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杀青:从鲜叶到茶叶的蝶变序曲

编辑:一抹阳光

上个专题中,我们了解了酶促反应与微生物活动对普洱茶的重要性,实际上普洱茶制作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充分利用了各种微生物对氧气的不同需求,将发酵分为了有氧发酵与厌氧发酵,有的也叫前发酵与后发酵。

之所以要对二者做一个区分,是因为参与普洱茶发酵的微生物可分为有氧菌与厌氧菌,而且分工明确。

功能性上,有氧发酵主要负责对普洱茶内含物质的生物氧化,而厌氧发酵可以把复杂有机化合物分解成简单物质,弥补了有氧菌的不足。

发酵对象上,有氧发酵主要作用于毛茶,待茶叶压制成形后,除表面与空气接触外,其内部则处于缺氧状态,为厌氧发酵创造环境,这也是不建议长期敞口存散茶的原因。

简单了解普洱茶发酵原理后,接下来对普洱茶制茶工艺逐个分析时,我们就可以顺着一条较为清晰的主线理解普洱茶工艺:一切为了发酵。

当我们从云南大叶种茶树摘下鲜叶的那一刻开始,普洱茶的有氧发酵就开始了,并将贯穿整个初制环节,包括采摘,萎凋,杀青,揉捻,晒青等等。

“保酶”与“灭酶”

刚摘下的鲜叶水分含量多,持嫩性强,需要先堆成10厘米的高度,放在萎凋槽里摊晾,萎凋时温度最好保持在23℃到29℃,且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否则会提前发酵,叶片发红,俗称“红变”。

一般认为萎凋是为了让鲜叶自然脱水,达到叶片收缩变软的目的,其实萎凋更重要的是激活鲜叶中的酶类物质,降解鲜叶中的部分叶绿素,为后续发酵扫清障碍。

萎凋完成后就是杀青,云南普洱茶和绿茶都采用炒青,但工艺上截然不同,这主要是因为云南普洱茶需要发酵,而绿茶则完全不发酵,因此手法上可以概括为“保酶”与“灭酶”。


一般绿茶为达“三绿”(色绿、汤绿、叶底绿),常采用叶温超过75C以上的高温杀青,且多闷少扬,有时还要“复炒”,以彻底破坏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防止其降解叶绿素,且阻断后期发酵的可能,使叶片鲜绿,香气高扬。

而普洱茶则更加复杂,杀青时既要破坏大部分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防止多酚类物质过度氧化,又要保留一部分酶,使鲜叶不至于出现“青草气”或“红茶香”,能正常进行后发酵。

此外,普洱茶的杀青还承担着进一步降解叶绿素(保证汤色杏黄明亮,叶底鲜活嫩绿)、去除青草气(保证出现茶香)、蒸发水分(使叶质柔软,便于揉捻成形)的作用。

杀青的技术要点

杀青不但重要,难度也相对较大,其中最难于把控的是温度,这是因为鲜叶中的酶,是一种非常敏感的存在,其活性会随叶温的高低而不断变化。

杀青时如果温度不足,鲜叶酶蛋白质会变性凝固,导致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增强,出现酶促氧化,使本来无色的茶多酚转化为红色氧化物,即出现"红梗红叶"。

杀青时如果温度过高,鲜叶酶蛋白质会凝固得更快,导致多酚酶完全失去活性,变成了绿茶工艺,而且茶青也会焦斑,爆点,甚至烤焦,即所谓的“烟焦茶”。

主要呈现为以下规律:

当叶温大于20℃时,茶叶酶的活性逐渐增强;

当叶温为40℃~45℃时,茶叶酶的活性达到极值;

当叶温大于45℃时,茶叶酶的活性逐渐钝化;

当叶温大于65℃时,茶叶酶的活性基本丧失。


因此,为了让叶温达到合适的温度,普洱茶手工杀青的锅温,一般都需要控制在180℃以下,不过过去很少有人会专门用温度表测定杀青锅温,大家都是凭经验把握。

看锅温上,有所谓“白昼暗灰色,夜晚暗红色”的总结,经验更老道的师傅则会听鲜叶下锅时的温度,如果听不到锅内茶叶的爆声,出现红梗红叶,富青草味的可能性就很大。

此外,每年的气候,降雨,茶青等级,茶叶品质都不同,因此手工杀青还需要遵循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看茶做茶,这里陆离简单列举几点。

首先介绍去年春季出现较多的雨水茶处理方式。一般清晨采摘的露水鲜叶,含水率约为20%,而下雨天采摘的鲜叶,含水率多达40%,因此杀青时必须提高热量,才能使叶片水分正常挥发。

因此,为避免叶片粘连和顺利杀青,雨水叶要遵循适当延长萎凋时间,促进脱水;适当提高锅温,减少投叶量,保证热量;以一百斤鲜叶为例,鲜叶含水率每增加5%,杀青时就要多增加2%~3%。

其次是杀青时常说的“嫩杀”与“老杀”。其实就在叶温相同的情况下,杀青时间的长短,时间短则鲜叶蒸发水分少,称为“嫩杀”,否则即为“老杀”。

通常情况下,嫩叶含水量大,酶活性强,叶片韧性大、容易粘黏,适当老杀有利于成型;老叶含水量小,酶活性弱,适当嫩杀可以减少碎末茶,也有利于成型。

最后是杀青惯用的控温和控湿手法“闷杀”与“透杀”。在杀青锅上加盖,尽量保留蒸汽和热量,就是“闷杀”;揭盖抖扬茶叶,让锅内温度下降,蒸汽减少的手法就是“透杀”。

普洱茶杀青时,有所谓“透、闷、透”手法,即先透杀两分钟,等叶片均匀受热,叶温上来后闷杀约一分钟,待蒸汽从锅里升腾后立即揭盖透杀,这种手法能稳定叶温,避免“烟焦茶”和“红梗红叶”。

