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仲华:中国茶高质量发展需要哪些科技突破

刘仲华:中国茶高质量发展需要哪些科技突破

14阅读 2022-01-03 01:56 人物

5月21日,在第二个“国际茶日”到来之际,作为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重点活动之一的中国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第十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众多茶界专家学者、政府主管部门、茶业从业人员共聚一堂,以“机遇·使命·担当”为主题,从一片“绿叶子”出发,描绘未来茶业新天地。

刘仲华:中国茶高质量发展需要哪些科技突破

我国现有4747万亩茶园,已经占了全世界50%的产量。世界每两杯茶,就有一杯来自中国。尽管我国在全球的茶园面积第一、产量第一,但还有很多挖潜的空间。2016—2018年,我国连续三年的平均单产排全球倒数第一,什么原因?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因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茶叶发展模式是以发展名优茶作为主旋律。而名优茶主要采摘单芽、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而后面相对成熟的鲜叶原料很多都没有被采下来。我国茶园的生物产量利用,如果跟土耳其相比,还有3倍的空间可以增长。未来,我们要控制茶园面积增长速度,把4700多万亩茶园中的茶叶内涵发展好,这才是高质量发展。

六大茶类协同发展发展形成了中国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今天,不少行业人士总觉得把绿茶份额降下来,好像就成功了。错,应该是绿茶和其他五大茶类协同发展,形成各自的特色,这样的中国茶才有更好的价值和效益空间。

出口方面,我国目前出口数量在世界上排第二。如何在未来几年真正实现数量、单价、金额同步提升,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贸易国?我们有六大茶类,但海关统计的HS编码只有五大类。2020年海关对出口茶叶的HS编码进行了调整,把黑茶类列出来了,但是取消了普洱茶的HS编码,普洱茶熟茶归到黑茶类,普洱茶生茶归到绿茶类,至今,黄茶、白茶都还没有单独的HS编码。未来,期盼让每一种茶类都有独立的海关编码,还有再加工茶,希望也能够形成独立的海关编码,几大茶类齐头并进,就会迎来新的发展机会,这也需要通过科技的力量,让政府在决策时给更多的发展空间。

进口方面。我们要努力地让中国茶走向世界,也欢迎世界的好茶走进中国。只不过在这里给国人一个提醒,印度红碎茶3.4美元/千克,品质非常好,真正符合“浓、强、鲜”的品质特征,与中国红碎茶的第一套样品质相当。中国的红碎茶分四套样:即云南及海南、广东的一部分是一套样,广东、海南的大部分区域及贵州、广西的小部分区域属于二套样。广西、贵州和四川大部分地区属于第三套样的主产区,其他地方如浙江、安徽、湖南、江西等都是四套样地区。我们今天要对国际市场出口红茶,在做好红茶内销市场的同时,要思考如何在国际市场贸易量最大的红茶类里面做文章。云南红茶品质绝对一流,应该在做好普洱茶的同时,把云南工夫红茶和红碎茶的文章做好。云南完全有机会进军国际红茶市场,形成独特的品质和价格竞争力。

通过科技创新,突破中国茶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第一大瓶颈,供过于求已经出现;第二大问题,劳动力成本攀高,产品价格没有竞争力,换句话说性价比,无论是内销还是外销市场,我们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茶叶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出口规模增长与茶叶产量、内销规模的增长不对称;夏秋茶资源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升。把中国茶做到产量规模全球第一,价格、效益也要做到世界第一,茶园单位面积上的效益也要做到世界第一。这就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下面从六个角度诠释怎么样形成科技领域的突破。

1. 突破茶树品种选育周期太长的瓶颈。中国是茶树起源中心,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茶树基因库。依托强大的资源库,过去选育了很多高产、优质、高抗的优良品种,但很多品种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什么原因?因为茶树品种选育成功一般需要30年左右。茶树是一种高多酚的多年生植物,它的常规育种周期太长,需要几代人努力才能成功选育一个优良品种。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必须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来缩短茶树育种周期,以及把基因工程技术真正融入到茶树育种中,解决茶树新品种推出太慢的问题。今天,通过分子辅助标记技术可以精准确定表观性状,提前确定新品种的特性。

