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振兴路上茶飘香——安顺市茶叶产业发展调查

编辑:一抹阳光

自古黔中出好茶,安顺产茶历史悠久,作为全国历史悠久的茶叶产区,凭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优势,茶叶品质“独树一帜”,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不管是种植规模,还是特色品牌,虽然都有长进,但似乎没有为安顺茶叶赢得该有的“声誉”。

在这个与茶叶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人们发展茶产业经历了哪些波折?又正在寻找一条什么样的“因地制宜”之路?本报记者近日深入西秀区、普定县、镇宁自治县、紫云自治县等县区展开采访调研。  

黔中自古出好茶

群山环抱苍翠处,茶树吐绿溢芳香。在西秀区岩腊乡青杠坡村,正是采摘、制作春茶的好时节,茶人李兴娥忙着收茶青、制茶、销售茶叶。她说,青杠坡村的古茶树茶叶专家来测过,有100年至500年的历史,村里大多数农户都有古茶树,村民管护得很好,但以前都是农户自制小锅茶,自家喝或进行零散销售,粗加工且不成规模。

西秀区鸡场乡茶果场茶园

“几年前我认识了从西秀区农业农村局到岩腊乡挂职的李亚林。通过他的悉心指导,我第一次做出来的古树茶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爱,于是我想用制茶技术,带动乡亲们做好茶产业。”李兴娥说,现在村里已经有了茶叶加工厂,精细化生产实现茶产业带富一方人。

一株茶树“烹”古今。2017年,安顺市组织开展了古茶树调查统计,安顺境内有古茶树135451株,6个县区18个乡镇均分布有古茶树,每一棵古茶树都见证了安顺茶的辉煌历史。


贵州山和水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茶园

“那时候,安顺乡乡有茶、寨寨有茶,有屯堡的地方就有茶……”在镇宁自治县江龙镇山和水茶叶有限公司,记者见到国家一级评茶师,省、市制茶专家组成员李亚林,正在教学员制茶的他,听说记者来访安顺茶发展源流,便起身沏上一杯春茶,将安顺茶“故事”娓娓道来。

地处“黔腹滇喉”的安顺,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条件,孕育着纯天然、原生态、无污染的农产品,茶叶就是其中之一。据《贵州六百年经济史》载:“明代贵州宣慰司、镇宁州、普定卫、永宁卫均有产茶,洪武初年,在播州建立茶仓及永宁卫置茶马司,收购贵州所产茶叶送往藏区易马。”

“当时的旧州小锅茶、普定朵贝茶、镇宁白沙茶、永宁毛尖茶曾作为贡品上贡朝廷。”谈起安顺茶的辉煌历史,李亚林倍感自豪。

刘显世编写的《贵州通志》中指出:“黔省各属皆产茶,而安顺茶香味尤盛,滇商往来购去充普洱茶”。


镇宁革利乡茶农采摘古树茶

新中国成立之后,安顺茶叶的优良品质,名扬国内外。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伊顿”国际商贸公司看中了安顺茶叶的优良品质,当时的安顺行署在西秀区大西桥狗场屯建立了安顺第一家国营茶场(即如今位于大西桥镇的安顺市茶场),后又建立“安顺外贸茶厂”,成功将国营茶厂产出的茶叶和周边村寨茶叶制成绿茶大量出口。

1959年,安顺茶作为优质农产品销往国外,安顺也成为出口绿茶的生产基地。原苏联茶叶专家评价称:安顺绿茶拥有独特色香味,质量之高,足以拿去拼配其他茶叶饮用,可以达到提升口感的效果。因此,安顺茶有了“味精茶”这一代称。

好品质迎来好市场。明清时期,安顺茶曾跻身中国茶第一梯队,上世纪70年代,安顺则被定为国家绿茶种植基地,安顺茶区核心种植区狗场屯村曾被誉为“黔中产茶第一村”。

1992年,在南方省区名优茶评比中,贵州四款茶获金奖,安顺“竹叶青”“龙宫茶”“顺峰碧毫”均拔得头筹。

一壶煮尽千秋事,半盏茶香荡古今。生活在安顺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自古爱茶、种茶、制茶、品茶,演绎了安顺悠久灿烂的种茶历史。可以说,安顺这座城市发展的每一步,都伴随有幽幽茶香。

产业发展遇“瓶颈”

“盛极一时‘安顺茶’到了90年代末,却演变成一个‘贬义词’,令人惋惜。”李亚林说,安顺茶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遭遇过发展瓶颈,走了不少弯路。


