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雅,从一场茶宴开始……

千古风雅,从一场茶宴开始……

3阅读 2023-07-12 06:06 活动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与茶有着深厚的联系,从吃茶到饮茶,从种茶、采茶到制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根据各地风土,运用杀青、萎凋、闷黄、做青、渥堆、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数千种茶品。中华民族在与茶的深厚联系中,也形成了不同的茶饮、茶会习俗并赓续传承。

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共涵盖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传统茶俗4个,分别为白族三道茶、瑶族油茶、赶茶场、径山茶宴。

中华茶文化不仅源远流长,更历久弥新。为进一步提升中国茶相关习俗乃至整个中华茶文化的知名度,促进中国茶俗的保护、传承、发扬和传播工作,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特别策划、推出“非遗茶俗”专题,邀请四位传统茶俗的专业人士,从历史渊源、文化意蕴、制作流程、发展现状,以及加入世界非遗后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权威梳理,全面展现传统茶俗的独特魅力,让这杯穿越历史的中国茶在继承创新中焕发新活力。

本期为“非遗茶俗”系列专题第四期内容——径山茶宴。

禅茶文化传千年 “径山茶宴”迎新机

关于“径山茶宴”的历史溯源和非遗传承创新的思考

作者简介

鲍志成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研究员、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自“径山茶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相关活动精彩纷呈、媒体竞相报道,“径山茶宴”因此成为万众瞩目的文化热点。笔者作为国家级非遗“径山茶宴”项目申报专家,深感与有荣焉的同时,也意识到对“径山禅茶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发展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大了,遂撰写此文,为读者厘清“径山茶宴”的历史渊源、法事程式、传承流变,并就其研究保护、传承发展等方面浅谈一些思考。

三千威仪一盏茶 “丛林盛礼”传千载

“径山茶宴”是一种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格调清隽儒雅的独特禅茶礼俗。它起源于唐朝,国一禅师法钦(714—792)云游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径山,在五峰环抱的凌霄峰下开山结庐,植茶供佛,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

饮茶可提神醒脑、驱除睡魔,因而被称为“不夜侯”,正好满足禅家坐禅之需。从唐代中期开始,禅道、茶道相辅相成。禅宗在讲授义理、启发真知、接引僧众等活动中,有一系列独特的手法,如“临济喝”“德山棒”等。这些手法中,与茶有关的,当数“赵州茶”(唐代高僧赵州禅师以“吃茶去”为偈语引导弟子参禅悟道)最为人津津乐道。

当时,禅林茶事主要是以茶供佛、礼佛,或饮茶打坐参禅。许多江南寺院都开山种茶,用于供佛、待客、自奉。寺内设有“茶堂”“茶寮”,专供招待施主、举办茶会,辩论佛理、品尝香茶;茶堂置备有召集僧众饮茶时所击的“茶鼓”(集僧用茶汤的器具)和各类茶器具;还设有“茶头”,即专司烧水煮茶、奉茶待客之职的役僧;山门前有“施茶僧”,为香客行旅施茶供水。当时,在士林交游、雅集时举办“茶宴”“茶会”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到五代十国时,还出现了以茶宴饮、结社聚会的组织,时称“汤社”。

径山寺山门。

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随着茶业的兴盛,饮茶风习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宫廷有曲宴点茶、君臣唱和之例,士林有点茶品茗、斗茶竞胜之乐,庶民有市井宴饮、游艺斗试之俗,禅院有禅僧以茶供佛参禅、结缘檀越之规。以茶论道,点茶待客,成为约定俗成的佛门礼俗,形成了一整套“茶汤”仪轨,列入“禅门清规”。从北宋高僧宗赜(1056-?)修订的《禅苑清规》来看,不难发现禅院因节庆、法事、任职、应接、会谈等活动举办的茶会名目繁多,这些茶会通称“煎点”,俗称“茶宴”“茶(汤)会”。按属性分为如下几类:

一是法事性的。主要是结夏、解夏、冬至、年朝四节法事仪轨茶礼。夏安居的时间从阴历四月十五日开始,到七月十五日结束。四月十五日叫做结夏,又叫结制;七月十五日叫做解夏,又叫解制。冬安居的时间从阴历十月十五日开始,到次年正月十五日结束。夏安居、冬安居是我国汉地佛教丛林生活的重头戏,不同于世俗的宗教节庆,尤为山门所重。四节期间,上至方丈、下至寮元(在寺院中负责管理众寮事务的僧人)都会设茶汤招待下属。

二是礼仪性的。主要是祝釐(祈求福佑)、报恩、报本(受恩思报)、尊祖等祝圣、祈福和报恩茶礼。禅宗把对皇室和社稷的祝圣延寿、祈福报恩,和对佛祖、祖师的报本尊祖,乃至亡僧的荼毗法会(僧人死后的火葬),都用清规的形式纳入禅门法事仪轨之中,并参用茶汤礼仪。

