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叶”托起发展“大梦想”——陕西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小茶叶”托起发展“大梦想”——陕西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1阅读 2024-09-29 08:33 行业

在陕西平利、福建武夷山和海南五指山等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茶兴业,推动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陕西是中华茶叶文明的源头之一,也是最早产贡茶的地方。进入新时代,陕茶以“稳面积、优结构、强品牌、提效益”为着力点,开辟高山茶错位竞争、绿红黑白融合发展新赛道,发展步伐显著加快。2023年,全省茶园面积、茶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2.8%、6.3%。

陕南茶园采茶忙

陕茶力量异军突起

打造“茶县—茶村—茶农户”产业发展新格局。陕茶涉5市27个县区,其中陕南3市24个县区产茶,茶园面积301.59万亩。经过多年发展,打造出一批优质高山茶强县茶基地、专业茶乡茶村,9个县(区)入选2023年度全国重点采茶县域,“中国30座最美生态茶园”2座,省级茶产业全产业链典型县3个,省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86家,基本形成了27个茶县区、百余家有规模茶企、1177家加工厂、800余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约200万人从业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蹚出“茶科技—茶文化—茶品牌”协同并进新路径。立足茶科技,以创新为引领,深挖秦岭优质茶树种质资源,强化院地(企)合作,加强品种选育及生产管理技术攻关,“陕茶1号”入选2023年全国农业主导品种,同时还不断推出传统茶类、精深加工等系列新品。深耕茶文化,强化茶文旅深度融合,推进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产业协作联盟建设,不断培育壮大“茶+”新业态,持续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建成40多个茶文旅融合示范点。打造茶品牌,形成汉中仙毫、汉中红、安康富硒茶、泾阳茯茶四大主导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超过125亿元,其中,“汉中仙毫”在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绿茶类唯一金奖。

构建“茶企—茶合作社—茶农”利益联结新机制。强化产业联农带农机制,2023年,全省茶产业链完成重点项目24个,计划投入5.94亿元,实际完成投入6.93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8329万元,地方配套2.11亿元,直接带动2万余名茶农增收致富。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支持农户以土地入股,参与全产业链开发。据统计,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累计带动茶农达13.7万户增收,900多个专业合作社带动近百万茶农年均收入超过1万元,人均收入提高2000余元。

探索“政府—茶基地—茶农商户”联动发展新模式。出台《关于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陕西“十四五”茶产业发展规划》等,成立茶产业链工作专班,建立全产业链信息调度制度,形成省级领导亲自参加、各级部门跟进、企业农商户多方联动的推进工作机制,推动以无性系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提升产量与品质为核心、强化质量监管和产品追溯等为保障、消费协作(帮扶)为牵引、提升品牌知名度与信誉为利器,增强核心竞争力,迸发产业活力。

抢位发展不容盲目乐观

在茶产业的起步发展中,陕西占得了先机。但“起步早”并不一定能“赢得了”。调查发现,当前制约全省“小绿叶”迈向“大产业”制约与瓶颈还不少,需高度重视。

“群雄逐鹿烽烟起”,国内省市竞争加剧。一是各地高位推动。面对国内6千多亿的市场空间,抢占战略制高点成为各产茶区追逐的焦点。目前全国已有十多个省从省级层面布局茶产业发展,其中,福建、贵州、湖北和湖南相继出台《茶产业发展促进条例》。二是市场竞争激烈。受地理环境和气候影响,周边四川、湖北等省份,具有春茶上市相对较早和平原茶成本低的优势,对我省茶市场形成冲击。

“朝阳产业夕阳化”,陈旧生产方式制约发展。一是茶产业增产受到制约。我省亩产偏低,2023年亩均产茶50.19公斤,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4.8%。丘陵山区土地细碎,茶山上“一蛙跳三丘”的地块和“大字报茶田”很多,且超70%的茶园是由个体种植管理,影响规模效益发挥。二是茶产业链延伸不够。仍以泡饮原叶形态产品为主,在“原叶茶饮、调味茶饮、新式茶饮”等茶品形态和“奶茶、茶食品、茶用品、茶保健品、茶洗护品”等茶品功能方面延伸不足,茶包装设计、机械作业等配套产业发展不够。

“酒好也怕巷子深”,陕茶品牌穿透力不足。一是茶文化影响力不强。挖掘和阐释茶文化的生态、健康、包容、开放等内涵价值不够深入,宣传载体不够有效,茶文化活动虽多但影响小、茶旅项目不少但爆点少、品牌茶店扎堆发展但特色文化注入少。二是销售渠道比较单一。目前营销还是以线下实体销售为主,新媒体、新渠道、新营销运用不足。据调查,线上销售约占全省销售总量的10%,线下销售市场主要局限于陕西、甘肃等西部地区。三是品牌影响力较弱。知名品牌少、价值不高,据2023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131个有效评估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平均收益为91.05元/公斤,而我省平均仅为22.06元/公斤。

“打铁还需自身硬”,现有技术面临挑战。一是科研相对滞后。特别是现代化的茶树试管保存资源库建立缓慢,采用新技术评估种质资源进展迟缓。二是精深加工不足。家庭小作坊占比超70%,加工档次低,仍然停留在初级产品加工阶段,产品以绿茶为主。据数据统计,2024年1—4月黑茶出口总金额同比增长101.3%,2023年白茶、黄茶销均价同比增长分别为5.3%和24.5%。虽然黑茶(茯茶)白茶黄茶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但目前产量仍然不高。

