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了不起!子承父业种好茶,荒山培绿飘茶香

编辑:yzwi

“很高兴能拿到这个奖,但说实话,做好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一定带着这份鼓励更加努力,让安康富硒茶的牌子更响亮。”4月29日,安康市汉滨区2024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暨南山片区制茶技能大赛在大竹园镇举行。年轻的制茶师王康过关斩将,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几年前还在大都市写字楼里工作,如今却能扎根乡村,以茶为业。王康的变化得益于父亲王春久的言传身教。

做一杯好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汉滨区制茶人王春久数十年如一日静心做茶,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技艺、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走上因茶致富的道路。

杀青

一场春雨过后,汉滨区大竹园镇茶栈村漫山遍野的茶叶加速生长。趁着晴好天气,王春久和茶农们一起走进茶园,边采边聊,并就采摘过后的修剪工作开展指导。

“这是入夏前最后一次采摘。这一次采完,就要进行修剪。我们的标准是离地15公分高,把上面枝条全部剪掉。”王春久说。

生在茶山上,长在茶园里,王春久打小就对茶叶有着特殊的情感。脚下的这片茶园位于瀛湖上游、汉江北岸,海拔1000米左右。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质的富硒资源,让这里的茶叶声名远播。种茶、采茶、制茶,更是成了王春久的全部生活和唯一热爱。

“我们这里阳光照射时间长,基本是从早到晚全覆盖。所以这个地方的茶叶耐泡,第一泡喝下去感觉润喉,第五泡喝下去仍有余香。所以就叫五碗香。”王春久对自己家乡的茶叶和他所创立的品牌都相当自信。

杀青是做茶最重要的环节——这是上一代传下来的秘诀,也是王春久多年实践得来的经验。抚今追昔,思绪万千。王春久眼前闪过一个勤奋的少年——为了做好茶叶,他赤手空拳在热锅里练习,翻炒了无数次,也烫伤了不知多少次。如今,他的双手早已变成了金刚不坏的“铁砂掌。”

“杀青也就是炒茶,这个工艺不容易掌握。要用眼睛看,用双手练,还要用脑子想。”王春久说,老茶树叶肉薄,炒起来温度要低一点,“陕茶1号”壮实些,炒的时候可以温度高一点。如果两个混到一起炒制很容易出现问题,一部分炒焦了,一部分没炒熟。

热爱

兄弟姐妹9人,因排行老九,王春久因此得名。

早些年,生活困难。山上不起眼的茶叶经过大人们手工“炮制”,不仅能自己泡水喝,能招待客人,甚至还能拿到集市上卖钱——王春久认准了茶叶,茶叶也成了他最可靠的朋友。从最初的手工制茶,零敲碎打,到加大产量、提高销量,王春久埋头苦干,潜心钻研。2006年,王春久建成了茶叶加工厂,现在年产量达10吨以上。他还创办了安康市汉滨区硒湖茶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建成455亩茶园,研发出银针、毛尖、翠峰等多个产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春久的“五碗香”茶叶品牌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欢迎,他本人也获得了多个茶业类奖项和荣誉。2020年,王春久被陕西省茶业协会评为“十佳制茶工匠”。面对荣誉,他一如既往地清醒:“咱们做茶也做了几十年,到老了反而还觉得欠缺很多。要做出大家都认可的好茶,我们需要精益求精。”

追求卓越,从不止步。王春久始终相信“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真正的好茶需要市场来检验。受当地茶产业发展水平所限,过去,山里的茶农只采一季春茶,大量的鲜叶都留在茶树上。为了更好利用安康富硒茶资源,王春久在做好绿茶的基础上,陆续探索研制了红茶、白茶等多个新产品,投入市场,广受欢迎。家乡的夏秋茶终于也能走出大山,为群众带来收益。

“因茶致富,因茶兴业。平利茶能做好,我们汉滨茶也一定能做好。”在他热爱的做茶事业上,王春久显得信心十足。

传承

58岁王春久根本闲不下来。今年“五一”假期,恰逢厂里新一批红茶生产启动,他变得更加忙碌。虽说生产线有儿子王康在照看,但他总是不放心:机器是自动的,但人不能被动,挑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每一步都要用心用功。作为亲生儿子,王康却不是他的亲传弟子。像大多数父子一样,他们之间的沟通并不是很顺畅。王春久给儿子找了个“更有本事”的老师。这个老师不但手把手教技术,还时不时上上思想课。王康在老师的教导下进步飞快,早已不是刚回家乡那个心浮气躁样子——王春久说,这也是“杀青”的过程。

“看到家乡这么好的富硒茶资源,我觉得我们年轻人有责任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把产业发展得更好,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王康说。

王康给自己找了些帮手。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罗振平就是其中之一。

“我能用一只手劳动,平时在茶厂里打扫卫生,有些活儿还能打个下手,每个月都有稳定收入。”罗振平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

多年来,王春久通过多种方式带动20多户残疾人从事茶产业,每户年增收10000多元。他还以订单农业的形式与附近村民签约,带动大家种好茶叶、管好茶园,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王春久自己也带了几个徒弟,弟子们都很争气。他们现在已经在汉滨区多个产茶镇发挥作用。

随着“朋友圈”越来越大,王春久将安康富硒茶推广到了更远的地方。经常有外地的客户打电话来订购茶叶。茶厂的加工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如今已经能加工茶栈、马泥两个村1500亩茶园的鲜叶。

东风吹来,心潮澎湃。王春久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这里就只有茶叶。我只做一件事,就是把这片叶子带出大山。”

来源:陕茶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