三是事务性的。在寺院内部管理中,如任职、受戒、挂搭(外来僧人到寺中投宿)、迎接、看经、劝募等事由中,也都参用茶事茶礼。其中,住持到任贺谢、两序任免等内部职事的茶礼尤为隆重。

四是日常性的。基本上是清众僧堂日常茶礼。僧人在僧寮起居、法事实践、应接生活中都离不开“煎点”饮茶。因此,点茶、吃茶是每个禅僧的必修课和基本功。

五是结缘性的。禅院接待朝臣、权贵、名士、檀越(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的信众)等尊贵客人时举办的大型茶会,即非上宾不举办的“大堂茶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径山茶宴”,其规模、程式与禅院内部茶会有所不同。此外,还有由“会首”在寺内举办的“居士茶(汤)会”。

受邀人在“赴茶汤”(参加寺院茶汤宴礼)、寺院在筹办茶汤会时,有几近严苛的礼节、规程。有张茶榜、呈请状、击茶鼓、上堂、上香、巡堂、揖众、行盏、浇汤、点茶、揖茶、吃茶、置食、吃汤、收盏、谢茶、退堂等环节。这些茶宴、茶会的举办场所、人数、规模各不相同。不仅可以在海会堂(传宗演法的法堂,又称讲堂)、明月堂(即南宋高僧大慧宗杲退养之地妙喜庵)、禅堂、客堂、寮房举办茶宴、茶会,庭院、廊下、茶亭、驿舍、林下、岩上、岸边、草坪也可以举办。

《五百罗汉图·吃茶》。(局部,日本京都大德寺藏)

在世代相传的仪轨中,“径山茶宴”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法事程式和风格特征。一是依时如法。煎汤点茶,各依时节。堂设威仪,并须如法。二是主躬客庄。仔细请客,躬身问讯。闻鼓请赴,礼须矜庄。三是清雅融和。格高品逸,古雅清绝;礼数殷重,不宜慢易。四是禅茶一体。佛门高风,禅院清规;和尚家风,僧俗圆融。在整个过程中,贯穿着大慧宗杲的“看话禅”(通过佛陀和历代祖师们所说的一句话或瞬间示现的动作,超越百亿法门,达到觉悟的修行法),师徒、宾主之间用“参话头”(修行者集中精神对一字或一句话不断的思索穷究,以达到开悟的目的)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禅语,慧光灵现,涤荡心灵。

“径山茶宴”作为中国禅门清规和茶会礼仪结合的典范,不仅在我国禅文化史、茶文化史和礼俗文化史上有着至高地位,而且在茶艺、书画、工美、园林、建筑以及茶具、饮食、服饰、家具、匾额、插花等方面,都创造了经典范式,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到明清时期,“径山茶宴”因为寺院的衰落而逐渐式微,但随着临济宗(中国佛教禅宗南宗五家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之一)杨岐派(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北宋庆历年间,为杨岐方会禅师所创)流播和发展,“径山茶宴”开始走出山门,走向社会,在江南地区广泛传播。到了近代,在上海,“径山茶宴”与商界洋行的商务洽谈相融合,形成商务礼仪性的“茶话会”,并演变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聚会和社交形式。

在日本镰仓幕府(1192—1333)、室町幕府(1336—1573)统治时期,径山临济禅传灯(佛家指传法。佛法犹如明灯,能破除迷暗,故称“传灯”)东瀛,开宗立派,瓜瓞绵延,禅法大行,在禅宗24流派中有20派系出临济。到日本近世形成的禅宗14派中,除了师承黄龙派千光荣西开创的“千光派”外,其他13派都出自径山临济禅系“杨岐派”。随着中日禅僧的往来交流和求法取经,“径山茶宴”作为禅院清规中的茶汤仪轨和僧人修习方式,被完整移植到日本禅宗寺院,后来几经演化,进而发展演变为影响广泛、风格独具的现代“日本茶道”。中日禅茶文化界公认,“日本茶道”源自中国禅院茶礼的典型代表“径山茶宴”。

千古风雅再升温 人类“非遗”开新篇

2011年5月23日,“径山茶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11月29日,“径山茶宴”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一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年的“丛林盛礼”径山禅院茶汤仪轨,踏上了重光之路。

当前,“径山茶宴”的传承保护中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径山茶宴”原样几近失传、记录文献和传世文物稀缺、基础研究薄弱。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时,通过文献研究和文创设计而作的材料为急就之作,尚需完善提高。

二是“径山茶宴”演化历史复杂多变,其传承关系和项目主体不太明晰、明确。亟须完善项目主体、理顺传承关系。

三是“径山茶宴”多个展演版本风格各异,内容比较单薄,存在重形式轻艺术、重点茶轻礼仪现象,缺乏以茶参禅的核心环节和清雅高古的艺术风格,淡化了文化内涵,弱化了礼仪教化、人文熏陶功能。此外,有的媒体报道注重迎合游艺娱乐体验需求,存在博眼球、博流量、误导受众现象。

