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茶奶奶”张淑珍,走了

编辑:yzwi

在中国最著名的地理分界线秦岭的东南端,是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这里虽然处于秦岭以南,但一直是茶树生长的禁区。

半个世纪前,一位姑娘怀揣着知识与梦想来到这里。她用毕生的研究与奋斗,让“南茶北移”向北推进到秦岭东南脚下,让世代无人工茶园的商南,变成了“茶青漫山坡”:如今商南县茶园面积超25万亩,茶叶产量达6500吨,产值达10亿元。

在她的推动下,这个昔日的山区小县诞生了一批茶叶高级技术人才,茶业产、供、销一体化发展,茶产品从单一的绿茶发展到红茶、白茶、乌龙茶,富硒茶、茯茶等产品系列,茶业产值节节攀升。

在她的建议下,商南茶旅游开篇破题,并逐渐成为秦岭南麓三产融合发展的一张名片,商南因茶而声名远播。

推动“南茶北移”的“茶奶奶”张淑珍。

她就是张淑珍——陕西商南、商洛茶业的奠基人,商洛市茶叶研究所名誉所长。她把一生都献给了商南茶叶事业,从“茶姑娘”到“茶奶奶”,一生未离商南,一生未离茶叶。

2024年1月1日18时20分,张淑珍因病逝世,享年86岁。

“茶奶奶”走了,但她留下的满山茶香将长久萦绕在人们心间……

引种茶树 拉开秦岭“南茶北移”大幕

“没有张淑珍,就没有商南茶。”走进商南县,最能体现茶农感念的是这句话。

1961年,24岁的张淑珍从西北农学院毕业,与爱人焦永才一道,放弃了省里的工作,主动要求派往“祖国最需要的艰苦地区”。坐上拖拉机,两人在秦岭里颠簸了一天半,辗转抵达山大沟深的商南县林业站。初来乍到,下乡调研,百姓日子过得苦,看得张淑珍直掉眼泪。“住进茅草房,穿的破衣裳。晚上溜光炕,白天没有粮。”村里大娘自己吃发酸的浆巴糊汤,却拿出攒下的鸡蛋给了这位“城里来的姑娘”。老乡质朴又热情,让张淑珍心里非常感动,她决定要用毕生所学,造福商南百姓。

张淑珍还是“茶姑娘”的时候,就总是在茶园忙碌。

怎样帮助当地农民增加收入呢?林业专业出身的张淑珍,开始尝试栽植经济树种。她先后引种桉树、油茶,种桑养蚕,但效果都不理想。有一次,时任商南县委副书记的老红军梅光华到县农林中心站看望农技干部,他问张淑珍:“我在安康打游击时,看到山坡有很多茶树,老百姓年年采茶卖。咱商南能种茶吗?”

在我国种茶历史上,茶叶适生区大都在北纬30°以南。商南,地处北纬33°44′,从无种茶先例。茶树栽培临界线,真的不能逾越吗?张淑珍决心试一试。开春,张淑珍将10公斤茶籽种在苗圃里,买来的305株茶苗栽在西岗。不料赶上大旱,无一成活。1964年,又移栽700余株茶苗到捉马沟,后来相继死去。

“照书种茶,咋都活不了?”张淑珍整日苦闷,却也不甘心。丈夫建议她换个思路:“为啥不直接播种呢?”

1972年冬天,商南上万乡亲走上荒山秃岭,开挖茶园。

一语惊醒梦中人。1967年,张淑珍再次点种茶籽。3年后,从苗圃采茶,经手工炒青,收获茶叶3斤8两。这3斤8两茶叶背后,凝结着200多万字的数据支撑:土壤、水分、伏旱分析,与江南茶区差异性指标研究……为采集一手资料,张淑珍披星戴月、翻山越岭。“看到茶苗像娃娃一样探出头来,我的眼泪瞬间脱眶而出,真是激动。”2022年10月,谈起半个世纪前的一幕,张淑珍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在深山小城里,“南茶北移”的大幕,正在张淑珍的手中徐徐开启。

盘活产业 “蹚”出商南茶叶发展路

1970年,陕西省组织全省茶叶技术干部到浙江绍兴上旺大队的500亩茶园进行参观考察,此行给张淑珍的启发很大,她开始思考着如何进行规模性试验。

1972年,商南县派她去参加全国茶叶现场会,在湖南省桃江县茶园基地参观考察后,进一步坚定了她搞规模试验的信心。回来后,在县里支持下,商南开始推广种植茶树,张淑珍被确定为该项工作的技术负责人。