也正是因为手工杀青的难度大,时间长,近些年在茶山多用作高端普洱茶,而大众普洱茶和专业初制所,效率更高,控温更简单的机械杀青正逐渐普及。

与手工杀青,机械杀青时锅温通常控制在180~230℃,不过铁的熔点非常高,直接使用点温计测定杀青锅温不准确,因此要在出叶口密闭收集适量杀青叶,插入温度计,叶温以大于70℃,小于75℃为理想状态。

常见杀青机介绍

目前普洱茶行业主流的杀青机主要有6大类,常用的有锅炒式杀青机和滚筒杀青机,相对少见的是槽式杀青机,瓶式杀青机,焙丝式杀青机,以及应禁止使用的蒸汽杀青机。

第一种是锅炒式杀青机,目前茶山常用的型号是由58型改进而来的6CS-84型单锅杀青机和电热炒青锅,其他的还有6CS-84型双锅连续杀青机,浙江临安产三锅连续杀青机。

使用锅炒式杀青机时,能轻松高效地翻转鲜叶,同时还对叶片施加了一定压力,部分叶组织被揉破,氧气进入叶片细胞,促使部分茶多酚氧化,减轻茶汤涩味,利于后发酵,此外还起到了轻度揉捻作用,利于条索成型。

第二种是槽式杀青机,这种锅体通常呈筒状半圆形,四周连接有八片宽槽,槽锅中间的长轴上装有很多炒手,以连续杀青。

由于原理与锅式相同,槽式杀青机,做出的毛茶与锅炒杀青工艺上也较接近。同时还能连续作业,能效也更高,不过早期型号的宽槽连接处焊接不紧,总会有茶叶掉入接缝里,并在高温下焦糊,污染其他茶叶,导致成品茶汤里有焦煳细末,被台湾人叫做“茶虱子”。

第三种是滚筒杀青机,这是茶山使用最早,也是普及率最高的机型之一,大约有五到六种型号,不过差别不大,都具有产量高,可连续作业,操作简单便捷等优点。

滚筒杀青机具有滚筒直径越大,台时产量越高的特点,一般直径700~800mm的滚筒,每小时可以产出300斤1到2级嫩叶,或400斤左右的3到5级的梗叶,不过实际运用时鲜叶投入量往往要比以上数据大的多。

但由于滚筒内螺旋角大小存在差异,鲜叶在滚筒内翻滚的时间是长短不一的,最长的多达5分56秒,最短的却只有30多秒,这些杀青时间少于3分钟的鲜叶,做出的普洱茶苦涩味是很重的。

因此,想要用好滚筒杀青机,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合理调整滚筒转速与螺旋角大小,通常滚筒两端的螺旋角应大于45度,筒中段的螺旋角则应小于22度,所有杀青叶在滚筒内的翻滚时间应大于3分钟。

其次,使用滚筒杀青机应遵循适当火力,投叶适中的原则,以杀青叶在滚筒内旋滚时,筒腔内看不到水蒸气为最佳。如果滚筒两端水汽蒸腾,已经看不清滚筒里的情况,则说明投叶过多,可能会造成筒壁阻挡青叶,导致叶片局部焦煳。

最后,滚筒杀青很难使青叶均匀失水,通常叶边失水多而快,叶脉失水慢而少,总体含水量又偏高,应对方式是在出叶口处安装抽风机或振动槽,使其快速透气冷却,利于揉捻成条。

第四种是焙丝式杀青机,这种机器由卷烟厂的烟叶烘干机改进而来,其造型和原理与滚筒杀青机相似,主要区别为焙丝式杀青机直连锅炉蒸汽管,依靠蒸汽管壁的辐射热杀青。

因为依赖蒸汽供能,焙丝式杀青机的优缺点都非常明显,好处是不会有烟焦茶,坏处是锅温太低,杀青叶含水量高,且往往是闷熟的,不但容易在揉捻时形成茶末,而且成品茶会带有“熟棕叶味”,也就是制茶时很忌讳的“过熟”。

第五种是瓶式杀青机,其型号很多,主要为瓶身长短和直径差异,原理为间断投叶,无法连续杀青,在加工三级以下的嫩叶时,还容易产生黄片,因此应用市场较小,这里陆离就不过多介绍。

最后一种是所谓的蒸汽杀青机,能在30秒内完成杀青,做出的“普洱茶”叶色青绿,汤色碧绿,但依赖的是高温,鲜叶内的生物酶被消灭殆尽,无法越陈越香,已经不能称为普洱茶,而属于“蒸青绿茶”的范畴。

蒸汽杀青机本就不属于普洱茶的加工设备,但因为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劣质鲜叶的品质,做出的新茶口感较好,很多9.9元包邮的普洱茶都是这类货色,茶友们应提高警惕。

总而言之,好的杀青工艺,做出的毛茶透清香,无烟味;含水量适中,叶色暗绿柔软,叶边稍脆;没有青草气,茶香初现;黏性好,手握成团,手松自然弹开;韧性也好,嫩茎有“鸡脚皱”,折而不断。

而无论是手工杀青还是机械杀青,无论采用哪种机械,都应趋利避害,合理使用,制茶人也应杜绝工艺异变,为市场做出好的普洱茶。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