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次项目堪称我国人类非遗申报项目中的“体量之最”,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和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和相关习俗。
我国茶产业有哪些独特的优势?申遗成功会带来哪些影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副所长、资深首席科学家鲁成银参与了此次申遗工作,在他看来,我国茶文化底蕴深厚,且科技和人才培养等走在世界前列,此次申遗成功将让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上产生更大影响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副所长、资深首席科学家鲁成银。受访者供图
我国茶科技处于国际一流水平
记者:目前,国内茶园的分布情况如何?
鲁成银:我国茶树种植主要分布在北纬18-37度、东经94-122度范围内,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北、江南、华南和西南四大茶区。
江北茶区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皖北、苏北等地;江南茶区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广东北部、广西北部、福建中北部、湖北南部、安徽南部和江苏南部等地;华南茶区是我国最南部的茶区,包括福建东南部、广东中南部、广西南部、海南、云南南部以及台湾;西南茶区包括贵州、四川、云南中北部以及西藏东南部等地,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
记者:我国茶产业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鲁成银:我国发展茶产业有两大独一无二的优势。一是自然资源禀赋。作为茶树的原产地、茶的故乡,我国自然地理环境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茶树品种众多,种质资源丰富;从北纬18-37度,东经94-122度,气候多样、生态多样,孕育了2000多种茶品,背后就是2000多种复杂精湛的传统技艺;我国拥有世界上品类最齐全的六大茶类。
二是文化资源丰富。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全世界种茶、制茶、饮茶、包括“茶”字的发音,都是从中国传出去的。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技艺、民俗、茶礼、饮茶习惯、节庆、戏曲、音乐舞蹈、故事等,这些优秀的茶文化资源有待于进一步发掘、保护和造福人类。
记者:我国茶科技教育的发展状况如何?
鲁成银:我国茶科技和人才培养等走在世界前列,整体处于国际一流水平。我们的研究领域比较广,包含茶树栽培、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茶加工技术、质量安全检测、茶叶经济与市场营销等方方面面,发表了一大批高水平论文,科技成果丰厚。我国的茶专业人才培养也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的很多大学、高等职业院校都在培养茶学专业方面的人才。
申遗成功将激励更多年轻人传承和弘扬茶文化
记者:你认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会产生哪些影响?
鲁成银:申遗成功,能够极大提高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财富,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文化财富,是中国人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
中国人有着“客来敬茶”的习俗,茶贯穿了中国人的生活,体现了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一杯茶”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朋友聚在一起喝茶可以增进文化认同感、幸福感和凝聚力。
“中国茶”文化会在国际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通过此次申遗,世界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茶文化,有利于提高中国茶文化的可见度,从而提升中国茶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可以想象,未来,社会公众会更加关注中国茶文化,相关部门也会在技艺、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有更多投入,将激励更多年轻人传承和弘扬茶文化。
记者:接下来,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的制茶技艺及习俗?
鲁成银:做好科普宣传工作,提高人们对茶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提升茶非遗保护理论水平;开展教育培训,确保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政府也要在制度、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记者:如何看待当下流行的“新茶饮”?
鲁成银:爱喝茶就好,新茶饮也很棒。我们现在提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延伸产业链,开发多样化的产品。泡茶可能比较适合中老年人的饮茶习惯,年轻人生活节奏比较快,没有时间坐下来,慢慢地泡茶。新茶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年轻人的美好生活需求,培养年轻人的喝茶习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新茶饮”还能增加经济效益,解决一些人的就业问题。
记者:身为一名科学家,你对我国茶产业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期待?
鲁成银:申遗成功,有利于我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茶及茶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更多人会喜欢上喝茶,有利于扩大茶叶消费;茶产业的发展也会进一步促进科技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非遗保护。
来源:新京报、北京茶世界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