶氏率领手下三寨首目捐银修庙,五省大庙总领会首有丁玉龙、石高才与曹大魁。可见客商的势力已经渗透到了相邻竜得土司管辖地方。

一方失年的清代曼拱修路功德碑上,除却有时任倚邦土司与众客商之外,还有以村寨的名义捐资,诸如倮德、倮批、慢冈、慢拱与克梅寨,紧随克梅寨之后还有老火头、老菩萨,这是土著村寨的头领称谓,可见当时纵是原住民,也参与了社会事项。

光绪十八年(1892),一份麻黑典卖茶园的契约文书上出现了会长仓耀章的名字。相隔四年之后,另一份麻黑典卖茶园的契约文书上留下了会长唐继昌的名字。可见在麻黑寨众间典卖茶园的事项上,会长拥有一定的权威,所以参与了进来。

光绪二十九年(1903),倚邦土司下发了一份催缴贡茶的札,差手下到各寨催收,希图本山头目及管茶人等遵照。

光绪《倚邦土司催办贡茶札文》

曹仲益《倚邦茶山的历史传说回忆录》:“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地方混乱,盗匪蜂起,贡茶运至昆明附近被匪抢劫一空,皇帝也无法追究,故才得以借机停止了交纳这一项贡茶。”至此,压在土司及村寨首目身上的贡茶负担方得以卸下。

回顾改土归流设立普洱府至清末这段时期六大茶山的历史,从村寨头目群体的微观视角进行考察,可以看到六大茶山族群逐渐演变的历程。

改土归流设立普洱府以后不久,江西、湖广、四川等省外的客商以及石屏等省内的客商争相涌入六大茶山。倚邦土司管下的四大茶山,陆续兴建起蛮砖会馆、三省会馆、五省会馆、石屏会馆与观音庙等会馆庙宇,执事的会长、会首成为外来客商的首目。而在原住民的村寨,他们的首目称为火头、菩萨,正式的公文上则称为头目。

至迟到乾隆末期,由于天灾人祸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土著流散,易武的石屏籍客商已经担负起原本由土民承担的贡茶、钱粮与力役,他们开始积极申张自己的权益,易武与车里两级土司加以限制性的认可,并将其编入了保甲制度,这意味着客民的身份开始转变,将自身的势力深深扎根于茶山上。客首肩负起了地方头目的职责,更多介入地方事务。

至道光年间,易武石屏籍客商积累了丰厚的财富,积极投身于修建永安桥等社会事项,不甘人后的倚邦通山首目也参与了进来。同时易武石屏籍民的生存环境恶化,他们不满于自身的处境,依靠自身的财富实力,以及背后石屏籍商帮的势力,仰仗司法给予的权益,奋起发起对易武土司伍荣曾及手下的司法争控,并争取到了较为有利的司法支持。

道光末年,倚邦土司及手下通山头目也陷入了困顿的处境,他们的对策是仿照易武的先例,将原住民负担的贡茶、钱粮等事项转嫁到了茶叶贸易的环节,通过额外增收税银,茶商的负担日益沉重。

咸丰年间,易武地方首目要求土司减免税赋的主张得以分阶段实现。革登石良子五省客商重修观音庙,动用的资金就有罚金,其会首的权威可见一斑。外来客商的势力进入了临近的竜得土司地,五省会首领衔修建五省大庙得到了竜得印官叶氏及三寨首目的支持。

光绪年间,易武地方首目的职权与责系日渐增长,村寨内部的茶园典卖,涉及祭祀的各种事项都责无旁贷的落在了他们肩上。倚邦地方首目依然面临土司催缴贡茶的压力,直至贡茶停办以后才卸去贡茶的负担。

易武石屏会馆(易武茶文化博物馆)

自盛清至晚清,将近二百年期间内,六大茶山地面上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变迁,从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上得以展现,那是大时代的缩影,融入波澜壮阔的时代旋律,演绎出或哀婉动人,或壮怀激烈的命运赞歌。

作者简介:

马哲峰,学者,作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双版纳州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西双版纳普洱茶历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勐腊县首届普洱茶文化传播大使,“行知茶文化丛书”编委会主任。所著《普洱寻茶记》《读𢤦中国茶》《普洱六山记》《寻味普洱茶》《读懂普洱茶》《大倚邦传奇》等,连年荣登茶媒体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曾荣膺《普洱》杂志优秀撰稿人,荣获河南茶叶流通领域发展二十周年杰出贡献奖,荣获创新中国茶百佳创新人才奖等。《人民政协报》等多家媒体予以专题报道。

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