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科技驱动贵州茶产业升级

编辑:一抹阳光

由贵州省茶叶学会、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贵州茶研所”)、贵州大学茶学院主办的2023贵州茶业科技年会10月19—20日在贵阳市举办。

与会茶叶专家围绕“科技驱动·产业升级”这一主题,分别从茶树栽培、加工、古茶树资源的发掘与利用以及茶文化在茶产业中的延链补链作用等方面作专题报告,介绍了贵州省茶叶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在生产一线的实践应用情况,对提升贵州茶叶栽培技术、提升品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白叶1号”茶树品种为白化变异茶树品种,因其氨基酸含量高,被贵州各地引种栽培,目前在贵州省的种植面积达80万亩,是贵州省主栽茶树品种之一。此前,“白叶1号”茶树在生产上普遍采用大配方肥或茶叶专用肥,缺少针对这个茶树品种的专用肥。贵州茶研所茶树栽培创新团队成员曾廷廷介绍了其团队历时3年研究开展“白叶1号”茶树专用肥系列试验获得的初步结果。曾廷廷说,团队通过“3414”试验方案,从茶青产量、茶叶品质、茶花生物量、农学利用率及吸收量、经济效益比较等方面作了“白叶1号”茶树专用肥的系统研究。田间试验的结果表明,其团队提出的“白叶1号”茶树优选配方与常规施肥相比,降低了化学养分投入量的41%,茶青产量提高了12%,降低花朵量6%,对确保茶叶生产环境的自然生态、提升茶叶内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贵州茶研所高秀兵博士历时12年在丛枝菌根真菌资源调查与创新应用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高秀兵在专题报告中明确了贵州茶园土壤酸化特征,介绍了如何采用形态学+高通量测序分子生物学方法,初步探明贵州山地茶树(有性系茶树和无性系茶树)根围丛枝菌根真菌资源;对优势丛枝菌根真菌在茶树上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评价,明确了丛枝菌根真菌对茶树生长、茶叶品质、根系P元素的吸收、抗旱性等方面的积极功效;创立集丛枝菌根真菌、植物激素和土壤球囊霉素为一体的“茶苗菌根化扦插繁育技术”,该技术在茶苗扦插繁育上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经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等专家评议,该技术成果创新性突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推进贵州茶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贵州茶研所李帅博士针对茶树绿色防控对策及时机进行了详细介绍,对贵州打造“干净茶”非常有意义。贵州茶研所研究实习员张拓针对发酵茶的分离纯化及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张拓说,贵州茶叶生长周期短,全年均可采摘,但由于加工技术的局限性,茶叶有效利用率较低。发酵类茶对原料的选择面较广,贵州省成立专家组调研国内发酵茶行业,欲推动贵州发酵茶的发展,形成绿茶为主、多茶类并举的茶产业新局面。贵州茶研所茶叶加工与创新团队开展微生物发酵茶课题研究的初衷是形成不同于茯砖、普洱及六堡茶的贵州特色发酵茶叶品类。该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打破微生物发酵茶生产依赖于环境条件的限制,实现微生物发酵茶定向开发与改良。通过筛选培育适用于贵州黑茶发展的特色菌株,并形成相应的加工技术体系,提高贵州茶叶原料的综合利用率,促进开发贵州特色的发酵茶。

贵州茶研所茶经济与茶文化研究室负责人胡伊然在《贵州茶文博旅游模式探索——以湄潭现代茶文化博物馆聚落为例》专题报告中,围绕贵州省重点产茶县湄潭县建设的现代茶文化博物馆,分析湄潭茶文旅资源优势,探究湄潭茶文博旅游模式,评价该模式对贵州茶文旅融合发展的启示,从文化研究的角度为贵州茶产业经济研究进行“延链”与“补链”。

茶树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对茶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副院长曾亮在《南川大树茶种质资源挖掘与开发》专题报告中系统介绍了南川大茶树种质资源调查、大数据平台建立的情况以及南川大树茶加工制作的红茶整体风味特征和香气属性挖掘及其加工工艺、产品包装改进等情况,为贵州地方茶树种质资源的有效发掘和利用提供了模式和样板。

详见《中国食品报》(2023年10月24日02版)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