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视点:在普洱茶文化空白年代,建立了自己的普洱茶世界

编辑:消失茶友

 

 

 

 

史学大家在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

“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因此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需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这些意见,才是评判该项制度之利弊得失的真凭据与真意见。此种意见,我将称之曰历史意见。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即使我们此刻所处的时代,已是需要民主政治的时代,我们不能再要有一个皇帝,这是不必再说的。但我们也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这正如一个壮年人,不要睡摇篮,便认为睡摇篮是要不得的事。但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我上述的历史意见,单就中国历史论,如今所传历代名臣奏议之类,便是一项极该重视的材料。那些人,在历史上,在他当时,所以得称为名臣,而他们那些奏议,所以得流传下,仍为此后较长时期所保留,所诵览,正因为他们的话,在当时,便认为是可以代表他们当时的时代意见的。只有在当时成为时代意见的,所以到后来,才能成为历史意见。我们此刻重视这些历史意见,其意见正如我们之重视我们自己的时代意见般。这两者间,该有精义相通,并不即是一种矛盾与冲突。”

 

之所以在文章前面引这么长的一段话,是觉得钱先生关于历史评价的“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一语中的。同时也给我们了一个判断、认识历史的标准和方法。

 

骂人总比讲道理更容易引起别人关注,但是没有什么建设性,从某种角度来看,反而成了一种消耗。如果没有建设性的谩骂,那本质上还是一种负面情绪宣泄。

 

世界上没有一好百好的人,也没有一好百好的书,每一个人,每一本书都会有它自身缺陷,但也是因为这种缺陷,才让我们的阅读和与人的交往有意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自己最喜欢的两句话,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己判断辨别这个世界的人和事标准。

 

而对于邓时海的评价,依旧秉持上面标准。邓时海是一个有争议性的人,有人把他捧得很高,觉得是“普洱茶上帝”、“普洱茶教父”之类的大话、漂亮话。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写书卖老假茶的体育老师和太极拳传人”以及“随着邓时海的《普洱茶》一书火起来的‘越陈越香’概念是普洱茶文化中的毒瘤”。

 

而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对普洱茶发展,尤其是早期普洱茶文化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但他有自己局限性,但其局限性是受制于当时文化环境以及信息来源不不通畅所致。

 

讨论、评判人怎么样,纯属无聊。我们应该更关注他做的事情,思考他对普洱茶带来过怎样的促进。

 

1、《普洱茶》一书是系统书写普洱茶文化的开始

 

19934月在云南思茅(现普洱)举行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邓时海提交了名为《论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文章,这篇文章虽然不是第一次提出普洱茶“越陈越香”概念(“越陈越香”提法也不是他原创,据他自己说是受到白酒越老越好喝的启发),但他在论文中提出了很多普洱茶的重要名词及观念。

 

他在文章开篇就提出:“普洱茶是最能代表我国历史文化的产物。一是,普洱茶保有我国古代团茶古意盎然美的形态。二是,普洱茶除了与一般茶叶重视原料,制作保存之外,更讲究其时间年代,具有历史价值意义。三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独特的风味特色。四是,一旦喜欢上普洱茶,对其他茶汤会有难以接受之感。”而同时期的大陆普洱茶文化的宣传和研究“大多偏重于在配合大众口味推广的资料”,而且更无系统地提出普洱品鉴以及滋味品鉴的文化。

 

邓时海当时对云南发展普洱茶的建议是“更应该研究发展越陈越香的高品位,以配合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搜集研究越陈越香、制作级次纯正普洱茶、制作晒青生茶普洱茶、保留及栽培乔木茶树等四点建议。这四点建议,对当时普洱茶文化乃至今天的普洱茶文化,依旧意义深远。邓时海对当时的普洱茶文化宣传,乃至后面的普洱茶热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晓德藏书:《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黄桂枢主编

 

1995年台湾出版《普洱茶》一书,是在这篇论文基础上完善而来。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年出版了简体字版的《普洱茶》一书,对云南普洱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对《普洱茶》一书中“茶谱篇”中有好多茶都被质疑,但依旧不能否认邓时海为普洱茶文化做出的贡献。《普洱茶》一书和周红杰主编《云南普洱茶》一书,成了普洱茶类超级畅销书。

 

21995年的台湾普洱茶情况

 

国内茶叶专家对茶文化研究多基于茶历史、茶物质层面研究,更多关注的是茶叶增产以及茶相关科学研究。不能说这个东西不重要,可是过于学术化内容,对普洱茶爱好者来说,是有很大认知阻碍,所以就容易导致大家对普洱茶文化一知半解。

