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说不清楚中国茶,这是一种悲哀?

中国人说不清楚中国茶,这是一种悲哀?

100阅读 2021-04-26 03:30 观点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其标题中有这样表述:

“中国人说不清楚中国茶,这是一种悲哀”

说实话,当时我着实被吓着了,赶紧点进去看。

不过,我看完了那篇文章,也没弄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实际上,那篇采访文章主要是说别的事儿。可能是记者觉得这句话比较有冲击力,所以写进了标题里?

不过,我倒是由此想到了和这句话相关的几个问题,感觉值得和诸君略作交流。

1.怎么算是说清楚了中国茶?

众所周知,目前中国茶叶品种繁多。常言道,“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中国茶,从正面讲是丰富多彩,从负面讲,是眼花缭乱。中国茶的丰富多彩,让许多人醉心其中;但中国茶的眼花缭乱,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被广泛接受的六大基本茶类分类方法,许多人所熟知的大体只是一级分类,但其下还有二级和三级分类,绝大部分人看到三级目录,就基本感觉眼花缭乱了。

说清楚中国茶,是说清楚其香气滋味?虽然茶叶有感官评价体系,但这是定性而非定量,主观是确定无疑的。即便是经过专门训练的且经验丰富的茶叶审评人员,在面对同一款茶品时也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因而这类评价是相对而言的。而茶友品鉴时,因为泡茶用量、用水、水温、器具和手法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更是容易导致不同说法了。一款茶要说清楚都要费点劲,更遑论是说清楚中国茶了。

是说清楚其生产加工?是说清楚杀青还是后发酵?还是说清楚普洱熟茶的渥堆发酵?

以白茶为例,其工艺流程算是简洁的了,鲜叶采摘后,萎凋,然后干燥。但是,就这萎凋,可分室内自然萎凋、复式萎凋和加温萎凋,鲜叶原料、温度与相对湿度、通风条件、摊叶量、萎凋时间等都直接与品质相关。此外,地理的差异对于萎凋的拿捏与把握有直接关系,比如,同样是福建,高山区与平地区萎凋可能就有差异。而即便是经验丰富的福建茶师,到云南去做白茶,也往往需要一个因地制宜和因品种制宜的再探索或再适应的过程。

还是说清楚其品种特点?

或者说清楚树龄?光这个,就足够让人头晕脑胀了。以至于,有些人就像搞军备竞赛似的,你说300年,他就说500年;你说500年,他就说800年;你说800年,他非要说1000年以上。

或者是说清楚其历史人文?是讲传说还是讲信史?

加上年份,中国茶就更难说清楚了。以普洱茶为例,在合适的储存条件下,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其品质通常因时而变。不过,这种变化,往往又有存储环境的自然地理或温湿度调控相关。因此,同样一款20年前出厂的茶品,在20年后,因为储存条件的差异,往往可能呈现截然不同的品质。要说清楚这一点,显然并非易事。

而大师一出场,尤其江湖是江湖大师一出场,要说清楚,似乎就更难了。

虽然笔者并非对中国茶抱持不可知论,但由此看来,讨论这个问题的第一步,还是应该对于怎么算是说清楚了中国茶,有一个基本界定。

2.谁应该把中国茶说清楚?

是种茶人应该把中国茶说清楚?还是制茶人应该把中国茶说清楚?

是卖茶人应该把中国茶说清楚?还是是喝茶人应该把中国茶说清楚?

或者是教茶人应该把中国茶说清楚?或者是专家学者大师们应该把中国茶说清楚?

抑或是爱茶人应该把中国茶说清楚?

或者是,是“别人”应该把中国茶说清楚?

从“应该“的角度,我们是否可以从茶类推:中国人说不清楚中国酒,这是一种悲哀?中国人说不清楚中国陶瓷,这是一种悲哀?中国人说不清楚豆腐乳,这是一种悲哀?中国人说不清楚中华猕猴桃,这是一种悲哀?

如果是这样,那岂不是中华大地遍地哀色?

3.没把中国茶说清楚,是谁的悲哀?

是种茶人的悲哀?还是制茶人的悲哀?

是卖茶人的悲哀?还是喝茶人的悲哀?

是教茶人的悲哀?还是爱茶人的悲哀?

是生产企业的悲哀?是渠道商家的悲哀?

是专家学者大师传承人的悲哀?

是行业协会的悲哀?或者是新闻媒体的悲哀?

或者是,不管它是谁的悲哀,但基本是“别人”的悲哀?

4.如果中国人说不清楚中国茶是一种悲哀,那么应该如何尽量消减这种悲哀?

因为太复杂而说不清楚?那么,如何适当简化?比如,从制茶角度,如何在个性化和标准化之间取得一个平衡,让中国茶更容易说清楚?从产业发展方向与路径的角度,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思考和采取怎样的行动?

因为知识普及不够?那么,想办法让更多人宣传中国茶?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茶?

如果有人因为中国人说不清楚中国茶,利用信息不对称或刻意把水搅浑而牟取暴利,或者压根就是以茶作为幌子进行欺诈,那就不仅仅是悲哀的问题了。

因为总认为是“别人”的责任?那么,从自己做起,为说清楚中国茶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茶,关联面甚广,利益相关者众。有些问题,也不能简单归因于某一环节或某个人,而是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而持续努力。

5.即便是中国人说不清楚或者不容易说清楚中国茶,是否也可以很快乐的享受一杯中国茶?

个人认为,理论上是可能,而实际上也是应该的。

毕竟,人家卖中国电视的,没有指望更没有要求看电视的人成为电视机行家;人家卖中国水果的,没有指望更没有要求吃水果的成为水果行家。

因此,退一万步讲,即便“中国人说不清楚中国茶,这是一种悲哀”这种说法成立,那也不妨暂且先让行业从业者或链条相关者先承担起责任,而不是将这种责任推给消费者。

如果一个大众消费品行业,需要消费者首先成为行家才能放心消费,那这个行业发展所受的限制是显而易见的。

当下的中国茶,如何消费者感到更简单?更放心?更快乐?更好玩?

从促进消费,从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从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应该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以上,是笔者从“中国人说不清楚中国茶,这是一种悲哀”略作延展思考所想到的几点,欢迎大家交流探讨!

来源:邓增永  茶业管理评论,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六大茶山四款红茶中的顶!流!货!日常品饮的高级私藏香

下一页:家庭存放普洱茶要怎么保存好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