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大倚邦传奇》:为茶农发声,为茶山立传

编辑:一抹阳光

很多年前,我曾经立下一个宏愿,就是要尽一个作者所能,写上一套十二本茶书。为此,我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走遍了中国四大茶区,考察了各大茶类的代表性名茶。虽然每年都有半数以上的时间奔波于各大产区,我开始越发不满足于这种打蘸水式的调研,渴望能通过一种茶真正深入了解茶产业的内核,最终我们把目光锁定到了普洱茶上。在过往的十五年期间,我们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于普洱茶,由此,就有了行知茶文化丛书系列的出版。


行知茶文化丛书

在考察了普洱、临沧与西双版纳三大主产区后,我们落脚于西双版纳,聚焦于六大茶山。缘由特别简单,六大茶山是普洱茶的发源地、普洱贡茶的采办地与普洱茶号的诞生地。想要深度了解普洱茶,首先要彻底搞清楚产业的源头。

数年前,我遇到了曹孟良先生,先生给我提议说:“你写了那么多书,能不能给古六山搞一个系列?”这句话像是一颗种子,在我心里慢慢发芽。既坚定了我深入考察六大茶山的信念,也对我所从事的工作产生了极大的鼓舞。


曹孟良先生

疫情三年期间,恰恰给了我这么一个机会,与其留在城市中动辄被居家防控所限,不如常驻在茶山上,茶山那么大,有我足够的活动空间。就是奔着这么一个朴素的理念,开启了深度调研六大茶山的历程。

考察六大茶山主要有三条主线:其一是书籍文献的记载,得益于二十多年来持续不断地收集各种书籍资料,为此打下了丰厚的基础。其二是碑刻文物的佐证,为此,我们走遍了六大茶山的山山水水,但凡是得知一点线索,我们就要跑去实地考察验证。其三是走村串寨实地调查,无论是散株分布的古树茶,抑或是连片分布的古茶园,还有新栽的乔木茶园,都纳入考察的范畴。有了详尽的文献梳理,茶山遗存的文物佐证,以及翔实可靠的茶园数据,为书写六大茶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规划的六大茶山三部曲中最先问世的就是《大倚邦传奇》,副书名《从倚邦至象明:四座古茶山的前世今生》一书。这本书的诞生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出人意料的地方在于象明乡的普洱产业基础薄弱,多数是散户式的茶农家庭作坊,基本上没有规模以上的企业。意义重大的地方正在于此,普洱在象明是真正意义上的富农产业。振兴乡村,一定要有主导性产业支撑。

就在我埋头调研的时候,在倚邦村委会做了十八年基层干部的徐辉棋问我:“马老师,你能不能为我们象明写本茶书?”我回答说:“出书当然没问题,关键是出书要花费一大笔资金。”他态度坚决地说:“筹措出版资金的事儿我来干,你就专心写书就行了。”说干就干,他立马投身于这项工作,首先站出来响应的就是象明商会会长卫成新。由此,展开了一项轰轰烈烈的乡村文化建设工程。


徐辉棋先生

这真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茶文化大事件,不同于以往或有企业出资赞助,或有政府拨付出版资金,《大倚邦传奇》一书的出版完全是由徐辉棋、卫成新发起,象明四大茶山近四十个古茶村寨逾一百九十位老百姓自发、自愿筹措资金宣传自己家乡的文化工程。还得到了昆明、哈尔滨、东莞、香港、上海等地茶商的襄助。


卫成新先生

《大倚邦传奇》一书出版的背后,有众多茶农、茶商与茶友的鼎力支持。在倚邦茶山考察的时候,绝大多数时间我都是住在倚邦贡茶历史博物馆馆长徐辉棋家里,我们白天跑茶山、跑村寨,晚上再赶回倚邦老街,每天行色匆匆。在蛮砖茶山考察的时候,卫成新会长说自己家用来招待的客房面临装修条件不好,为了让我休息好一点,多数时间都是卫成新先生自掏腰包安排我住在天宇客栈。在考察莽枝茶山、革登茶山的时候,易武茶叶协会郑明敏会长都是安排我免费长住在叶渡山堂,前前后后足足有三个月以上,还交代当时负责看管山堂的车纯姑娘给我做早餐。牛滚塘丁俊先生每天往返至少往返四趟给我送餐。