 

另外当时国内市场还是以绿茶为绝对主导,茶文化重点关注对象也在绿茶上,关于普洱茶系统品鉴更是一片空白。

 

在台湾80年代紫砂壶热带动下,出现了普洱茶收藏品鉴热,同时涌现了一批专门研究普洱茶人,邓时海就是其中主要代表。在黄桂枢主编《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一书中,还收录了一篇时任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范增平以《普洱茶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为名文章。在文章中指出当时普洱茶在台湾发展到的几个问题:

1)海峡两岸的运销管道不通畅;

2)普洱茶的相关知识不正确完整;

3)普洱茶的质量标准不统一完善;

4)在台湾销售的产品缺乏公正单位验证的制造日期;

5)没有定期定点的普洱茶展销会;

6)定期举办普洱茶学术文化研讨会。

 

同时在文章中分析了普洱茶在台湾迅速发展的原因:

1)与宗教情怀的发挥相结合;

2)练功健身的风气蔓延;

3)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倡导;

4)减肥效果和药理作用的报道;

5)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广告成功;

6)茶文化爱好者的鼓吹。

 

但是随着普洱茶在台湾广泛地传播,普洱茶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问题:

(1)普洱茶观念未理清,对于普洱茶的口味没有比较统一的、合理的认识;

(2)如何妥善的保藏;

(3)怎样才是正确的泡饮方式;

(4)何者是纯正的风味;

(5)真正的普洱茶的制作程序如何。

 

晓德藏书:2007年版《普洱茶》(二印)

 

作为当时普洱茶研究的重要参与者邓时海,通过《论普洱茶越陈越香》一文,给出了自己对普洱茶系统认识。

 

在《论普洱茶越陈越香》论文中,提出很多现在依旧在传播的观点:干仓、湿仓,普洱茶应该关注三个重点“晒青、生茶、干仓”。(邓时海在文章对晒青概念上的理解,存在一定认知误差。“茶青萎调绝大多数是采用日光萎凋,所以叫做晒青”,但制茶学中关于晒青是以晒为干燥方式,而且晒之前是需要进行杀青和揉捻步骤,而根据他的文字描述应该理解为摊晾。)

 

“爷爷做茶,孙子卖”这是对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形象诠释。“保留及栽培乔木茶树”,发现并强调老树普洱的口感优于新树普洱的口感,更具有收藏价值。在10多年以后,古树茶火爆,这种观点才被广大的消费者认可和接受。

 

1995年在台湾出版的《普洱茶》则是在论文的基础上对普洱茶的品鉴做了更为系统的阐述。简体字版的《普洱茶》分为五部分:史话篇、陈香篇、品茗篇、茶道篇和茶谱篇。

 

史话篇对普洱茶的历史做了回顾,对历史文献中和普洱茶相关的资料都做了收集整理。陈香篇则基本引用《论普洱茶越陈越香》论文框架及内容。品茗篇则是根据自己的品茗经验提出了“真,新鲜自然;美,陈香滋气”的评判标准。还提出了普洱茶的:甜、苦、涩、酸、水、无味。普洱茶的水性:滑、化、活、砂、厚、薄、利。普洱茶的喉韵:甘、润、燥。普洱茶的生津:两颊生津、舌面生津、舌底鸣泉。茶道篇则是对世界茶文化中对茶道的不同的认识的一个梳理和总结。茶谱篇则是对具体茶品的一个品评。

 

2016年版《普洱茶》书影

 

不难看出《普洱茶》一书的出现,对当时普洱茶在台湾传播和推广起了重要作用。04年简体字版的《普洱茶》出版,更是对云南普洱茶的宣传推广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每一个普洱茶从业者都不应该否定的事实,当然也不能否认书中确实存在一些瑕疵,但依旧不影响《普洱茶》一书的重要性,时至今日,依旧是普洱茶入门书籍必读经典。

 

毕竟不能靠“时代意见”去左右“历史意见”,希望都能以发展地眼光看待问题,辩证地看问题。我们不需要把任何人捧成神,觉得他没有任何瑕疵;也不需要把任何人贬低得一文不值,觉得别人一无是处,甚至觉得别人大奸大恶。

 

另外涉及书籍的事情:自己始终都在秉持一个观点,要带有思考地去看,辩证地看,而不是书里说的都是真理,毕竟总有人会出于自己的某些目的去对某些真实进行掩盖和美化。去相信自己相信的东西,而不是别人希望你相信的东西。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