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未来

普洱茶的未来

15阅读 2023-09-01 01:39 观点

深一度,先一步

最早做这个公众号,我有一个说法,叫“深一度,先一步”。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不断翻看之前对行业,对市场的评估与预测,看看是不是真的做到了这一点。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我发文章谈普洱茶的拐点,现在的市场也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不用别的,你去看看勐海的大小加工厂的订单量,就会明白,这不是开玩笑的。

如果不是那些某音上卖垃圾茶的头部主播们提供订单,很多工厂基本上就可以关门了,即使不断有变着花样的马扁和没有头脑的韭菜,仍然撑不住普洱茶市场整体下滑。而这些马扁都是割完一波,把名山名寨口碑祸祸完,看风向不对随时准备跑路的,之后普洱茶还能剩下什么?

谈拐点论,主要是三方面原因的叠加。

第一个是经济大环境,不光是普洱茶,很多消费品市场都在下滑,茶叶绝非刚需,肯定受影响。尤其是古树,消费偏高端,但社交价值不确定,在一个普遍内卷还没有闲情的社会里,需求并不稳定。大环境的事就不多说了,说了也没用。

第二个是很多老茶客身体到了瓶颈,不允许大量喝新茶了,同时收藏也有一定量了,增量的意愿不大。这些人是普洱茶消费的主力和中坚力量。这个势头一旦放缓,对整个市场影响是明显的。

第三个是短视频直播间的兴起,短时间看似乎刺激和扩大了普洱茶的消费市场,这个也是事实。但是从长期看,以劣质茶,极差的体验,败坏了口碑,透支了潜在市场。对老茶客影响不大,但是对未来的市场来说,相当于把最重要的资源(可能对普洱茶有兴趣的茶友)报废了。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直播的都是卖垃圾茶,但是卖相对靠谱茶的影响力比卖垃圾茶的要差两三个数量级,几乎可以忽略。

前两个因素今年已经体现的很明显了,第三个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当这些人把潜在市场掏空之后,无法形成粘性客户,反而让人避之不及,普洱茶市场就会陷入半死不活的状态。

这个行业就是这样,认真做茶的很难做大,底线越低收益越大,没有底线就可以快速冲到头部。

你看在云南广东大量收垃圾,然后请几个能说会道的导游,装作资深老茶人在镜头前胡吹一通,加上投流,很快就可以成为行业顶流。这里面你做的怎么样和茶没有任何关系,只看你的话术包装和直播运营能力而已。

那些真正做名山古树的,基本是不可能把直播做好做大的。因为名山古树的利润,资金周转率,根本无法支撑现有的某音直播间的模式。如果是货真价实的古树,赚那点钱还不够给平台上供的。当然如果形成稳定客户,导流到私域,还能有点机会。不过大多数新茶的体验感还不够,冲泡品鉴也有门槛,这个模式也很难走通。

为什么新兴的头部马扁都喜欢做普洱茶,因为普洱茶有复杂的山头产地,有漫长的时间轴和不同仓储,有实景绝佳的原生态古树茶园,这些都是其他茶类所不具备的,可以玩的概念,施展的花样就太多了。这些都懒得揭穿,各有各的缘分,被骗一场也是缘分。

综合从长期看,对整个普洱茶市场的影响比较复杂,但对真正注重品质的古树市场肯定是偏负面的。

背后的深层问题

前面说的还是现象,这背后实际上普洱茶有些深层问题没有解决:

第一个是价值体系的建立和认同,这个基本上错过时间窗口了,现在信息的传播范围的速度和信息的真假,信息的质量没有关系,再想达成共识很难了,详细的可以看我名山古树发展史系列的文章。

没有共识就没有确定的价值判断,普洱茶品鉴本来就是有门槛的,如果没有价值背书,无法有效的教育市场,骗子横行无忌,这个对普洱茶市场的影响是长期的。

第二个是产量和品质的深层矛盾无法解决,导致行业无法完成升级,这背后是古树产权的问题,这个谁也没法动,所以基本上是无解的。

当然这个也不是全无好处,对于茶农来说是保护,对于小茶商来说是机会,但是对于整个普洱茶市场的升级来说,无法有力的整合资源,完成商业上的升级,的确是一种困难。

第三个与前两个相关,难以形成与品质强关联的品牌,所谓的金融茶,当然和人的贪心有关,另外一个方面,的确做好品质的品牌赚不到钱也是重要原因。

当然这个某种程度上也是事在人为,如果有实力,有魄力,有智力,有耐力,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是这种人在别的行业早就功成名就了,除非爱茶至深,否则没必要在这个行业苦熬。

最后一点,普洱茶现有工艺的混乱,饮用习惯的混乱,导致相当一部分资深茶友受到伤害,或者说也喝不动新茶了。这个问题不解决,其实后面会越来越麻烦。

这些问题,每个都可以展开一篇长文详细谈,之前文章中也或多或少谈到一些,这里就点到为止了。


未来的趋势

普洱茶的复杂性导致他的市场,从一开始就是分化的。喝老茶,喝大厂茶的人,同喝名山古树或者非名山古树的,是很难有共同语言的。

从普洱茶发展的历史来看,名山古树的兴起,对于近二十年普洱茶的市场是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在近二十年时间,后者对前者形成了碾压的趋势,。也造就了今日名山古树的价格空间。

