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冬至|夏病冬治,就在今日

编辑:消失茶友

《小至》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是农历中非常重要的节气,表示一年进入最后的阶段,同时它也是一个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年”等。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夜晚渐渐缩短。


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从冬至开始,阳气慢慢回升。


冬至时节,正是阳气初生时分,要像农民育苗一样,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


冬至 三候


一候 蚯蚓结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 麋角解

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 水泉动

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 数九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习惯自冬至起“数九”,即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天。


民间流传歌谣说到: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

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了不同时间的季节变化,也表明人们防寒意识随着冬至的到来日渐提高。


其中,冬至后的第十九天至二十七天被称为“三九”,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民间历来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候就春暖花开了。


冬至 食俗


烧腊

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些腊肉腊肠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


汤圆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南方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羊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羊肉的习俗,羊肉味甘性温,有补肾壮阳的作用,历来作为补阳佳品,是冬至进补的重要食物之一。寒冬常吃羊肉可益气补虚,补血助阳,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


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在湖南湖北一带,在冬至也不能缺少赤豆糯米饭。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馄饨或饺子

冬至节吃水饺或馄饨是汉族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潘荣陛(清)《帝京岁时纪胜》:“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冬食馄饨和饺子,也有利于寒冷季节热能的储蓄。


冬至 养生


冬至一阳生。


在这一天,盛到极致的阴气开始衰退,从而会有一点阳气萌生,所以这是一个阴阳转换的时刻。


从这时开始,生命活动开始从盛转衰,从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能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冬至食补有讲究


谚语说:“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冬至时节,人们食欲大增,肠胃运化转旺,此时进补能更好地发挥食材的功效。


营养学也研究证明,冬至进补不仅能调养身体,还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要多吃能增加热能供给、富含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肉类、蛋类、鱼类及豆制品等。冬季气候干燥,要补充维生素,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但不可多吃辛辣刺激食物,否则易导致饮食不化、积湿成痰。


二、运动宜动中求静


冬季运动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袭,其次运动量不宜过大,要在动中取静,找到一种气定神闲的境界。


八段锦、太极拳等动静结合的运动方式是很好的选择,不宜进行高强度的体育训练,避免损伤阳气。


三、起居养护


冬至前后,除了保证夜间睡眠质量外,午饭后亦可适当打个盹儿,但要避免睡时着凉。


宜在白天多晒太阳,以利阳气的生长。脖子是风寒的“窗户”,寒风极易从颈部吹进衣领,所以一条暖和的围巾可以降低感冒的风险。


内容来源于网络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