张淑珍与技术人员在茶园合影。

张淑珍开设学习班,点种、采摘、杀青、炒干,手把手教导每个环节。“茶园高产,农民才有收益。”张淑珍扎进茶园,试验出“松土保墒,疏花疏果”等丰产措施,让茶叶亩产提高了5倍。短短几年,商南建成茶场36个,开荒种茶2万余亩。

张淑珍在茶园指导采茶。

1980年,张淑珍走上商南县林业局茶叶站站长岗位,作为全县茶业的领头人,她身上的担子更重了。1984年,茶树丰产了,但商洛茶叶却严重滞销。一听销售渠道堵了,全县的茶农都急了。“茶叶,卖出去是宝,卖不出去就是草。”张淑珍思来想去,召集36家茶场经营者,提出成立“茶叶联营公司”,集产、供、销于一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这个在当时石破天惊的想法,得到大家一致赞同。翌年春,销售茶叶1万公斤,营业额11万元;不到10年,茶叶产量翻了40倍,产值超过2000万元。

“不能总是坐享其成,要敢于蹚出新路子。”谈及商南茶叶发展路,张淑珍的话语里满是果敢和坚毅。

主动出击 引领商南茶品牌建设

初生的商南茶,既没有传统的制茶经验,也没有现代制茶技术的普及,单一的炒青,使得茶叶的青草味很浓。如何走向大市场,行天下,变财富,成为摆在张淑珍面前的又一道关口。

张淑珍在车间指导技术人员制茶。

正是在张淑珍一生的持续推动下,商南茶陆续研发推出绿茶、红茶、白茶、黑茶、乌龙茶五大类多个品种,使昔日的商南绿茶一下迈入“名茶”之列。商南也因茶而闻名,成为中国茶叶百强县。

文旅传播 推进商南茶旅融合

商南县第三届旅游茶叶节现场。

2000年5月,经她建议,商南县委政府组织举办了商南首届茶叶节,吸引了境内外近万人参加。4年后,商南县推出了“旅游茶叶节”,“商南茶”成为商南县旅游的一大品牌。随后,一条积淀着茶文化的茶艺街出现在商南县城,成为商南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此后,旅游茶叶文化节被升格为商洛市的节庆活动,让商南茶的美名传播得更远。

如今的商南已是“茶青漫山坡”。

在茶坊茶场,商南县投资建成了集茶园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为一体的茶坊泉茗度假区,目前茶园规模已达1300亩,形成了茶文化休闲区、茶园生态观光区、登山健身区、采茶制茶体验区、茶主题广场区等五大功能区,已成为市民以及外地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商南县还相继成立了茶叶技术协会、茶叶产业发展局、茶叶技术指导站、茶叶研究所,策划筹建了茶博物馆、仙茗茶街、泉茗山庄等十大建设工程项目。

张淑珍年过八旬时,依然坚持学习茶学知识。

2016年,79岁的张淑珍从茶叶联营公司退休,卸下担任了30多年的总经理职务,这时她已是耄耋之年,但她并没有停止对商南茶的研究。2017年,就在80岁这一年,张淑珍还筹备成立了商南茶叶研究所,虽然精力日渐衰退,可她内心那份热情却从没有衰减,历经近一个甲子的茶叶研究生涯,她依然是商南乃至商洛茶业发展的灵魂人物、领军人物……

晚年,“茶奶奶”依然放心不下奋斗一生的茶园。

只愿清风拂山岗,秦岭深处闻茶香。

从“茶姑娘”到“茶奶奶” ,张淑珍用一生的执着与付出创造了北纬33°的奇迹。回看商南茶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时时处处都闪现着张淑珍的身影,闪耀着张淑珍的精神。她是当之无愧的商南茶产业发展的奠基者。

“茶奶奶”,一路走好!

张淑珍,河南太康人,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商南县茶叶站原站长,商洛市茶叶研究所名誉所长。张淑珍一生事茶,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09年,张淑珍被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授予“新中国60年茶事功勋”称号。

如今,“茶奶奶”离去,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编辑部特创作此诗,以志悼念:

送别“茶奶奶”张淑珍

青春学成入秦岭,

白发不移毕生情;

“南茶北引”矻矻进,

扶助山民累累功;

“商南泉茗”传天下,

“三产融合”促振兴;

斯人今驾仙鹤去,

白云徘徊秦岭中。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