这些情况与“径山茶宴”国家级、世界级非遗身份地位不相称,与其丰富文化内涵、高古艺术风格、精深禅学品格不相称。如何更好地传承创新禅茶文化,高品位演示“径山茶宴”,打响杭州乃至浙江区域公共文化品牌和文旅IP,助力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在转化创新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助推茶文旅产业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新任务。这里就研究和思考所得,略陈管见。

“径山茶宴”。(图刊《文化艺术研究》)

第一,分类管理,明确要求,形成社会化保护传承体系。本着“非遗”社区共有、全民共享的原则,对应不同的传承主体和受众,可实行差异化运行机制,形成几个不同的版本。如寺院版、书院版、村镇版、企业版、家庭版等,由不同主体来投资、编创、展演,但必须各有特色,有辨识度、差异化,有基本底线,不庸俗、不戏说,不过分商业化、娱乐化。“径山茶宴”的名称和基本内涵,可以共享使用,但演绎程式和风格必须互不相同。作品必须经政府非遗主管部门和演艺、禅茶、文旅等领域专家评审通过,才能上演;收费演出的,必须有物价、演艺、文旅等部门审核,按标准收费。

第二,提高站位,立足大局,打响世界性文化金名片。要提高政治站位,立足杭州全局看问题,面向全国谋发展,把“径山茶宴”当作战略资源,充分发挥其文化品牌力、文创创造力、文旅生产力,塑造具有杭州特色、中国气派的文化品牌;要提升战略思维,立足东方世界看问题,面向世界谋发展,充分发挥其国际影响力、世界传播力、文明互鉴力,凝练东方韵味、人类共享的文化符号;要拓宽视野格局,立足与时俱进看问题,面向未来谋发展,充分发挥其传承转化力、创新创造力、融合发展力,打造活化传承、极化利用的文明形态。要把“径山茶宴”礼仪当作传统文化复兴、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载体和平台,依托孔子学院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组织开展中外茶宴文化交流,讲好径山禅茶故事;搭建多语种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借助国内外主流媒体,加大茶宴礼仪的传播力度和广度;发挥企业和民间作用,鼓励茶宴礼仪“走出去”交流互鉴;开展国内外茶宴礼仪文化研究和交流,组建研究机构,搭建交流平台,举办国际论坛,策办茶事活动,演示茶宴礼仪。

第三,集成资源,融合创新,打造“文化传承”新品牌。在明确定位和发展目标后,要本着开放包容、集成资源、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的原则,探索传承创新的路径和机制。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是各级政府重要的文化管理职能之一,也是地方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要充分发挥专家指导作用,发挥专家的智力资源和专长优势,搭建平台,集聚人才,鼓励专家发挥积极作用,当好政府决策的参谋,服务社区和传承人,把好项目质量关。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法人或社团组织参与到传承创新中来,集思广益、集腋成裘,形成地方或社区传承非遗的热潮,培育非遗产业化业态。有政府主导、专家指导、社会参与,就能集成优势资源,跨界融合,创新发展,打造出上规模、上档次、高质量、高品位,既能体现“径山茶宴”内涵和风格的艺术作品,也能赢得市民游客喜闻乐见的、雅俗共赏的公共文化新品牌。

第四,文旅结合,组织力量编创排演大型主题特色茶会。要把“径山茶宴”的传承创新和产业化运营,落实到明确的项目载体,可按上述定性、定位和路径、机制,组织力量编创排演一台大型禅茶特色主题茶会,作为非遗展陈的正式版或官方版。必须遵循文旅融合、禅茶一体、落地社区、服务地方的思路,高标准打造文化旅游精品IP。可参照《宋城千古情》《最忆是杭州》等旅游演艺精品,确定茶会主题、主体内容、艺术风格,制定实施计划,确定投资基金,组建主创团队。

第五,配合“浙江有礼”,培育“余杭茶礼”文明新载体。2022年5月,浙江省文明办颁布《关于推进“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的实施意见》,倡导践行“浙风十礼”,推动“浙江有礼、从我做起”成为全民行动自觉,让每一个浙江人都成为文明代言人。余杭礼俗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以茶入礼”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茶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泱泱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的生动诠释。新时代浙江茶礼的创新发展,要从茶乡茶村做起,茶乡茶村从余杭做起,余杭茶礼可从径山开始。可针对重点系统接待人员和社会群体的专业茶礼培训,整体提升茶文化素养和礼仪水平,营造全社会浓郁的茶礼仪氛围,达到“五个一”全覆盖,即每个茶乡茶村配置一个茶空间、一名茶艺师、一品好茶叶、一套茶器具、一种新茶礼。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有机茶之乡”昭平县茶香之旅2日游

下一页:家庭存放普洱茶要怎么保存好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