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郎溪县 夏秋茶如何“喝出”好滋味

编辑:一抹阳光

从“一季茶”到“多季茶”

——发展夏秋茶,提升亩均效益,壮大茶产业

盛夏时节,原本安静的茶园,变得忙碌起来。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郎溪县的安徽宏云制茶有限公司的基地,远远望去,浓绿的茶园内几名工人正拿着手持采茶机,采收茶叶。机器掠过茶树顶梢,新鲜的嫩叶纷纷“飞进”收集袋中。

郎溪县的茶园内,几名工人正在用采茶机采收茶叶。

“如果每年只采一季春茶的话,每亩地产值也就1万元左右,加上夏秋茶则可以达到2.8万元以上。”安徽宏云制茶有限公司总经理戴世权介绍,如今通过发展夏秋茶,一年可采收茶叶4到5次,茶叶生产时节从每年4月一直延续至9月。

戴世权告诉记者,春茶采摘期一年也就20天左右的时间,与茶叶加工相关的厂房和生产设备得不到充分利用,效益较低,“要想进一步提高茶叶生产整体效益,就必须变革生产模式,把夏秋茶资源利用好”。

“春茶香,夏茶涩。”长期以来,夏秋茶因“味苦”劝退不少茶客。由于茶叶采摘成本高,夏秋茶卖不上价,因此大部分茶叶不做夏秋茶,茶叶资源利用不充足。而随着采茶机械的推广应用、夏秋茶产品的研发,茶农“夏秋无收入”和茶叶资源浪费的状况正在慢慢改变。

“2018年,岳西县夏秋茶产量3453吨,经过这几年发展,去年夏秋茶产量达到3950吨,在茶叶总产值占比约27%。”岳西县农业农村局茶叶站站长徐卫兵告诉记者。

在我省茶产业结构中,春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以全年总产量45%的产量,贡献了全年80%的总产值。但这也恰恰反映出,夏秋茶效益过低且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我省茶园亩均产量56.98公斤,比全国亩均产量的70.93公斤低近14公斤;亩均效益6852.86元,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对比浙江等省份,仍有不小差距。”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赫璞峰认为,要想解决我省茶园亩均产量、效益上不去的问题,开发利用夏秋茶资源是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省围绕稻米、小麦、玉米、茶叶等十大优势产业,着力打造10个全产业链产值达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去年我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20万亩左右,干毛茶产量16.94万吨,干毛茶产值203.73亿元,茶叶综合产值达到734.68亿元。

“从任务进展看,我省已有7个产业跨上千亿级台阶,而茶产业任务进度才超过七成。”赫璞峰表示,目前福建、浙江、云南、四川、湖南等省份茶叶全产业链产值均超过千亿元,我省要认清差距和挑战,聚焦夏秋茶资源开发利用,壮大茶产业。

从“无人采”到“机器采”

——机械助力,茶园宜机化改造,茶产业降本增效

人工采摘费用一直是茶叶生产成本中的大头。

“近几年,我省大部分茶区用工价格在每天一百多元,且需提供车费、食宿,人力成本高。”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而夏秋茶的品质决定了价格相对较低,没有太大利润空间,直接影响了茶企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很多茶园在夏秋季节“弃采”现象明显。

要想夏秋茶有效益,势必要降低生产成本。大力推广机械使用是降本增效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各产茶区积极引入采茶机,虽然一些名优茶的春茶采摘暂时还无法用机械代替,但在夏秋茶中,机采已成为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

“目前茶园的夏茶生产已经使用人工辅助机采模式,5个人一组,一天能采摘5000斤鲜叶。之后还将应用全自动采摘机器,一台机器每天能采摘1.8万斤鲜叶。”戴世权告诉记者,该茶园每年夏秋茶机采5次,一亩地每次采摘400斤鲜叶,一年累计采摘2000斤鲜叶,可制成400斤左右的干茶。

随着机采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多的茶企瞄准了夏秋茶资源,郎溪、广德、岳西等多个县区也配套项目资金,示范推广机采,茶产业降本增效明显。

在岳西县罗源场古坊茶叶生产基地,夏茶的机采刚完成不久。“今年是我们第一年进行机采茶,夏茶一共采了三轮,预计秋季还可以采摘一轮。”负责该基地经营管理的林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文兵告诉记者,该茶园使用的是背负式采茶机,每人每天可以采鲜叶500斤左右,而人工采摘每人每天只能采三四十斤。

记者了解到,要想机械更好助力茶叶采摘工作,除了各种采茶机械的研发和应用外,茶园也需要进一步增强对机械的适应性,例如调整茶树种植坡度、茶株行距和沟渠道路等,让机械在茶园通行更加便利,助力茶产业提质增效。

自去年起,我省大力推进“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示范茶园建设,建立技术规范和认定指标体系,引导各地因地制宜改善生产基础。目前,全省已完成建设“三化”示范茶园53个。

“从效果来看,这些茶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生产管理成本明显降低,仅施肥、除草、修剪等环节人工成本就降低近1000元,也为夏秋茶生产提供了支撑。”赫璞峰表示,根据计划,到2025年全省将建成“三化”示范茶园100个。

从“无人问津”到“逐渐热门”

——科技赋能,改良工艺,丰富夏秋茶产品

创新和丰富夏秋茶产品,提升品质,才能拓展更大市场。近年来,通过科技研发和工艺改良,夏秋茶的“苦涩”问题得到解决,品质逐渐得到消费者认可。

今年4月,在罗源场古坊茶叶生产基地,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系教授宁井铭通过结合传统烘青绿茶和炒青绿茶的制作工艺,把夏秋茶的原料制作成了性价比高的口粮茶“金翠兰”。此后两个月,宁井铭又在该基地利用夏秋茶原料先后制作了红茶和黄大茶,进一步完善了夏秋茶的加工工艺。

“随着金翠兰茶、红茶和黄大茶的试制成功,当地茶农的鲜叶采摘期延长到了9月份,亩均效益得到了极大提升。”刘文兵说,通过发展夏秋茶,与该基地合作的数百户茶农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

在岳西县头陀镇的龙之谷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内,安徽唯一一家茶叶科技小院——“安徽岳西茶叶科技小院”便坐落于此。近年来,通过科技创新,龙林谷公司采用厌氧设备对夏秋茶原料进行处理,研发出了具有一定保健作用的伽玛茶,而该科技小院则依托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和龙之谷农林发展公司进行伽玛茶技术制作与推广。

“这款茶对原料要求不高,4月至9月的春夏秋季茶叶都可以直接用来制作,刚好与岳西翠兰采摘时期形成互补。”头陀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刘会生说。

“如今,岳西不少茶企都在开发夏秋茶生产,茶叶不仅走出大山,还卖到海外,欧洲、非洲、东南亚地区都有。”徐卫兵表示,去年,岳西县出口茶2200吨,产值约1.3亿元。

随着时代的发展,“茶”这个最古老的饮料,也开始变得年轻化,甚至出现了很多富有创意的茶产品。

在黄山,茶叶直供新茶饮模式基本形成,开发出冬茶啤酒、茶日化等创新型茶产品和调味茶、免滤茶包、精品小包装等年轻化产品。“全国90%新式茶饮生产商已与黄山建立合作共建关系,去年全市深加工产品产值超5亿元。”黄山市农业农村局茶产业促进中心负责人朱舜球说。

“各地要引导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合理配置茶类品种,加大夏秋茶资源利用,进一步提升茶园亩均效益。”赫璞峰表示,茶企要紧跟当前新式茶饮产业快速增长的形势,开发生产代用茶、调味茶、精品袋泡茶等新式茶饮产品及含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

来源:安徽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