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为何坦洋工夫稳居三大工夫之首?

编辑:馆禾

福建三大工夫红茶:坦洋工夫、白琳工夫、政和工夫,各有千秋,为何坦洋工夫稳居闽红“C位”,被称为三大工夫之首呢?这一问题曾在多少茶人心中打过问号。“冬暖·红茶”系列第三弹,在福安市迎来撤县建市30周年之际,走进当地特色茶——坦洋工夫,讲讲“福山福水福安茶,暖胃暖心坦洋红”的悠悠故事。

百年茶梦

“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十里透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白银用斗量,船泊清风桥。”朗朗上口的歌谣,传唱着19世纪中叶坦洋村的繁盛景象,道不尽坦洋百年岁月的阵阵茶香。

“要想知道坦洋工夫为什么是闽红之首,还要从它的历史说起。”叩响答案之门,福建省非遗项目坦洋工夫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阮润春有着自己的多重解读。

相传在1851年,坦洋村村民胡福四(又名胡进四)从武夷山引入小种红茶制法,以当地的坦洋菜茶为原料,试制成功了新式茶品,由此拉开了坦洋工夫的红茶序幕。

“从时间上来推算,坦洋工夫诞生至今,至少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据最新的考古发现,坦洋出土了年代更加久远的茶盏,有可能在未来,它的历史起点还会继续向前推移。”阮润春说。再从空间上来看,坦洋工夫的诞生地——坦洋村临海傍山,不仅拥有茶叶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发达的水陆交通又使其成为茶叶集散地和贸易中心,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从品质上看,坦洋工夫得到了海外市场的高度青睐。1915年摘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后,被英国王室指定为特供茶,更有‘英商购买华茶,以坦洋出产为最’的记载。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坦洋工夫的历史地位。”阮润春介绍,坦洋村曾经商贾云集,最盛时,不足一里地的街市设有一百多家茶行,并有洋行入驻。甚至当年从国外写来的信件,无须冠以省、府、县之名,而直书“中国坦洋”,即可准确无误地安抵收信人手中,可见其知名度之高。

“你说这个‘C位’,它该不该当?”阮润春笑着说。

精细工夫

坦洋工夫,不仅改写了白云山麓下一个偏僻山村的命运,还由此辐射周边,带动了整个福安茶产业发展的欣欣向荣。甚至连中国第一所茶院校和第一个茶科所也落户在这里。

“上世纪30年代,茶界泰斗张天福创立了福建茶业改良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前身)、福安县立初级茶业职业学校(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前身),这里也由此成为了中国茶业科技和茶业人才的摇篮。李联标、庄晚芳、吴振铎、庄灿彰等一批杰出的茶业科技人才从这里走出,并形成了一支业务技术过硬的茶业高级科技人才队伍。”阮润春说。

新中国成立后,在他们的努力推动下,坦洋工夫品质得到改善,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坦洋菜茶品种不仅被湖南、安徽等国内省份引种,还在马里共和国、肯尼亚等国家试种成功,并获得了大面积栽培推广。

“品种优势和技术优势,造就了坦洋工夫独特的地域香、品种香、工艺香,其醇、鲜、甜、浓的特点,常让人们品饮后念念不忘。”阮润春说,传承工艺至今,在他心中,坦洋工夫的精髓就在于“精细”二字。

“它的工艺繁复,要历经萎凋、揉捻、发酵、初焙、筛分、捡剔、复火提香、拼配、归类匀堆等多道工序。尤其是精制加工时,最见功夫。”阮润春说。以制作传统坦洋工夫为例,焙火时要采用炭火。

“这种方式成本高,耗时耗力,最主要考验的是人对茶的感知力和经验值。焙的轻重,可能只是一念之差。但只要焙得足、透,带来的将是茶叶滋味、香气更高的持久度,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阮润春说。

致富文旅

现如今,三产融合也在促进坦洋村走向新的发展。今年,坦洋村成功入选了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组织的“春季踏青到茶乡-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当地以坦洋村为中心,围绕茶主题开发了坦洋茶谷,主要有真武廊桥、横楼、坦洋古民居、坦洋茶场等旅游线路节点,涵盖历史文化及古建筑展示。

“例如廊桥的建造技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用一根钉子,完全通过榫卯的方式建成。这座桥既是茶叶交易场所,也是乡民祭祀祈福的地方,成为坦洋村入口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在整个福安也有很多座,成为了与茶相关的另一个文化符号。”阮润春说,在茶乡走走停停,若想住下,则有坦洋原汁原味的古民居在静静等候。

“福安茶旅少了‘商业气息’,更注重原汁原味。坦洋古民居具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建筑风格,尤其是屋脊垂鱼,是坦洋民居的一大特色,寄托着老百姓趋吉避凶的良好愿望。”阮润春说。

有的看、有的住,还有的学。近些年,游学活动在当地开展得如火如荼。“来福安学茶的人特别多,参观茶博馆,体验采摘、制作工艺,学习冲泡技巧,一趟游学也是课程满满。浸染在茶香中,让生活和学习都慢下来,或许才能细品到坦洋的真滋味。”阮润春说。

转载于2020年12月11日《人民政协报》徐金玉,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