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湄潭吃茶去

到湄潭吃茶去

7阅读 2022-12-03 08:01 快讯

说来也奇怪,我对茶并无研究,也没有特别的喜好,却每每经受不了好茶的诱惑。比如此番,只因听说湄潭产上好的绿茶,便不管三七二十一,从岭南到黔北,去寻那一盅湄潭翠色。

先从广州飞贵阳,出机场到湄潭,还有三小时车程。

黔地多山。山势并不见雄奇,也算不得突兀。南方的山,以峻秀为主,大抵如此。看山景,中午最无可观。一早一晚,景致别有不同。你说要有雾,便有了雾。要有微雨,便有了雨。寻常的绿变得苍翠,仿若米友仁的水墨。你会惊异于张璪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字之妙。绘画既要源于自然,又要来自心灵的创造,这点道理,西方的绘画家,要到莫奈们才明白。

我去湄潭,不仅因为茶,还因为水。好茶必得有好水。

湄潭,多么好听的名字。山之阿,水之湄。

果然,在湄潭,我见到了干净的水。站在种满茶树的山顶朝下看,水在山脚,弯弯曲曲如绿翡翠,如毛玻璃,镶在深翠的山间。

很少见不爱喝茶的中国人。

我去过许多茶叶产地,云南的普洱,福建的安溪、福鼎。贵州的茶,到湄潭之前,我所知道的,只是遵义红茶。湄潭文联的朋友解释说,湄潭茶叶种植面积大,茶叶品质好,自己的品牌知名度虽不如云南、福建,但市面上很多名茶产自湄潭。当然,湄潭也有自己的著名品牌:湄潭翠芽。朋友又说,湄潭的茶叶种植历史久远,陆羽的《茶经》中就有专门的记载。

参观了湄潭县茶博物馆,才粗略了解了湄潭茶的种植历史。说来,湄潭茶的兴起,竟与近代史上的国难有关。

1939年,时国民政府决定,将平时经济政策转变为战时经济政策,为响应这一号召,中国茶叶总公司计划在远离战场的西南腹地寻找茶叶种植基地,留美博士张天福受命主持此项工作,带领考察组遍访昆明、曲靖、贵阳、安顺、惠水、遵义、成都、自贡、宜宾、西康、雅安等地,形成发展西南五省茶叶之考察报告,又经反复论证比较,最终选定在湄潭建设茶叶基地,以推广茶叶生产,发展战时经济。抗战期间,湄潭出产的特色红茶,通过著名的史迪威公路转运到英、法诸国,为战时中国换回诸多外汇和军需。后浙江国立大学西迁湄潭,1941年,又与中央实验茶场联合创办贵州省立实用职业学校,主要专业就是茶叶的种植、制作与研究。一时间,湄潭成为西南最重要的茶叶种植基地。

喝茶,喝的是自然的馈赠,却也离不开历史、文化。了解了这一段,再喝湄潭茶,总是别有一种滋味在心头。

湄潭数日,每到一处,闲下来,必是要吃茶的。产好茶的地方,都是风景极佳处。坐在山光水色间,品尝特色茶品,再多的烦恼,也可暂时忘却。酒可消愁,茶可忘忧。

同样的茶,在不同的地方吃,感觉也不一样。最为惬意的,是在永兴镇的中国茶海。

这是中国最大的连片茶海,当地人又称万亩茶海。穿过层层叠叠一望无际的茶园,曲折拾级到观海楼的最高一层,同行文友围茶案而坐,品着新茶,任山风过耳,茶香沁脾,慢悠悠说一些陈年旧事,文坛逸闻。

我取一杯茶,独寻一处。此时,为的不是吃茶,而是放空。古人讲,偷得浮生半日闲。

观海楼上的风景别有不同,目力所及,层层叠叠,绿得发亮的,全是茶树。星星点点散落其间的,不知是游客,还是采茶人。远处,溪流如带,岸边丛生着凤尾竹。再远处,群山围成一个圆圈,观海楼正好在圆的中心。疑心这群山中间的盆地,是远古时天外来物所造。据说,在观海楼看日落是绝美的,我们此行匆匆,无缘一睹,只好待下次了。

在七彩部落吃茶,又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先到观景台看七彩部落,那是一些掩映在山脚林间水畔五颜六色的黔地民居,又有无数七彩的伞装点其间。据说,此处原为湄潭县金花村大青沟。后来,湄潭出了个写诗写小说的干部,为大青沟取了这个新的名字,又经规划设计,资源整合,建立了村级旅游发展公司,将这里打造成了童话世界。

没有弄清楚是如何进入这个童话世界的,眼前突然就出现了一条古色古香的小街。

初看,和全国各地的民宿倒也没有太大区别。曲折的小街,两边古色古香的建筑,装饰着民族特色的布艺、木雕,种了花,种了树,种了草。不一样的是,此地的民居,墙面也是彩色的,和别处的民宿多朝古老处做文章不同,此处有青春的气息,既古老,又充满朝气。

自然是要吃茶的。

任意一家,你走进去,自在坐下,主人就为你端来了有本地特色的茶,遵义红、湄潭翠,还有各家自采自制的茶。有些人家主打一种,有些人家有十种之多。无论到哪一家,你坐下来,将人家的每一种茶都泡上一壶,在这里消磨半天时光,主人也不问你要茶钱,也不催促你,更不会给你脸色。你喝得好了,觉得这茶是别处没有的,想带一点回家自己喝,或作为此行的手信与朋友分享,买好,留下地址电话,给你发快递。或者加上微信,有新茶上市,再让快递。虽说也是商业,但感受不到商业的气息,更多的,是人情之美,人心之美。

才知道,湄潭翠芽也是分许多种的,先是吃了一种名叫福鼎湄潭翠芽的。这种茶的外形扁平光滑,色泽翠绿,汤色清澈,回甘持久。又吃了一种601湄潭翠芽,同样是翠芽,据说是完全不同的品种,口感不似前者清澈,略带苦味。苦尽,甘来。又喝另一种,清蒸湄潭翠芽,据说这种是最常见的,却也是当地最受欢迎的。所谓清蒸,制作工艺与炒青不同,香中更保留了茶的青涩。

这些年来,许多地方,为了推广茶,在茶文化上做足了文章。花样百出的茶道,我也见过不少。独独在湄潭吃茶,没有这些仪式感,没有人给你讲茶道,没有各种玄之又玄的“禅茶一味”。就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想到《菜根谭》中的一段话:

禅宗曰:“饥来吃饭倦来眠。”

诗旨曰:“眼前景致口头语。”

盖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也。

作者:王十月,本名王世孝。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作品》杂志社长、总编辑。2000开始发表小说,迄今为止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十月》等刊发表长中短小说、散文二百余万字。中篇小说《国家订单》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中篇小说奖。

(本文来源:《光明日报》2022年12月02日15版)

来源:茗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以“茗”之名,循着茶香去旅行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就不是茶的问题 还要从茶身上想办法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