镇宁江龙镇茶叶加工厂

记者走访多位安顺老茶人了解到,70年代末,安顺茶叶市场彻底放开后,一些茶商发现安顺茶叶好卖利润又高,便逐利“掺假”,加入可食用树芽尖等制茶,甚至单独用其炮制出“安顺名茶”,低价售出。

“于是,‘安顺茶叶’这块金字招牌当时成了“崴货”的代名词,从全国知名的‘苏销茶’‘味精茶’沦为‘茶叶货’。”普定县化处镇贵州哚贝古茶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应武是制作朵贝茶的老茶人,据他回忆说,“假茶叶”的出现让安顺绿茶“丧失”了口碑。

“1988年起,不少以杭州为主的茶商背着炒茶锅,坐着绿皮火车蜂拥到安顺住下来,高价收茶青,制售龙井等品牌茶。”李亚林回忆道。

“不过,我们也要客观看待这些外来茶叶客商,他们为安顺留下了制茶技术,甚至有很多茶商至今还留在安顺,参与种茶、制茶、售茶,助推着安顺茶产业的发展。”李亚林补充说道。


西秀区鸡场乡十二茅坡茶园

贵州安顺明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汉明,就是当时留下的湖北籍客商之一。经过多年苦心耕耘,如今他在西秀区种植茶叶1200余亩。

“以前,我们100元至200元的初级茶产品卖给外地客商,经他们包装贴牌后,售价往往要翻番,我们也有很多无奈。”吴汉明表示,在经过一系列的管控措施后,安顺茶叶品质逐渐变好,但“唱得响”的品牌相对较少,不利于安顺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有人留下来,也有人走出去。由于本地没有一个良好的销售平台,从80年代到21世纪初,许多屯堡茶人只能远走外地卖茶叶,他们身着民族服饰,挑着担子在全国各地销售安顺的绿茶,家住七眼桥镇关塘村的屯堡后裔王其顺就是早期开始到全国各地卖茶叶的代表。

王其顺说:“在外地卖茶的日子很辛苦,居无定所不说,还全国各地不停地跑,就希望安顺的茶品牌能够打响,安顺也能有自己的茶城,让外商汇聚来安顺购茶。”

正如众多安顺老茶人表示,一直以来,安顺茶产业存在茶叶入市门槛低,单打独斗,茶行业企业规模偏小,标准化程度低,龙头企业较少,无龙头品牌引领、市场集中度低的特点,市场难以做大。

破局重生树品牌

从当时“味精茶”因其好而少产生供不应求的供需状况,到后来产生“茶叶货”,安顺茶叶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要如何实现茶产业的复兴,把黔中历史茶韵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茶经济”,安顺茶叶踏上了为自己正名的漫漫征程。


西秀区蚕种场茶园里,茶农正采摘春茶

重新踏上茶产业复兴之路,我市以规模化发展迈开了第一步。安顺市农业资源区划服务中心主任、市茶叶专班负责人王艳莉说:“规模是产业发展之基,只有规模化才能实现产业化。”2009年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安顺茶产业从巩固存量、发展增量、推品牌、强科技、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全方位推动茶产业的发展。

2009年起,安顺绿茶恢复性发展进入实质性阶段,不仅制定中长期规划,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支持企业、种植大户和农户等茶叶生产经营主体新建茶园,推进茶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截至2022年底,安顺市生态茶园面积达42.58万亩,涉茶乡镇53个、村245个,5000亩以上的种茶乡镇有21个,10000亩以上种茶乡镇12个。

要规模,更要向质量安全、品质提升转变。近年来,安顺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茶区规划、茶树栽培、茶园管理、生产加工及产品包装运输等,均尊崇于“为天下人做一杯干净好茶”的宗旨,严格管护生产。

2022年,全市各级共开展技术服务培训105次0.4万人次,加大全省茶树禁用128种农药的宣传,在茶园建设中累计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达22万亩,推广茶叶专用肥达15.92万亩,全市欧标茶园、有机茶园共计达3.78万亩,茶园管理绿色防控率达到90%以上。


普定县靛山村茶园

品牌是发展的动力,也是提升茶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法宝。为全面提升茶叶品牌知名度,我市通过开展产地产品认定,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申报认定工作。目前“黄果树毛峰”“朵贝茶”“紫云春茶”等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安顺瀑布茶确立为市级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同时,打造培育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24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0家,上规入统企业15家,茶叶注册商标117个,通过ISO9001、HACCP等质量体系认证企业15家,取得SC认证企业31家,并相继涌现出“瀑布”“朵贝”“明英”“瀑乡”“过江龙”“春来”“云山屯”等多个地方名优茶叶品牌。