顺势发展大有可为

防“规模性返贫”倒逼发展。我省产茶县区中大部分曾是国家深度贫困县。为防止区域规模性返贫和确保200多万人就业稳定,亟须发展适应性强、投资小、见效快、优势明显的茶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不断壮大产业发展。

筑牢“中央水塔”推进发展。陕南产茶区也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茶树适应性强,树根系发达、枝繁叶茂,有较好保墒稳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发展茶产业,能有效利用低山丘陵、荒坡等建园增茶覆绿,增强“中央水塔”涵养水源能力,茶树上坡入村,既不与粮争田、与林争地,又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协调发展。

茶市场前景广阔鼓励发展。茶是世界上公认的健康饮品。随着健康消费成为流行趋势,人们对茶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据茶产业市场需求报告,全球茶消费量年均增长3.5%,“新中式”茶饮去年增长15.7%,2024年仍保持较高水平。随着全省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茶香也可在涵盖约44亿人口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市场一路飘香,进一步推动陕西茶产业快速发展。

综合施策实现新跨越

抓住茶产业发展难得历史机遇,瞄准产业发展前沿,深入研判产业发展趋势,尽快制定和出台《陕西茶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多措并举抢占茶产业发展高地。

强化文化赋魂,提升茶产业知名度。一是讲好陕茶故事,树立传承新标杆。借鉴咸阳在“茯茶制作技艺”保护传承中的创新发展经验,在茶制作技艺融入省域茶文化遗迹遗存的梳理、修缮和历史场景复原等,创新挖掘西周宫廷“掌荼”、民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巴国“纳贡”、隋唐“茶道大行于天下”等历史文化资源,系紧“陕甘茶马古道”“陕康藏茶马古道”等茶文化纽带,开设沿线城市旅游精品线路,支持企业与个人在沿线城市开茶门店等,打造茶文化传承新标杆。二是推动陕茶再走丝路,奔向远方。借助中亚峰会、欧亚经济论坛等平台,用活“国际茶日”《茶曰三人行》“陕茶丝路行”等载体,激活丝路国家中国茶文化印记,让陕茶走向远方。三是创新陕茶文化标识,打造超级文化IP。借鉴淄博、天水等地经验,寻找陕茶特色定位,将茶文化、自然景观和地域特色民俗融为一体,提高品牌知名度,提升统筹“三茶”(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策源地形象。以传统制茶技艺、习俗非遗和亲子式、游学式、探险式茶旅等项目为依托,开展消费场景修复与创新并举,不断提升茶旅产品的吸引力,打造陕茶超级IP。

强化科技赋能,推进茶产业现代化进程。一是推进“数字陕茶”建设。加快国家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项目建设,加快建设茶叶大数据中心,用好大数据分析与精准投放,打通信息壁垒,推动茶产业种植、管护、加工、藏储、销售等迈上新台阶。二是做好茶生产科技创新应用。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扶持新技术专利发明,促进研发成果创新示范应用,持续推进智慧茶园、茶物联网基地、“机器换人”发展步伐,强化科技基础条件和装备保障能力,探索柔性生产、敏捷定制等高品质数字化精益制茶模式。三是加强对中小微茶企科技服务。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广“技术团队+科技人员+示范基地+田间学校”模式,探索构建“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和农户+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茶产业融通创新服务生态圈,借鉴西乡茶叶试验示范站等发展方式,把创新氛围扩散到茶园地头,让“茶科技”成为激活茶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强化品牌赋力,加快茶产业标准化建设。一是做优做强龙头品牌。支持打造茶企“第一股”,厚植一批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茶业集团,鼓励支持茶叶加工园区建设,积极引进跨国公司、行业龙头等,打造系列精品,形成品牌聚集效应。二是加强品牌标准化建设。制定出台茶产业从品种到运输的全环节省级标准,健全“从茶园到茶杯”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进国家级、省级茶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分中心建设,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国际标准制定与转化,加大产品抽检和执法力度,确保品牌公信力。三是深化品牌矩阵建设。强化整体谋划,提升安康富硒茶、汉中仙毫、汉中红、商洛“秦岭泉茗”和泾阳茯茶等茶叶区域公共品牌,鼓励企业积极创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品牌体系,助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增值和品牌化发展。

强化机制赋效,营造茶产业发展良好环境。一是创新产业发展机制。抢抓“双碳”机遇,创新引导茶企业采取生态调控、农艺改良、物理防控和生物防治等绿色管护,推广低碳采茶、低碳加工、绿色包装等生产模式,开展低碳茶产品认证及品牌建设等。二是创新金融扶持机制。合理使用补贴、贴息等金融工具,撬动多方资本进入茶产业;参照浙江、云南、贵州等地做法,设立省级茶产业投资引导母基金、各主要茶品种产业子基金,形成多方投入的机制;探索“政府+银行+保险+期货”业务模式,破解融资难题,降低发展风险。三是推动产学研新融合。探索建设陕西茶科技研究院,整合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等,推广以世界级茶叶人才培育为核心的“一院多中心”模式,集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资源,组建若干茶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作者分别系驻省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组办公室副主任,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副教授]

来源:调研与决策 作者:陈 军 袁淑俊,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广西凌云:茶酒基地产业共促乡村振兴(组图)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事实证明“无形的手”根本靠不住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