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踏寻千年茶马古道上的浪漫

西藏昌都:踏寻千年茶马古道上的浪漫

3阅读 2024-09-21 02:26 快讯

藏东的两条河,昂曲和扎曲在此汇聚成澎湃的澜沧江;汉代肇始的茶马古道,让西藏连通滇川等周边省份,也让各民族文化在这一枢纽交流交融,形成一座人文与自然和谐的浪漫之城——昌都。



 沿扎曲一路向北,在人口不足5000人的卡若区嘎玛乡,当地群众世代从事唐卡绘画、金属锻造、石刻等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几乎家家有工匠、户户有传人。

  强巴林寺的彩砂坛城、嘎玛寺的酥油花、康区的藏牌、卡若的火镰……35项各级非遗项目在嘎玛沟千年卡若艺术嘎玛展馆次第铺陈。

  走进嘎玛乡学德村的玉叶仓民族手工艺培养学院,伴着一阵叮叮咣咣的响声,展馆中的非遗创作就在眼前。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匠人捶打金属,把平平无奇的铜铁变成精美的火镰、藏刀;穿上康巴人的节日盛装,戴上红珊瑚和天珠串成的项链,把火镰、藏刀统统挂在腰间,拍出威武气概“爆棚”、文化元素“拉满”的风情大片。

  河北游客嘉莹说:“我在书上看到,这些物件在茶马古道贸易中就炙手可热。”

  嘎玛大道旁的另一座小院里是非遗“巴尔玛锤揲法造像技艺”传习基地、西藏巴尔玛造像艺术有限公司的工坊,大量精细金属件捶打成形、拼接组装,形成一座座立体坛城和巨型造像。

 拼版照片:匠人在西藏巴尔玛造像艺术有限公司工坊加工精细金属件。新华社记者 王洪流 摄

  所谓锤揲法,是以铜片或金银板片为原料,使用铁臂、铁套、榔头、錾子等工具,敲打出浮雕纹样、各类造像、建筑装饰等,对工匠造型能力与经验要求很高。

  “除了传统造像,现在我们还同中央美术学院、四川大学等高校合作。学者调研、学生实践,我们也有机会和新锐艺术家和青年美术人才进行艺术共创,形成文创产品。”公司负责人嘎玛次仁朗加说,今年以来,小院还开起工坊民宿,迎来游客沉浸式体验西藏文化。

  “我对中国的藏文化十分感兴趣。这次专门体验制作造像,过程十分有趣。”英国游客斯蒂芬说。

  截至今年9月,昌都全市类似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已达39家。

  “在欧洲,意大利有佛罗伦萨这座文艺之城;在中国,昌都的嘎玛也将打造成一座美丽的藏文化文艺小镇。”嘎玛乡乡长李泽勇说,自然馈赠和文化底蕴形成的嘎玛风情,在藏东迎接全球来客。

  沿澜沧江南下,葡萄酒与温泉带来昌都的另一番风情。

 西藏芒康县纳西民族乡葡萄成熟,农民正在采摘。(曲措 摄)

  澜沧江在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曲孜卡乡、木许乡形成一片干热河谷,这里19世纪中叶以来种植葡萄酿酒。如今,家家种果、户户出酒,形成“盐井葡萄酒”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芒康还是远近闻名的温泉之乡,与昌都左贡、类乌齐等县齐名。不少从云南、四川进藏的游客寻迹茶马古道,选择以温泉沐浴的仪式感开启西藏之旅。

  曲孜卡乡有深山中的温泉,数量和开发程度在芒康县居前。为推广葡萄酒产品,当地还将二者联动,打造独具特色的红酒温泉。泡着露天温泉,游客夜晚可以品河谷红酒、看星辉月明。

  在芒康,不能不吃一顿盐井加加面。这是一种用鲜汤、肉末烹煮的面,每碗只有一小口,要不断加碗才能吃饱。每加一碗,食客要在桌上加一颗石子计数。多次出差芒康的四川人平措说:“最早是用四川的面、云南的肉、本地调料制成的,极具茶马古道特色。”

 在西藏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果拉丛农家乐,厨娘们为食客捞出加加面。新华社记者沈晓朦 摄

  如今芒康许多面馆都有“加加面挑战赛”,主人用小碗一次次加面、食客一口口大快朵颐。

  “目前店里纪录保持在147碗。”在纳西民族乡经营果拉丛农家乐的果拉卓玛说,“但生活再好也不能浪费。我们会提醒客人,如果吃饱了,只需用筷子在碗上搭出尖尖,就会停止加面;但对于不搭筷子的客人,我们还会再劝一碗。”

来源:新华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2024茶业中秋营销终极复盘!茶行业玩出了哪些新意?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事实证明“无形的手”根本靠不住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