有些时候,不得不住在茶农家中,莽枝茶山曼丫村民王竹梅家、村长袁松山家,红土坡会计王应福家。倚邦茶山麻栗树村民李云心家,曼拱村民赵三民家,河边寨村民陈云杰家,茨菇塘村长石贵平家,锡空村民杨明胜家。蛮砖茶山新曼拱村长普江伟家,曼庄会计丰敬堂家、村民卫成忠家,瓦竜村民许志强家,曼林村民何伟家。

还记得多年以前曼林村委会老主任滕少华就问我:“马老师,你来我家这么多次,为什么从不在我家吃饭?”我回答说:“我是回族,习惯不一样。”他有些嗔怪道:“你早说嘛!我大女婿就是回族,有专门的锅灶,下次来,我专门给你做。”

多民族聚居的西双版纳,各民族之间相处极为融洽,互相尊重对方的习俗。多数时候,我吃的都特别简单,一个是白水煮鸡蛋,茶山上叫炸鸡蛋,另一个是黄瓜蘸白糖。卫成新先生的妈妈每次都怜爱的说:“你这可怜嘛!什么也不得吃。”我总是高高兴兴地回答:“吃的简单,很好。”

昆明的仓才惠女士专门从通海带来清真的牛干巴,河边寨的陈云杰跑去城里清真寺门口买清真牛肉,曼拱赵三叔叫人从内蒙古寄来清真牛肉干,徐辉棋老主任每次下山都是整箱的买清真火鸡面给我备着,牛滚塘丁俊大哥跑去小黑江钓鱼给我吃,类似这样的情形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一粥一饭总关情,我们将茶乡人民的感念之情深藏在心底。

我不会开车,入山采访的时候,几乎都是靠卫成新先生、徐辉棋老主任开车载我到处跑。我问过他们两个:“我们采访的过程中,你们的车辆跑了有一万公里吗?”他们都点头肯定。就比如采访蛮砖茶山,采访的时候跑了一遍又一遍,拍地标的时候又跑上一遍,拍摄视频的时候又接着跑。多的时候,一天就能跑上两百多公里。在他们两个忙不赢的时候,其他的村民都没少给我提供帮助。就像是接力赛一样,从一个寨子到下一个寨子,从一家转到下一家。对此,我无不感念于心。

《大倚邦传奇》的采访写作成书过程中,把许多亲朋好友都卷了进来。一开始只是河边寨陈云杰帮忙拿相机简单拍摄剪辑视频,而后认识了秦歌导演以后,从去年十月到今年六月,秦歌导演拍摄的视频就多达100条以上,每次都是他花自己的钱往返昆明与茶山之间。我曾亲眼见过做茶的朋友,单是请人拍了一条五分钟的视频就花了五千元。所以感叹道:“如果要是给秦导付费的话,至少欠了秦导五十万以上的拍摄费用。”


秦歌导演

车秀茶业的董事长毕凡老师为我提供了整层楼作为工作室,方便我安心写作。王明明总经理无数次开车到机场去接送我。担心我在异乡生活不习惯,陶可老师经常给我带河南风味的清真胡辣汤作早点。在我们面向社会开展六大茶山分享活动的时候,车秀茶业团体一次次投身于公益事业,为弘扬普洱茶文化默默付出。


车秀茶业团队

就是众多热爱普洱茶的人,不计个人得失,投身于宣传茶山,才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际上,这本茶书出版背后的花费,才是一笔惊人的数额,如果把吃饭、住宿、出行、拍摄等费用全部计算在内,过去三年在采访、撰写、出版《大倚邦传奇》一书的的过程中,背后的花费至少在百万以上。都由无数人默默支持,大家自行分担了。实事求是地说,没有如此众多人的支持,就不可能有这本凝聚无数人心血结晶的茶书诞生。

