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人民政协网:宜兴红茶制作技艺申遗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编辑:消失茶友

“宜兴红茶制作技艺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宜兴市相关部门也将以此为契机,强化项目档案建设、开展传承人谱系整理、建立传承保护基地、确立宜兴红茶茶树种植基地、建设陈列馆、开展研究宣传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宜兴红茶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力度。”在近日举行的“阳羡冬暖宜兴红——茶文化媒体人艺术沙龙暨第十五次阳羡茶会”上,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敖盘如此说。


这场由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宜兴市茶叶协会主办,乾红早春茶协办的阳羡茶会于 2018年11月17日在宜兴市太华镇乾元茶场举行,“宜兴红”也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鲁成银介绍,宜兴历史悠久,古称荆溪、荆邑、阳羡,是我国知名最早的古茶区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宜兴产茶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成书于东汉末年的《桐君录》中有“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之说。

在唐朝时,宜兴阳羡茶达到空前鼎盛。据称,为撰写《茶经》,茶圣陆羽曾在阳羡南部山区长时间考察,认为阳羡茶“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唐朝中期,李栖筠任常州太守时,有山僧曾进阳羡茶,陆羽品为“芳香冠世,推为上品”。

鲁成银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唐代诗人卢仝就曾写下诗句,赞颂被朝庭定为贡茶的阳羡茶。在唐朝的茶政制度中,朝廷设贡茶院生产贡茶。宜兴贡茶院“有房屋三十余间,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岁贡阳羡茶万两”。由于宫廷讲究茶事,地方十分重视,茶树由山岭野生成为栽种,并进而扩展到民间,饮茶之风由此逐渐推开。

到宋代,宜兴茶叶交易非常发达,北宋时“县岁市湖洑茶数十万斤”,同时,宜兴阳羡茶也深受宋代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的喜爱。南宋户部尚书方逢辰就有“惠山天下第一泉,阳羡百草不敢先”的诗句传世。

据宜兴市档案局副局长、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宗伟方研究,元代时,阳羡茶进贡数量仍然可观。据宜兴旧志记载,元代每年“贡荐新茶九十斛,岁贡金字末茶一千斛,茶芽四百一十斛。”至明代,阳羡茶依旧是贡品。由于制茶工艺、饮茶习惯有较大改变,叶茶逐渐取代了末茶,绿茶制作工艺基本成熟,因此,明代在沿用煮茶法的同时出现了沏泡茶的方法,并且开始用紫砂壶泡茶,而作为阳羡茶重要组成部分的宜兴红茶开始逐渐受到普遍喜爱。

宗伟方

据了解,早在2006年,由于其工艺上的唯一性和广受认可的艺术历史价值,“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便已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使宜兴紫砂成为“中国陶都”的重要名片。

但是,与紫砂壶相对的“阳羡茶制作技艺”,直到2013才年被列入无锡市级非遗名录,这与宜兴茶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极不相符。

就全国范围红茶制作工艺而言,安徽“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和云南“滇红茶制作技艺”已分别于2008年和2014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遗名录,成功申遗对两地红茶产业的发展和茶文化的弘扬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从2018年3月开始,宜兴市成立以市长张立军为组长的‘宜兴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小组’,安排专项资金,正式启动并推进宜兴红茶的申遗工作。”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杨亚君介绍说。

为了加速申遗进程,宜兴市明确红茶申遗项目名称为“宜兴红茶制作技艺”,申报主体为宜兴市茶叶协会,制定了工作计划,并对各相关单位的职责进行了明确与分工。与此同时,宜兴市也已与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据了解,该研究所现为江苏省非遗研究基地,是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遗产研究机构。


据王敖盘介绍,在申遗过程中,宜兴市茶叶协会专门组织多次实地调研,走访多家茶企,采访一批制茶老师傅,对宜兴红茶的历史脉络、制作技艺、存续情况等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梳理与总结,并对全手工红茶制作技艺进行完整的拍摄。

目前,宜兴市有关部门已召开多次论证会,进行反复论证、完善和补充,力争将申报材料做到准确、精炼、有针对性。目前,经过为期半年的努力,“宜兴红茶制作技艺”申报江苏省级非遗的材料已基本编制完成。


宜兴红茶与宜兴紫砂相映成趣,共同铸就宜兴厚重的陶文化与茶文化,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未来,宜兴市相关部门将以“宜兴红茶制作技艺”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宜兴红茶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力度,充分彰显宜兴红茶的文化价值和地位,为打破宜兴茶业发展瓶颈,进一步振兴宜兴茶文化做出不懈努力。


(作者:付裕)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