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赏茶、观叶底与茶食的艺术

编辑:一抹阳光

茶,这一古老而优雅的饮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情感。在品茶的过程中,有三件事不可或缺,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而美妙的茶体验。

首先便是赏茶。赏茶,绝非仅仅是简单地看一眼茶叶,而是一门深入探究的艺术。对于泡茶者而言,通过赏茶能获取诸多关键资讯,从而决定诸如选用何种材质的壶、适宜的水温、恰当的茶水比例以及合理的浸泡时间等。从喝茶人的视角来看,赏茶可让我们知晓茶叶的发酵程度、揉捻程度、老嫩程度、焙火程度、渥堆与陈化程度等,如此一来,当品味茶汤时,便能有更为深刻的体悟。


在泡茶前,应将大约一壶量的茶叶放置于茶荷中,让每位参与泡茶与品茗的人逐一仔细欣赏。这一过程需注意,不可用手触摸茶叶,若要闻茶香,也切勿挨着茶叶吸气、吐气。之所以将泡茶前的看茶叶称为“赏茶”,是为了避免使其变成一种审视,以免后续的观色、闻香、尝味、看叶底等环节都带上“评茶”的严肃氛围。喝茶,除了制茶、审评、采购等特定场景外,更多的是欣赏与享用,而非一路对其进行诊断式的审视。在泡茶者看茶的阶段,我们特别称之为“识茶”,因为此时泡茶者必须清晰地洞察茶叶的各种状况,以便确定适宜的泡茶策略。而当品茗者进行看茶时,则应以“欣赏”的态度来完成这一喝茶前的准备功课,此时便称作“赏茶”。


接着,不能忽略的是看叶底。看叶底,即欣赏被浸泡后的茶叶。此时的茶叶已被充分浸润,即便未完全舒展,也足以让我们看清其制成后的真实模样。只要茶叶未因焙火过重或渥堆过度而炭化,在经过长时间浸泡后通常都会舒展开来供人观赏。泡茶者与品茗者能从舒展的叶底中清晰地看出其发酵、揉捻、焙火、渥堆、陈化的程度,同时也能了解到品种的特征、茶青被采摘的状况、包装运输过程中可能遭受的破坏程度,甚至能评判冲泡技术的优劣。然而,“赏叶底”这一项目在茶道界并非得到了全面的应用。很多时候,泡完茶后大家觉得喝过便罢了,若此时将茶渣随意丢弃至垃圾桶,那对茶叶真可谓是毫无留恋之情。“赏叶底”一方面能让泡茶人、喝茶人从展开的叶底中了解茶的前世今生,是识茶、赏茶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茶叶奉献了其一生的精魂,喝茶之人理应对其珍惜与感谢。赏完叶底后,应将其倒入渣盂,待茶会结束后,将之倒于泥土之上,使其回归地球的各种基本元素。

再者便是茶食。茶食并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喝茶时嗑瓜子或吃点心的概念,而是在喝茶过程中用以点缀、转换口腔味觉以及调剂心情的小食物。在这样的设定下,茶食应是小巧精致的,只需一两口即可,不能有过长的咀嚼过程、吐渣或黏牙等情况。食用完茶食后,要及时收拾食具,恢复到最初喝茶的状态。品茗者面前应仅有茶杯,不可放置纸笔、刀叉、面纸等杂物在茶席上,否则喝茶便会变得杂乱无章,不知是在喝茶还是在处理其他事务。虽然有观点认为喝茶不应食用茶食,强调要纯粹地欣赏茶,因而茶道界较少探讨茶食在茶席上的具体应用,导致茶食在使用时显得不够正式且缺乏明确的规范。然而,茶食在品茗过程中常常能起到点缀与怡情的作用,同时也能让味觉和嗅觉获得短暂的休息。


总之,赏茶、看叶底与茶食,这三件看似微小的事情,却为品茶增添了无尽的魅力与深度。它们让我们在品味茶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享受一杯饮品,更是在领略一种文化、一种情感、一种生活的艺术。让我们在每一次品茶时,都能用心去感受这三件事所带来的美好体验,沉浸于茶的世界中,感悟其独特的韵味与魅力。无论是独自一人静静地品味,还是与亲朋好友一同分享,茶都能成为连接心灵、传递情感的美好媒介。让我们珍惜每一次与茶相遇的机会,用心去品味这其中的奥秘与美好。

来源:黑白茶文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