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二十年了,今天回首再掂这片叶子的重量

编辑:yzwi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这句带着浓浓“点赞”味的话,已经成为安吉白茶最响亮的slogan。这句话已经陪伴安吉白茶产业发展、壮大、富民整整20周年。

黄杜村观景平台上的“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石碑。(溪龙乡政府供图)

2003年4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考察,看到当地政府通过发展白茶产业助农增收成效显著,高兴地称赞“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2022年,安吉白茶年产值已达32亿元,品牌价值48.45亿元,连续13年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带动农民人均增收8800元。

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回溯,一株茶、一句话、一个产业、一个富民生态是如何形成的,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先来看看这片叶子是怎样“出道”的。

中国名茶众多,安吉白茶是后起之秀。但不要以为它是忽悠间冒出来的,其实白茶历史悠久。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有描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北宋时期,白茶已是当时珍贵稀少的茶叶品种。其品质,用宋徽宗的话说就是:“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后经国内有关专家考证认定,宋徽宗所讲到的白茶就是现在的安吉白茶品种。

千百年来,白茶有如出世的隐者,江湖“只留其名难觅其踪”。直到1979年秋,安吉农业干部在“浙北茶树品种调查”中,于海拔800多米的天荒坪镇大溪村发现了它的踪影。

天荒坪镇大溪村上的白茶祖。通讯员 殷兴华 摄

这是一株树龄百年以上的老茶树。随后的几年,科研人员对其进行剪枝扦插繁育,再经省、国家农科院多次鉴定:这就是珍稀品种——白茶,全国独有。

久居深山的隐者,入世之路走得漫长而曲折。

“现身”后的十多年间,白茶只生长在农技人员的试验田和溪龙乡少数村民的房前屋后。

1995年,乡里来了一位名叫叶海珍的年轻女乡长。

当年的溪龙乡可谓一穷二白。全乡没有一条水泥路,村民住的是土坯房,靠在山坡上种点辣椒、板栗过活,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

当时,正值浙江农业进入“一优两高”发展阶段,号召农民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与市场接轨。

几毛钱一斤的辣椒、板栗显然算不得“一优两高”。要为山多地少的溪龙找到一个真正的富民产业!新官上任的叶乡长开始挨个跑村搞调研。

一天下午,口干舌燥的她来到黄杜村大山坞的老党员盛振乾家。主人泡了一杯让她这辈子也忘不掉的茶:只见杯中茶叶发白、茶汤浅绿,浅尝一口顿觉鲜爽、唇齿留香。

有没有可能把白茶发展成“一优两高”产业?面对着“外地姑娘都不愿嫁进来”的窘迫现实,乡党委决定试一试。他们带着白茶去做检测,发现氨基酸含量是普通绿茶的两倍以上,完全值得推广。当年,溪龙乡就制定了3年建成1000亩白茶基地的规划。

早期茶农在试验基地扦插茶苗(资料图)

可越是穷乡僻壤,老百姓的思想也越保守,再说也不懂种植技术,任凭乡干部挨家挨户动员,就是没人愿意种。

怎么办?从本就捉襟见肘的乡财政中挤出钱来补贴。

不懂技术?参加培训有钱拿:乡政府从中国茶科所、浙江大学请来技术人员上课,村民听课每天补贴10元。

没钱买茶苗?种白茶3亩以上,每亩补贴150元。

党员干部带头,慢慢地,种茶的村民越来越多,到1998年底,溪龙乡千亩茶园如期建成。

2001年,安吉白茶突破万亩;2004年,蹿升至5万亩;如今,已经稳定在20.06万亩。

这片叶子上了规模,如何变成“金叶子”,实实在在为百姓增收呢?

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闯市场了。

创业之初,安吉各级干部领着茶农频繁参加北京、上海、杭州、苏州等城市的茶展会、农博会。县里成立白茶开发推介领导小组,组织茶农参加各种名茶评选。

超过普通绿茶两倍以上的氨基酸含量,让安吉白茶天然具有特别鲜爽的口感,再加上日益精进的炒制技术和别出心裁的市场营销,这个茶叶圈中的后来者名气越来越大,逐步跻身高档绿茶之列,价格也不断走高,每斤卖到上千元。

