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天池茶业这个加工厂和销路,我们的茶青再也不用担心压价和卖不出去了。”随着广州市番禺区驻梅州市五华县棉洋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驻棉洋镇工作队”)牵头引入的广东天池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池茶业”)在棉洋镇设立加工厂并投入使用,棉洋镇的茶农喜上眉梢。三个乡村振兴车间里,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每月固定收入3000至5000元;沿河而建的光伏长廊,遮阳、避雨、观光、增收一举四得……
驻梅州市五华县棉洋镇工作队到广东天池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加工厂调研。(摄影:记者林里)
记者日前走访了解到,驻棉洋镇工作队“抓大”不“放小”,巧用大小企业和闲置资源等,大至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小至推动群众就业、村集体增收,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收获感。
积极联系上市茶企——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驻棉洋镇工作队由7个帮扶单位组成,分别是广州市番禺区委组织部、区科工商信局、区总工会、大石街、洛浦街、小谷围街和番禺信息技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驻梅州市五华县棉洋镇工作队合影。摄影:记者林里
棉洋镇是人口大镇和农业大镇,作为广东省茶叶种植专业镇,现有茶叶种植面积2.8万亩,茶叶年产量达300万斤。但驻棉洋镇工作队深入调研后发现,棉洋镇的茶叶种植产业缺乏规模化、标准化的加工厂,缺乏广阔的市场和打得响的品牌,当地茶农更多是依靠卖茶青增加收入。“单靠卖茶青经常遭遇中间商压差价,有时候还卖不出去。”驻棉洋镇工作队队长宋阳新告诉新快报记者,除了茶青外流、茶叶滞销,当地茶叶种植还存在技术参差不齐和种植随意等瓶颈。
为了破解茶产业瓶颈,棉洋镇政府和工作队频繁进行专题讨论,邀请企业、高校等“外脑”多方研讨,集思广益,确立了“引进外地知名企业,导入先进技术理念,打造棉洋茶业品牌,提升产品附加价值”的发展思路,目的是要将茶叶加工产业链留在当地。
恰逢单丛茶热销风口,驻棉洋镇工作队瞄准单丛茶第一家上市茶企、位于产茶大市潮州的广东天池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池茶业”),多次上门拜访企业相关负责人,邀请天池茶业多次到棉洋考察,组织棉洋党政领导、企业到潮州市互访交流,终于促成了天池茶业到棉洋采收茶青试验制作单丛,并进行深入合作。
助力茶企落地发展——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
促成合作并不容易,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宋阳新告诉新快报记者,工作队为企业落地找到合适的场所,由政企共同投资近700万元,把原桥江镇政府办公大楼旧址建设为茶叶综合提升示范基地。工作队还想方设法动员后方帮扶单位筹集57万元,及时解决水电路等问题。基地建成投产后,工作队又积极动员当地茶叶种植企业、大户对接天池茶业,让基地全负荷运转起来,谋划创建了茶产业社区,探索搭建长期合作平台。
“我们赶在今年春茶收成前把示范基地建好,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宋阳新说,今年天池茶业累计收购当地茶青25吨、干茶6000斤,为棉洋茶企、茶农带来直接收入186万元。基地运营以来,棉洋茶青市场形成价格兜底效应,春季茶青市场整体价格同比上涨20%。值得一提的还有,双方合作以来,天池茶业已连续两年在棉洋招收采茶工、除草工到潮州务工,累计招收250人次,为100余个家庭增加劳务收入约150万元,随着今年示范基地的投入使用,棉洋本地又有20余名工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驻棉洋镇工作队介绍,天池茶业将承担起协助棉洋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大任,免费为棉洋提供单丛茶种植、茶叶制作等技术培训,鼓励棉洋当地茶企、茶农建设茶叶加工小作坊,对符合其收购标准的干茶承诺定向收购。随着茶产业社区的创建,随后还要推动棉洋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常态化举行茶叶品鉴会等文化活动,搭建茶叶、茶青集中交易市场,为棉洋茶产业探索出一条富民强镇的道路。同时,将借助天池茶业成熟的品牌效应和完善的线上线下销售体系,推动棉洋茶叶走向更广阔的外地市场,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驻梅州市五华县棉洋镇工作队扶持发展乡村振兴车间,创造岗位促进就业。摄影:记者林里
扶持发展小车间——带动更多群众就业增收
棉洋茶产业有望加快发展,除了有天池茶叶的引入,棉洋本地众多的加工小作坊也是关键一环。
一人就业,往往就能撑起一个家。工作队摸排发现,棉洋镇有手工作坊(加工厂)、车间30多间,为了促进群众就业,驻棉洋镇工作队积极搭建帮扶桥梁,联系引进加工企业派发订单,签订劳务协议建立合作关系,解决小手工业订单的延续性问题,同时,挂牌首批乡村振兴帮扶车间3个,充分发挥小车间的大价值,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在乡村振兴车间五华龙辉电子二厂里,几十名工人正在加工手机充电线。工人刘小姐告诉新快报记者,以前在外地打工,现在每个月工资3000多元,还能照顾孩子。工厂另一个厂区也有几十名员工,门口招工广告上显示要招工50-100人。另一个乡村振兴车间永诺家居日用品来料加工厂,几十名工人分成七八个工序缝制一种笔袋。一名女员工说,只要勤奋点,一个月能拿到四五千元。
宋阳新说,这种劳动密集型的车间解决了数百人的就业问题,对于提高群众、特别是脱贫户的收入意义很大,下一步将加强引导扶持,让它们发展得更好。
梅州市五华县棉洋镇富强村沿河而建的光伏长廊能创收,能遮风挡雨,能观光休闲。摄影:记者林里
盘活扶贫资产——因地制宜促进村集体增收
群众的收入放在心头,村集体的收入也不容放松。为了破解村集体增收难题,驻棉洋镇工作队想了很多办法。工作队介绍说,其中一个做法是从加强扶贫资产管理入手要效益,对前一轮广州交投集团帮扶发展起来的扶贫茶园,严格开展第三方抚育验收、价格评估和流转招投标,成功推动绿水、竹坑和平安3个村844亩扶贫茶园经营权流转,为村集体带来17年以上的稳定收入,每年收入达48万元。
另一方面是不遗余力谋划特色产业,其中投资330万元为5个经济薄弱村建设640KW光伏发电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为村集体带来70万元经济收入。在富强村,一段沿河而建的光伏长廊深受全村欢迎,既能产生收益,还能遮风挡雨,沿河观光。
此外,工作队依托番禺-五华稻虾孵化基地,在荣华村、群星村试点养殖罗氏虾,推进双璜村20多亩基围虾成功投产;依托原有腐竹产业,通过撂荒复耕方式建成50亩黄豆种植基地,推动研发孢子粉腐竹……一个个小产业极少成果,汇聚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我们将久久为功,团结一心,聚合更多资源,努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更大成效。”宋阳新说。
来源:新快报、学习强国、北京茶世界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