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古茶镇”的名声早已远近闻名,茶文化已经在古镇慢悠悠传承了600多年。
走进古镇,连片分布的20多家茶馆大多还保留着传统风貌,粗粝砖墙、长条桌凳、铜壶大碗,喝“棒棒茶”、听淮北大鼓,已经成了古镇生活的“标配”,饮茶习俗和乡土气息浑然交织。
近年来,当地著名调解员王士宏做了件事,他把临涣茶馆“移动起来”,带上大茶壶、“棒棒茶”,和志愿同伴到周边等地巡回宣讲。
(王士宏在当地茶馆进行宣讲。濉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何为“移动茶馆”?早在2012年,王士宏就提炼出“以茶暖人心、以茶说人生、以茶述纷争、以茶找支点、以茶拆面子、以茶置梯子、以茶达协议”的“一杯茶”调解法。调解法自形成以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600余件,调处成功15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5%,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的目标。
而且,王士宏以镇上12家茶馆为“根据地”,组建临涣镇“乡村小喇叭”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队,将宣讲与茶文化、淮北大鼓融合起来。
王士宏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移动茶馆”志愿服务项目成立之初,依托“乡村小喇叭”志愿宣讲服务队,利用茶馆人流量大、受众多、信息传播快的特点,探索形成“送思想、送理论、送文明、送服务”四项常态工作,推动实现“移动茶馆”走到哪里,志愿服务开展到哪里。
“移动茶馆”志愿服务项目实施以来,“乡村小喇叭”志愿宣讲服务队在“两代表一委员”、法律工作者、文艺界人士等的基础上,广泛吸纳身边好人、乡贤达人等群体,不同人群各具优势、以讲促学、以学促进。
此外,宣讲员们还尝试跳出传统“说教”的宣讲方式,结合当地传承千年的饮茶文化,注重用老百姓喜欢听、愿意听、听得懂的群众语言,融合淮北大鼓、梆子戏、柳琴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在临涣及周边的韩村等地积极宣讲党的政策理论,用心讲好身边好人故事,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有力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王士宏进村开展理论宣讲。濉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王士宏举了一个例子。2022年3月,志愿服务团队走进当地韩村镇大殷村开展理论宣讲,“当时村干部反映村里的殷某在为本镇大李村的李某建房时,意外坠落死亡,两人之间产生纠纷,因双方不在同一个村,调解存在难度,争议较大。”随后,调解团队以茶释法讲道理,以情为重破难题,只用了两天时间,最终促进双方达成协议。
眼下,这座移动起来的“临涣茶馆”还将触角延伸至更远处。
“我们到周边学校宣讲。”王士宏说道,他们在学校里,替学生们倒上“棒棒茶”,志愿者们敲起淮北大鼓,让学生们在临涣茶文化中,接受别样的宣讲。
据统计,项目发起以来开展大型理论宣讲68场次,茶馆调解会56场次,调解纠纷200余件,惠及群众3.4万余人次。就在日前,“移动茶馆”志愿服务项目还入围2023年度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十佳志愿服务项目名单,让文明之风不断浸润乡土。
来源:人民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