但是正如前面说的,工艺的混乱,尤其是工艺偏向新茶好喝,引导大家大量喝新茶,这个是有隐性风险的。而且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个风险会逐渐发酵,最早玩新茶的很多茶人,现在已经很少喝新茶了。

当然,我们说,做茶人,或者资深老茶客的饮用量,和一般茶友的饮用量是差别很大的。普通茶友一天喝一泡新茶,对身体影响其实一般是感受不到的。但是前者对市场是有引导力量的,这些人如果喝不动了,自然会影响新茶友,对市场风向的影响也是决定性的。

所以喝新茶为主的市场,将要面临很大的压力。其中相当一部分会转向喝中期茶和老茶为主。

前面说了,喝新茶和喝老茶是两伙人,最重要的是理念不同。本来喝新茶的思路是,从原料上来说,云南有全世界生态最好,树龄最大,品种也最丰富的古树资源,放着这些原料不喝,去喝大厂农残台地,这纯属有毛病。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虽然大厂茶台地料,农残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因为对身体的影响是分散的,隐性的,即使有点农残也不至于喝了就撂倒了。而大量喝新茶,尤其工艺不到位的新茶,这种影响是不断积累的,到了一定时间,是会集中爆发的。所以看起来对喝新茶的市场来说,比喝老茶的市场影响还更大。

道不同,不相为谋。即使超量喝新茶,身体不堪重负,转向喝老茶,这些玩名山古树的,可以说是普洱茶市场里面品鉴能力最强的一批人,他们中的多数也不可能转向大厂老茶,喝惯了古树,那个东西大部分几乎没法入口,即使能入口,心理关口也难突破。

所以这部分人群,还是会转向喝古树的存期茶。

好在经过二十年的积累,目前普洱茶市场,古树的存期茶还是有一定量的,尤其是这些人手中,本来也有一部分存期茶,可供慢慢消耗,边存边喝,不再盲目追求喝新茶,会逐渐成为未来市场的主流。

从我一开始做茶,提倡存新茶,喝转化的高级感和魅力,到现在已经十多个年头了,市场终于慢慢开始转向,我并不感到欣慰,因为这是整整一代茶人和老茶客,用自己的身体摸索出来的经验教训。

当然这个转向是缓慢的,逐渐传导的。虽然对于资深茶客,老茶人来说,这个趋势已经形成,但是转移到终端茶友,还是需要一定时间,有一个过程。短时期内名山古树的新茶,还是会有一定的市场,但是拐点是已经形成的,从喝新茶到存新茶,市场是不同的模式,会经历一个洗牌,具体的影响有机会再说。


关键点在哪里

转到喝存期茶,那么长期以来,只重原料的风气会转向原料、工艺、藏养并重的轨道上来。这本身是件好事,这也让市场逐渐到了真正比拼技术的时代。

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积累,其实只要原料没问题,工艺恰当,在科学藏养的条件下,越陈越香不是小概率事件,也不是大概率事件,而是必然事件。只不过不同的原料,转化出来的水准有高有低,风格各有不同而已。

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我发现在科学藏养过程中有两点其实是完全可以确定的,一个是风味的提升是必然的,一个是人体接受度的提升也是必然的。前者对应的是品鉴,后者对应的是健康,这两点都有明显提升,甚至产生质变,那么选择喝存期茶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从整个市场古树存期茶的时间线来说,二十年的古纯几乎没有存留,混采也很少,十年左右的古纯量较少,混采有一定量,十年之内的,古树还是有一点存量的,很多茶工艺到位的话,三五年风味和接受度也相当不错了。大厂台地茶、某音某宝低仿假老茶不在讨论范围内。

未来无论是茶商还是茶友,都需要对自己的存茶做一些系统的规划,每年存多少,喝什么时期的茶,喝多少。藏茶饮茶,享受和茶一起转化的过程,是一件长期的事,甚至一辈子的事,这些话我说了好多年,好像现在市场的感受越来越真切了。

市场冷清也好,转型也好,的确也是个调整的机会,无论对茶商还是茶友。总体来说,能有机会让普洱茶回归喝存期茶,更健康,也有更好的品饮体验,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都是好事。

但是的确也面临很多挑战。

第一点比如我提出多年的,对茶园和茶树进行分级,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较为准确的对原料进行评估。这个对未来规范存期茶市场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点对工艺的转化潜力进行评估,这一点对古树存期茶尤为重要,这方面目前的情况是,即便不能确定未来的具体风味,但是是否有转化潜力,是完全可以通过新茶评估的。

第三点推广科学藏养的方法和理念。这方面也是可以分级的,我常说,达到及格水平,其实不难,甚至也不需要什么复杂的设备,一般家庭都可以做到,但是很可惜相当大一部分存期茶并没有做到。如果高水平藏养,则涉及到相对复杂的方法和理念,也会让藏养过程更加有趣。

一时想说的很多,不过既然前面说了,这都是一辈子的事,不急在一时,我们慢慢来。

无论过去未来,我们也愿意为普洱茶的这个转型尽一点力,继续深一度,先一步,总结规律,分享成果,搭建框架,让大家的收藏和品饮都更健康,更有乐趣。

乐兮山高水长,同沐岁月华光。

来源:茗寿堂,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政和白茶亮相第二届南平市“万斤好茶等您来”现场交易会

下一页:为什么说普洱茶是爱茶人的最后一站?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