但是,我们在茶树分子育种中遇到了瓶颈问题,即茶树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到今天为止,全世界都没有突破。茶树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是开展茶树转基因育种和茶树基因编辑取得成功必须突破的技术瓶颈。大部分一年生作物的转基因育种已经取得成功,但茶树分子育种技术突破的进展偏慢。

2.突破优质鲜叶机械采摘与茶园管理机械化的瓶颈。今天的茶叶采摘主要是靠手工,但机械化采摘才是真正的未来方向。机械采摘、机械加工替代今天的手工采摘、手工加工,是名优茶价格降低的必由之路。现在,很多传统机械领域的专家在与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跨界协作,期盼解决优质茶鲜叶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采摘问题。不管怎么说,中高档名优茶必须逐步推行机采机制,才能可持续发展。

另外,由于缺少劳动力,除了采摘,茶园管理作业(包括中耕、施肥、除草)也必须实现机械化。我国缺少像日本一样精细化、小型化的茶园作业机械。在日本,即使很陡的山坡,都有机械化作业手段,这也是茶叶机械要跨界融合实现突破的重点。因为,中国未来20年都会一直存在劳动力紧缺问题。4700多万亩茶园今天还有一部分没有做到精耕细作,必须呼唤机械化手段的问世。

3.突破茶树营养精准调控技术瓶颈。今天大家都知道如何施肥、养护茶树,但把茶园土壤微生物特性和茶树根系微生物对养分吸收转化的规律摸清楚,才是真正精准施肥的科学支撑。如何把茶树营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成茶农可以掌握的技术,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天在推行水肥一体化、精准营养、养分精准调控,但要真正做到土壤和茶树养分精准调控还有一段距离。茶树营养精准调控可以节约肥料用量,维护茶树养分均衡,确保茶叶品质更加完美,质量稳定性也会更好。这一点看似简单,其实还有很多技术细节需要突破。

4.突破茶树倒春寒逆境防御修复技术瓶颈。茶树大多数在南方种植,早春气候不稳定,春茶开采前期,环境温度变化幅度大,很可能一下子从25度降到5度甚至更低,茶树生长突然收到抑制,茶叶品质则一落千丈。倒春寒是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但是抵御倒春寒低温胁迫的机制确实深奥的科学问题。亟待研究茶树遇到冷害经受低温胁迫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前采用预防监控手段,确保倒春寒对产量和品质的负面影响控制到极致这是全世界都在研究的瓶颈问题。我国的研究团队已经取得了部分积极进展,能够从茶树一部分的代谢指标预判茶树抵御倒春寒的能力。

5.突破茶叶智能化加工技术与装备瓶颈。大师手工制作的名优茶品质固然不错,但大师手工制茶很难保证每一批产品稳定一致,只有通过机械化、标准化、批量化的生产才能做到每批茶叶品质稳定如一。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市场,给你下一个大单,你可以做到心中不慌。所以,名优茶加工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是中国茶叶发展的必然趋势。

今天,名优绿茶在推进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方面走在前列,但是,其他茶类关键工序技术参数的自动化、智能化精准调控技术还没有做到产业化。

比如说,红茶发酵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生化过程,我们必须精准调控发酵的温度、氧气、水分、时间参数。过去说的看茶做茶都是手工制茶。如何用智能化的自动发酵机确保每一片红茶发酵均匀、品质稳定,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突破。

还有黄茶,现在开发了黄茶的自动闷黄机,已经迈出了一大步,湖南岳阳研发的自动闷黄机有效解决了手工制茶闷黄品质不稳定的瓶颈问题。

今天,黑茶在加工自动化,甚至智能化方面发展很快,很多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实现关键工艺技术参数的智能化精准控制。

