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信阳秋茶如何“破圈”

编辑:yzwi

金秋时节,信阳市浉河区满山的茶叶在阳光照耀下依然青翠,茶农正忙着采茶。郝光 摄

  核心提示

  茶产业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是三产融合发展的“金钥匙”,更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信阳毛尖作为河南茶的杰出代表,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如何加强秋茶开发,延长信阳毛尖的产业链,实现产业规模和产值的突破。本报记者通过深入采访,探讨信阳秋茶的“破圈”之路,以期为我省茶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金秋时节,地处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的信阳风景如画,连片茶山青翠欲滴,仿佛把时光定格在了春天里。

  相较于四月采春茶的“喧嚣”,秋季的茶山略显安静,依稀可见几个采茶人的身影。

  缘何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秋茶品质如何?秋茶的“破圈”之路在何方?记者走进信阳一探究竟。

  现象:秋茶价低量少

  “一天也就采两三斤青叶。”在浉河区浉河港镇黄庙村,茶农陈亮山在自家茶山上采茶,谈起采秋茶,他坦言,“信阳毛尖采摘主要在春季,秋茶价格低,所以一般都不雇人,自己多少采点。”

  沿着环南湾湖公路,记者行驶了大约10公里,结果发现,正如陈亮山所言,采秋茶的茶农人数一只手就可以数得过来。

  浉河港镇龙潭村有茶园2.5万余亩,占全镇茶园面积的12.5%。龙潭村村委会负责人直摇头:“费工费时又卖不上好价钱,大量秋茶被白白浪费,非常可惜。”

  “秋茶青叶每斤收购价40多元,与春茶青叶动辄每斤100多元相比,价格差距较大。”陈亮山告诉记者,“市场冷、价格低,茶农采秋茶的积极性不高。”

  在浉河港镇龙潭村豫龙春茶叶专业合作社内,负责人曾祥永总是泡几杯不同等级的信阳茶放在茶桌上,供往来客商挑选。10月4日,曾祥永的茶桌上冲泡的是两杯秋茶,茶叶条形较长。

  “夏秋季节,温度高,茶叶生长快,所以秋茶以叶茶为主。”曾祥永说,“像我们这样走批发价,一斤秋茶也就卖300多元。如果茶农自产自销价格会更低,所以收青叶炒秋茶的公司并不多。”

  缘由:传统思维影响

  秋茶市场遇冷,是因为品质不高吗?

  秋茶并非茶中下品,且不说饮白露茶的时尚,历史上爱秋茶的记载也不少。唐朝诗人许浑就有诗句“秋茶垂露细,寒菊带霜甘”。

  秋茶品质不差,为何市场认可度不高?

  信阳市茶文化协会总顾问宋效忠认为,主要受市场影响,人们对春茶的推崇,客观上弱化了对秋茶的关注和认知。

  在宋效忠看来,信阳毛尖并不是芽头越小口感越好,反而是“一芽一叶”具有更丰富的营养价值。

  在第31届信阳茶文化节上,信阳市主要领导提出“一芽一叶”总关情,倡导回归信阳毛尖茶传统,得到茶人、茶农、茶企的积极响应。

  在今年信阳毛尖茶开采式上,信阳市茶产业协会会长刘文新发出倡议:传承好信阳毛尖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二叶”茶生产,逐步扭转市场盲目追求“芽小”“采早”和“小浑淡”的误区,引导市场消费。

  其实,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信阳当地一些老茶客习惯喝秋茶,喝得比较多的是叶茶,当地俗称“口粮茶”,外形虽没有特级毛尖好看,但口感并不差,价格更亲民。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让信阳茶这片神奇的“金叶子”迸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必答题。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李文慧表示,信阳毛尖作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连续14年位列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前三名,品牌价值达到79.84亿元。“对于信阳毛尖来说,只采一季春茶委实可惜,虽然春茶品质好,但是产量少,价格相对比较高。加大秋茶的采摘和生产,一定程度上能延长信阳茶叶的产业链,也能助农增收、增加就业岗位。”李文慧说。

  那么,采秋茶影响春茶产量吗?信阳毛尖绿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祖宏认为:“秋茶只要不过度采,不但不影响春茶产量,反而能成为信阳毛尖一个大的补充。”

  破题:敢想敢试敢为

  中秋国庆假期,周肖同茗茶坊迎来不少游客购茶,主人肖兴亮忙得团团转,“今年红茶卖得明显快了,我们要逐步加大红茶比重”。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秘书长、信阳市浉河区茶叶协会会长张广成表示,浉河区是“信阳毛尖”和“信阳红”的主产区,信阳红茶品质不输于一些知名红茶,近几年政府也进行了大量推介工作,红茶产量、销量逐年提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信阳毛尖产量占总产量的70%以上,红茶、白茶、青茶等“小荷才露尖尖角”,茶产业链条延伸不够,高附加值产品少,秋茶资源综合开发与深度利用不足。

  可喜的是,一批茶人的不懈探索正成为信阳秋茶“破圈”之路上的点点星光。

  在黄庙生态茶厂,一摞摞筛子上摆满了青叶,这个阶段叫“陈化”。信阳白茶创始人周开启做白茶已有11个年头,“信阳白茶在福鼎白茶基础上做了改良和创新,在福建市场非常受欢迎。”周开启说,自己种的“华茶一号”非常适合做白茶,除了每年春季做少量毛尖外,其余都做了白茶。

  在浉河区董家河镇陈湾村一处相对封闭的山谷,有300多亩茶园,这里是张超的“试验田”。他研制的“牡丹王”一斤卖到近4000元,供不应求。如今,他又开始试制岩茶。

  除了用秋茶做红茶、白茶外,信阳小林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林杰芳早在6年前已开始生产青茶,并在2017年全省名优茶评比中,被认定为省级新产品。他认为,之所以跳不出“只采春茶”的怪圈,归根结底还是思想不解放,不敢闯、不敢试。

  目前我国有21个产茶省(区、市),其中17个产区已走出多元化路径,比如福建省,目前就有乌龙茶、红茶、白茶等5个种类,茶叶的多样性为福建茶叶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信阳市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邱常认为,如今消费群体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随着年轻群体喜好变化、电商物流等多种因素叠加,信阳茶必须跳出传统思维,跨界融合。

  前不久,浉河区福隆茶厂和福州市帮利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牵手,签下1000吨夏秋茶合作协议,“下一步我们将招引国内一流茶饮企业,开发新式茶饮,开发‘潮牌’‘潮品’,吸引年轻群体,扩大消费市场。”张广成信心满满。

  在跨界融合上,信阳近几年也有探索。该市倡导茶旅融合,开发“茶旅+民宿”“茶旅+研学”等茶旅融合新业态,积极打造百家茶庄园,让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记者采访大量茶人,发现大家有一个共同认知:在持续提升毛尖品质、稳住基本盘的基础上,做大“秋茶多品类”这个增量,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信阳茶才能进一步做大做强。

  李文慧认为,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这篇大文章,让信阳秋茶形成市场影响力是关键,一方面,加强茶科技成果转化,科学养护茶树,提高制作工艺,提升茶叶品质;另一方面,强化品牌意识,不断优化营销,引导市场认知,把信阳秋茶知名度打出去。(记者 胡巨成 刁良梓 本报通讯员 马童)

来源:河南日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