刚采的一捧新茶。通讯员 夏鹏飞 摄

但高速发展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易察觉的风险隐患。

一次,叶海珍到北京马连道茶叶一条街考察,伸手一摸正在出售的白茶,心里顿时“咯噔”一下。

原来,白茶有一条非常严苛的标准:含水量必须控制在5%以下。高出这个标准,既影响口感,还极易发霉变质。经销商为了给茶叶增重,含水量明显超标了。

关键时刻,县政府为安吉白茶制定了全县农产品中的首个国家标准,又陆续编制生态茶园建设、生产技术管理等标准,确保每一杯安吉白茶品质如一。

同时,为了提升整体竞争力,降低茶农开拓市场的成本,安吉白茶首创了“母子商标”管理体系。母商标用来树立产业品牌形象,子商标明晰生产企业,对外抱团拓市。

当然,除了呵护,也有约束。随着白茶效益越来越好,茶园面积不断扩展,开始威胁到当地生态环境,安吉当即决定严格控制种植面积:不允许毁林种茶,不允许挤占基本耕地种茶,不适合白茶生长的区域一律不许种茶……引导茶农修炼内功、提升品质,从不断提高白茶附加值中追求更高利润。

茶园采茶 安吉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地方党委政府一路保驾护航、悉心呵护,正是安吉白茶这个茶圈“年轻人”能在短时间内与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黄山毛峰等百年名茶比肩的重要原因。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还要再富另一方百姓。

2018年,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领着村上的其他19名党员干了一件大事。他们自发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并承诺包种包销,不种活、不脱贫不放手。

2018年7月6日,新华社播发消息,习近平总书记对他们提出向贫困地区捐赠白茶苗一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山区茶农写封信,总书记有回音,黄杜村说到做到!

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县等三省四县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被确定为受捐对象。2019年9月,安吉县又与雷山县签订茶苗捐赠协议,“白叶一号”茶苗捐赠范围扩大至三省五县。

安吉县溪龙乡农技干部钱义荣(前排中)手把手指导茶农种茶。共享联盟·安吉 潘学康 摄

五年来,包括盛阿伟在内的安吉干部往返浙江和三省四县的次数和里程,已无法精确统计。光盛阿伟一人,有一回出门一周,坐了五趟飞机、四趟动车,感觉有点像商务人士的节奏。

这种点对点、手把手的情缘,在几个地方间成了一道温情风景线。5年捐赠的3485万株茶苗不断长出致富叶,成功带动受捐地3146户11332人受益。去年,受捐地累计制成干茶2万余斤,价值1000万元,带动当地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从“生根”到“生金”,茶苗还让当地发展思路活络起来。湖南省古丈县翁草村过去没有产业,有了“白叶1号”后,开始吃上旅游饭。去年,全村接待游客4000余人次,不少人还将自家农房改造成民宿,翁草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新的一年,“共富茶”举措再升级。安吉出台相关机制,今后三年每年拿出500万元,对受捐地12个村的白茶种植管理进行考核奖励,安吉农高新集团下属子公司安吉白茶集团对当季达标春茶进行统一收购包销,助力茶农增收。

20年间,用一片叶子为民造福的初心未变。

目前,这片“叶子”还在谋划着“二次腾飞”。

就像当年发动农民种白茶是为了斩断穷根,这次的目标依旧朴素而直接:未来五年,让安吉白茶带动农民人均再增收3000元。

按照县里的规划,未来要推动安吉白茶产业朝着大产业、大品牌、高品质、高价值方向迈进,打造“百年品牌、百亿产业”。

基于白茶又不止于白茶。我们看到茶农已经开始循着这条路径探索尝试。

万亩茶园里的“一片叶子”茶饮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打卡。通讯员 殷兴华 摄

黄杜村万亩茶园观景平台下的闲置储物间,被青创客改造成了一家名为“一片叶子”的茶饮店,面宽12米的巨型落地窗将层层叠叠的茶山变成一幅四季变换的风景画,成为网红打卡点。一杯杯创意茶饮让村民的茶叶卖出了更高的价钱,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

而溪龙乡全域,则正在完善整体规划,围绕“魅力茶镇”“活力茶乡”“创意茶谷”“浪漫水乡”四个板块,10年投资60亿元,打造茶旅融合综合体,完成从“卖茶叶”到“卖风景”,进而“卖文化”“卖生活”的转变。

故事正在更续……

眼下,正是安吉茶农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

茶园里,采茶工散布在冒着新绿的茶树间,巧手翻飞;茶厂内,嫩绿微白的茶芽上下翻飞,香气四溢;市场里,各地客商摩肩接踵,线上交易平台“叮咚”作响,一箱箱优质白茶火速发往天南海北……

早春时节,不妨泡上一杯芳香沁脾的安吉白茶,细品再细品,这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甘冽之味。

(来源:潮新W)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