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袁凯:茶叶品质攻坚的轻骑兵

编辑:乐乐

  原标题:袁凯:茶叶品质攻坚的轻骑兵

  “茶为国饮”,茶叶的安全与品质至关重要。在四川茶行业,近年来有一位年富力强、视茶叶品质为事业生命,他就是为攻坚茶叶品质而忙碌的国家一级制茶师袁凯。

  袁凯,四川彭山江口人,学历不高、非茶学专业,但现在的他却是“中国黄芽创制者”和拥有“国家一级制茶师”的高级技能,成为川茶行业的青年翘楚之一。

  茶行业翘楚与其它行业一样绝非天生,是后天经不断地学习积累和勇于实践并摸索总结成就的。联想到袁凯食彭山江口五谷、喝江口水长大,也许遗承了祖先“武阳买茶”的基因,但非主因,更不是第一。据笔者初步了解,其重要原因是后天的努力研修与执着追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师从钟渭基研究员、王天成教授。袁凯深有所感地说,“师是一切疑难的解惑者,师是弟子前行的目标和方向,是一切创新发展的原动力。”钟渭基系我国著名的茶叶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天成是四川省著名茶学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袁凯深得二位恩师和茶文化专家刘贵民多年的悉心教授,获各大茶类加工工艺之精华及茶文化传承。十余年致力于钟老选育成功的茶树优良品种的推广和产品开发;如四川省级良种崇枇71-1和国家级优良品种蜀永系列、早白尖等的推广和产品开发;从茶树育种、种植、生产、茶叶加工等方面均得到了最正规正宗的教授与传承。在恩师的指导下创制了“中国黄芽”和“71-1”系列茶产品均获得了相关机构、专家和消费团体的广泛认可。现在的他,在特种绿茶、传统黄茶、工夫红茶等制作加工方面,能满足各类客户不同产品的定制需求。

  其次,刻苦学习提升自己。从戎四年后的1996年,袁凯回故乡自主择业,徘徊多年后的2005年才入行茶业。为了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加之年幼时又多少受过一些茶文化的影响,他便如饥似渴地自学茶文化,从我国以至世界有关茶的历史典籍和资料中汲取茶文化营养,丰富提升自己。通过学习、梳理甚至整理,阅读丰富的文字资料数以百万计,基本理清了茶文化发展的脉络,并结合自己种茶、制茶实践厘清了涉及茶叶品质各个加工环节的把控要点。他还将一些重要的内容编辑成文在多家全国性网站发表,以传播给广大茶业、茶文化爱好者。

  第三,善于摸索总结。常言道得好:“师父引进门,修行在各人。”袁凯对此体会很深,他认为:“茶,善造者,心与茶通,茶与众人相通。”在攻坚茶叶品质的实践中(本文仅以红茶为例,据统计:2019年全国红茶销量上升9.9%),他始终紧紧抓住茶叶加工过程中从萎凋、揉捻、发酵到干燥四个环节严格把控,因为这些环节构成茶的色、香、味、形品质特征,区别在于是否“用心在做”,即萎凋、发酵与干燥是否适度及揉捻是否充分;同时,要因时因地的大环境、小气候及实操者的经验而异;做好茶需要理论的基础,但更需要具体实践乃至创新。

  有茶友提出:红茶茶汤金色为佳。对于此说,袁凯根据他的实践和相关研究认为值得商榷:茶按颜色分为红、绿、黄、黑、白、青六大类,红茶汤色当然应为红色,非红不能称其为红茶;再说,在历史资料中也没有高档红茶不红的先例,回顾获过国际金奖的滇红、川红、祁红及国际上的立顿、斯里兰卡、印度等品牌和地区的红茶,都是红色的。同时,他认为,现在红茶不红非个别现象,有的甚至被误称为红茶的高端,实际上应为另类,未敢苟同。

  最后,“看茶做茶”。在红茶品质形成的生态环境、茶树品种、生产管理、加工工艺四个要素中,品种是内因,其它均为外因。因此,在茶树品种、生态环境、生产管理一定的情况下,就要进行生产加工技术改造(仍以红茶为例),萎凋前必须对鲜叶收购进行标准化管理。之后,要把控好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制作环节,使各环节都为下一个环节创造最佳品质前期条件。尔后,通过标准感观审定(色、香、味、形),产品达到国家相关标准的前提,在消费群中去鉴别和鉴赏。在攻坚茶叶品质的过程中,袁凯的愿望是每一个茶叶企业特别是四川的茶叶企业,都能适当的安排合适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到茶叶加工的理论与实践培训,以提升企业自己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并通过一定时间的实践与提高,达到所加工的茶产品能走的更远。

  来源:百家号、茗人说茗事

  温馨提示:文章贵在分享,我们崇尚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