经由与出版社反复商酌后,我们有意将《大倚邦传奇》一书的定价压低至88元,这本进口纸张全彩四色印刷的茶书厚达370多页,同样厚度的茶书都至少在138元以上每本。我们的目的非常简单,出版这本书主要是为了让更多爱茶人了解象明四大茶山,所以让它尽可能有个亲民的价格。

自二〇二二年十月份起,至二〇二四年六月份止,《大倚邦传奇》自立项、采访、撰写与出版,历时十八个月。直到今年五月底,众所期待的新书运抵象明。卫成新先生感叹说:“沉甸甸的书籍,需要叉车来装卸。”比之更为厚重的是茶山人民的深情厚意。

五月十五日,《大倚邦传奇》新书答谢会在倚邦老街如期举行。来自象明四大茶山近四十个古茶村寨逾一百五十位茶农、茶商与茶友代表齐聚一堂,共襄这场茶文化盛典。大家在签名表上郑重签署自己的名字,围拢在门口观看重洗装裱好的致敬茶人合集,寻找到自己的照片后,高高兴兴地拍下来分享到朋友圈,无不为能够参加这项宣传家乡的盛事深感自豪。其中有的是举家参与,有的是夫妻双双参与,还有代孩子报名参与的。倚邦村委会书记彭东海看到合集中女儿的照片满脸笑容,麻栗树滕科建把小女儿的证书分享到朋友圈。


围观致敬茶人影像合集

特邀嘉宾曹孟良先生的分享感人肺腑,象明乡党委书记陶新华的发言让人备受鼓舞,卫成新先生的发言令人欢笑声中带着深深的感动,徐辉棋馆长的发言诚恳真挚,最后由我给大家把新书《大倚邦传奇》的内容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每位发言人都以深鞠躬向象明四大茶山的父老乡亲及各界的支持表达崇高的敬意以诚挚的谢意。

我们给每位支持《大倚邦传奇》一书出版事业的每位茶农人手赠送了一本新书,同时颁发了一份捐赠证书作为留念。每个人的肖像作为合集被收录到了书中,同时还冲洗装裱后入藏倚邦贡茶历史博物馆。我最记得馆内修建龙王井功德碑与茶马古道功德碑,记录了众多的捐资人姓名,饮水思源,修路架桥,泽被后世。相比而言,收录在书中的致敬茶人影像合集,是一种全新形式的尝试,这是属于二十一世纪的功德芳名录,这是为文化事业添砖加瓦,为开拓茶山新路径争相助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答谢会结束后,众多的茶农围拢上来,抱着自己手中的新书,请作为执笔者的我在扉页上签上名作为纪念。就像我反复宣称的那样,《大倚邦传奇》不是为了宣传这本书,而是要透过这本书将象明四大茶山推介给天下的爱茶人。用一句话来概括:为茶农发声,为茶山立传。


茶农围拢马哲峰老师签名

答谢会圆满结束后,中午专门设宴款待前来参会的父老乡亲与宾朋好友们。大家共同欢庆这大喜的日子。

象明人最喜欢的一首歌《象明就是不一样》,与新书名称贴切的一首歌《倚邦贡茶走远方》,唱出了象明人的心声,唱出了四大茶山人民的期望。《大倚邦传奇》的出版,预示着古老的茶乡再次焕发出文化的活力,谱写出动人的时代旋律,共同奔向光明的未来。

作者简介:

马哲峰,学者,作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双版纳州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西双版纳普洱茶历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勐腊县首届普洱茶文化传播大使,“行知茶文化丛书”编委会主任。所著《普洱寻茶记》《读??中国茶》《普洱六山记》《寻味普洱茶》《读懂普洱茶》《大倚邦传奇》等,连年荣登茶媒体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曾荣膺《普洱》杂志优秀撰稿人,荣获河南茶叶流通领域发展二十周年杰出贡献奖,荣获创新中国茶百佳创新人才奖等。《人民政协报》等多家媒体予以专题报道。

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