茉莉花茶目前拥有150亿元的产业规模,但是传统茉莉花茶窨制造成优质资源浪费很大,劳动强度大,加工时间长,加工品质不稳定。如何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精准调控窨花工艺技术参数,让每一朵茉莉鲜花都在最佳环境中释放清新优雅的香气,这是我们团队在做的创新研究,颠覆式的茉莉花茶加工技术创制了新派花茶产品。我们希望茉莉花茶的创新技术可以普及到中国大部分的花茶加工企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茶业非常关注茶叶精制,但今天由于名优茶的快速发展,把精制技术搁置了,甚至遗忘了。未来,我们要通过现代茶叶精制新技术、新装备,在机采机制的大背景下,获得茶叶理想的外形品质,把各种恶性杂质完全去掉,产品规格清晰。所以说,机采、机制加精制,才能让茶叶生产成本真正大幅度降低。

6.突破茶叶深加工与功能成分利用技术瓶颈。我国4700多万亩茶园,还有40%以上的夏秋茶资源没有被很好利用,这部分资源需要作为深加工、出口茶和原料相对成熟的黑茶、乌龙茶的原料加工利用。深加工第一阶段是茶的提取物或功能成分,这个部分中国已经做到了世界规模最大。但是这还不够,我们一定要通过现代茶与健康的研究成果,把茶的提取物应用到大健康产业的功能性终端产品中,形成高倍增值的深加工产品。

茶叶的健康属性,可以通过深加工产业得到深度演绎和延伸。六大茶类由于原料不同、工艺不同、有效成分不同,所以在同一功能下的健康属性表现是有差异的。

我们要研究探明六大茶类在同一功能下的三个科学问题:什么东西有效?怎样有效?谁最有效?因而为六大茶类精准定位它的功能属性。同时,把六大茶类活性成分分离出来,延伸应用到大健康产业中。

所以,茶叶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要基于茶与健康研究成果把茶延伸到大健康产业中。过去,我国茶叶深加工的提取物产品主要是作为美国、日本、欧洲发达国家的健康产品原料。现在,随着我们国力的强大,民族品牌的崛起,国民对健康的诉求和对健康产品方便、高雅、时尚的要求,茶叶深加工终端产品在国内市场大发展的机会来了。

我们要把茶叶深加工终端产品做到极致,就是把茶叶原料1块钱通过深加工的两次升级变成最后的80—100元,这样,中国茶叶的规模和效益成倍式成长才有机会。

目前,我国利用25万吨左右的中低档茶,约25亿人民币的原茶价值,打造了1500亿左右的茶叶深加工产业。如果我们持续创新,再增加深加工利用茶叶25万吨,中国茶产业规模将再增加1500亿以上,这样才是迭代式的发展,才是中国产业规模效益突破的发展趋势。

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突破,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农村部主导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都在协同创新,共同推进三大创新:一是基础理论创新。没有基础,走不深、走不远,基础研究成果将引领中国茶叶未来发展趋势;二是技术创新。没有技术的突破,产品出不来,理论研究成果不能够落地,产业竞争力不足。三是产品创新。茶叶是一个消耗品、生活必需品,最后以产品面向广大消费者,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多元化的产品创新,满足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消费诉求。

未来中国茶叶的发展趋势如何,我总结几句话:

1.茶园生产与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茶树品种优异化,茶树栽培的生态化,茶树植保绿色化,茶园耕作机械化,鲜采摘机械化,茶园管理信息化,全产业链标准化,这是茶叶生产端的必然发展方向。

2.茶叶加工技术与装备端的发展趋势。在吸取传统加工技术精髓的同时,要努力朝着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任何时候,我都坚持一句话,没有标准化、机械化,就没有现代中国的大茶业。中国是大国小农,中国茶叶也是茶叶大国小茶农,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否则在国际大循环里,在国内市场中提升茶产品的性价比就有难度。

3. 茶叶新产品研发的发展趋势。要在提高茶叶色香味品质基础上,不断实现方便化、功能化、高雅化、时尚化。我们不能把喝茶变得太难,不能把年轻人拒之圈外。今天喜茶、奈雪、茶颜悦色等新茶饮风生水起,传统茶企看不懂,是因为传统企业没有按照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去开发传统茶产品。

按照这些方向坚持走下去,中国茶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在科技文化的融合协同推进下,中国茶产业一定会越来越辉煌!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上的讲话整理)

文章来源于:中国农业农村市场信息。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挂了层白霜的普洱茶,还能喝吗?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冬眠模式能否帮茶商躲过寒冬?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