在普定化处镇朵贝村贵州哚贝古茶开发有限公司,茶农将刚采摘的茶青进行称重。

此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夏秋茶生产加工和利用,在提高茶叶下树率、增加产出、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带动群众就业、让绿色产业释放长效“红利”。

“对传统春茶生产企业来说,转型升级殊为不易,却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安顺御茶村茶业公司是其中转型成功的典型代表。目前,该公司专注于夏秋茶生产,年产量从当初的数十吨发展到如今的千余吨,带动本地固定用工逾百人,年均发放务工费数百万元。

“近年来,以袋泡茶为代表的新市场持续增长。公司自2021年11月迁至安顺,一年多时间,已完成销售额超3亿元。”贵州金尘茶茶叶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中华说,当初之所以选择安顺,是因为公司袋泡茶产品的生产原料主要是夏秋茶,安顺正好拥有丰富又物美价廉的茶资源。


茶农采摘春茶

谷雨过后,安顺瀑布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建涛很是忙碌,他带领团队到全市各地考察,寻找合适“机采”的茶园。“公司有一条年产5000吨的夏秋茶精制生产线,预计是7月投产,用于夏秋茶精加工(精制),目前正在全市范围内寻找合适的茶园合作。”秦建涛说。

提质增效,优势互补,安顺茶企形成“百花齐放”态势。“为充分发挥不同茶企在茶叶生产、销售、品牌推广等环节的各自优势,安顺鼓励、引导茶企以多元合作的方式进行优势互补。”王艳莉介绍。

创新发展启新程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近年来,在适度规模发展,巩固存量,发展增量的同时,我市以科技带动茶园高质量发展。


贵州土红坡茶业有限公司茶叶加工车间

安顺瀑布茶业公司作为安顺市政府、省园区农垦管理处重点打造的茶产业国有企业,承担助推市茶产业高效、快速发展的领头羊角色。

从2022年上半年开始,该公司加快推进茶企云项目建设。目前,已经开发并发布了收茶青助手、评茶助手以及茶园管理三款小程序。广大茶企和茶农可通过微信搜索登录小程序,实现数字化收茶青、评茶和进行茶园管理,逐步实现传统茶产业向数字化茶产业迈进一大步。

“这就是我们智能收茶青的APP,和电子秤相连,老百姓将票据一扫,就可以自动称重,数据记录在APP上。”秦建涛指着手机里的图片告诉记者,下一步,公司还将开发人脸识别、无感支付等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和贵州大学合作,目前正在研究茶园管理机器人新科技,将为茶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

安顺茶文化深厚,屯堡文化、古茶树资源、最美茶山、“大碗茶”敬客等文化相得益彰。如何更好地挖掘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发展?安顺也一直在创新探索。


茶游学活动中,游客在茶园拍照留念

3月16日,上海茗师堂与贵阳的茶友前往天龙屯堡,开启了今年第一场茶游学,紧接着,又奔赴十二茅坡、虹山湖瀑布茶馆进行茶游学。学员们感叹于安顺茶园的壮丽,更沉醉于安顺茶的香醇。

今年,我市开展以茶山为主,景区为辅的茶游学活动,接待企业、社会团体等进行3日、5日或7日的漫游,欣赏茶园风光,体验采茶、制茶乐趣,了解茶文化。目前,已开展10多期,每期有20至30人。

“茶的文化属性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上茶饮。”王艳莉介绍,我市不断丰富和提炼茶历史文化资源,赋能茶产业发展。“现在,安顺茶产业,正从单一的茶叶营销向茶文化、茶旅游观光综合营销转变。”

同时,我市不断探索“茶叶+”模式,推动安顺茶产业和旅游、文创、生态、科技、健康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镇宁江龙镇茅草村茶园风景宜人

依托乡村建设和自然风光,打造美丽茶乡路线、生态茶园、茶艺小镇等,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

进一步完善茶旅融合基础配套设施,在茶叶种植、制作基础上,注入非遗体验、休闲娱乐、名人文化、名胜古迹等元素,加强相关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的研发。

“这些‘茶文旅融合’发展生动实践,不仅绘就出‘茶经济’发展新图景,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王艳莉说。

茶产业是安顺市的传统优势产业,茶文化源远流长,振兴安顺茶产业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安顺结合省茶产业“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定位和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1558”发展思路,针对安顺茶产业实际提出“146”发展目标:实现一个翻番,即到2025年底,“十四五”末全市茶产业总产值在“十三五”末27.2亿元的基础上翻一番。

来源: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