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小罐茶”事件的一点猜想,普洱茶真的有大师制作吗?

编辑:消失茶友

在“小罐茶”事件的风波逐渐平息之后,作为吃瓜群众的我,对目前行业遵从的“大师作”有了一些想法,可能这些想法过于偏激,我姑妄说之,大家也就姑妄听之。


或许是因为传统使然,中国人老想在各个方向扶持“大师”。好作为自己在这一领域膜拜和学习的对象。太往前了不敢说,但自从五四运动以后,这种风气大为减少。人们试图破除迷信,搜集数据,建立标准。所以大概有那么几十年,中国是缺乏大师的。



就拿勐海茶厂来说。不论他曾经有多少故事,不论他出了多少风靡一世的产品,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他就是没有所谓的大师。那时候的“师傅”除了意味着工资高一些,更意味着加倍的付出。下面的人是“跟你干”,所以你理所当然干得更多,这就是那时候的师傅。


后来,那一套不灵了。消费者越来越自我,从业者越来越自我,市场变化了,原先的规则和标准不再试用,于是各种适应性很强的大师便又逐渐兴起。正逢国家推崇匠人精神,于是各种挑拣过的,包装好的匠人便新鲜出炉。(更多古树春茶请加微信:chaxiansen11或点击“阅读原文”)


只不过,这样的匠人时代,茶行业足足早来了十几年! 其中各种大师的水平固然良莠不齐,但于行业的发展,确有他积极有效的一面。


茶农和茶厂里的发酵师才是最熟茶叶工艺的人


前两天跟茶友聊起大师,聊起工艺,又聊起茶农。我惊想,茶农才是最容易出大师的职业啊,因为理论上只有茶农对自己茶叶的生态环境,水土,海拔,气侯等等因素是最了解的!


这样来说,没理由不了解自己茶叶,没理由做不好茶叶啊!为什么呢?为什么纵观整个云南,你却找不出一位能尊敬地称其为“师傅”的茶农呢?!


想来想去,许是因为现在的茶农只把自己当“要饭”的,没把自己当“卖饭”的!要饭的只看谁是老板,谁能给口饭吃,而卖饭的必须制定标准,选择客户! 现在的老百姓,穷了太久,富得又太快,该打的基础还没来得及打,眼看着高楼就起。


"硬气"的师傅和"硬气"的茶厂打心底里佩服


每到一座茶山,你都会听到老百姓说“快喝喝,工艺那些地方要改进?你们是喜欢生一点,还是香一点?我们都会做,你只管要求!”(更多古树春茶请加微信:chaxiansen11或点击“阅读原文”)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地“关怀”足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价值,借着机会,正好也可显示一下自己的专业,但对于我来说,这不过是一双没有灵魂的双手,并不可贵! 


那卡金印古熟茶


我喜欢“硬气”的制茶师傅,因为一款茶的生命一定是制茶师傅凭借着自己对这款茶的理解来塑造的。每多一个环节,便多一份取舍。不会思考,没有审美能力的人,无法构架一款茶的格局,何谈呈现?


所以,尽然很多茶叶价格连城,但于我来看,并不过眼,而有的茶虽无人问津,我却视若珍宝! 因为茶本无价值,有价值的是做茶的人!


那卡金印古熟茶


从17年春茶在易武遇到的涛哥(专做茶王树)到后来在临沧遇到的贺老师(专做昔归),再到这次,专做那卡的唐姐,她们都是我在茶山上遇到的,少有的有灵魂,有坚守的茶者。


那卡村口的石碑


不同的是,前两位激发了我自己做这两个地方的欲望,而唐姐的那卡,我只能和大家分享。我不愿称他们为师傅,因为师傅已经老去,而他们才是鲜活的,拼搏且激进的存在,我称他们为同学!


给大家推荐这款鲜活的那卡。因为这款那卡熟茶,让我相信,只有经过这些懂得取舍与坚守的人,才能让茶友们知道,一款茶,竟能这样美!(更多古树春茶请加微信:chaxiansen11或点击“阅读原文”)


那卡金印古熟茶饼


这茶发酵程度较轻,保留茶叶早期活性,留给茶叶后续转化空间,相比重发酵的熟茶,在新茶阶段苦感比较重,微微有涩度感,但是转化非常之快。唯口舌知之,身心知之,时间知之。做茶之人,品茶之人,方可知。"耐得住寂寞,方可守得住繁华"茶亦如此。


相比较传统发酵,小堆离地发酵方便把控发酵细节,也能在发酵过程中保留茶叶的特性,并选用水质较优良的山泉发酵,让甘甜的泉水和古茶相结合。


那卡古熟·那卡金印的口感


品鉴师说:

那卡金印茶汤呈漂亮的深石榴红色,余韵残存的奶香味更像是老挝奶茶所散发的味道,少许热带水果的芬芳与清爽的甜美气息相互交融,构成了一条别样的风景,温和质朴的苦底配上一丢丢韵,4星的甜度配合的刚刚好,汤体轻盈细腻有风骨。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