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萍:能人回乡种茶带富乡亲

田萍:能人回乡种茶带富乡亲

1阅读 2020-08-25 08:30 人物

  连日来,雨后薄雾为盆水村披上一层细纱。“明年就可以大面积开采了。”茶园里,望着一株株挂着雨露向上生长的茶苗,双峰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田萍感叹多年心血,总算看到希望。

  盆水村在德江县泉口镇北部,属二类贫困村。早年间,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增收渠道单一,不少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田萍便是其中之一,正因如此,他和茶结下不解之缘。

  在外务工的日子,田萍做过机修、进过工厂,一次偶然机会让他认识浙江安吉县老茶农丁金海。“都是土地,为啥安吉能种茶致富,我家乡土地却只能维持温饱?”自此,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田萍心中萌发。

  返乡后,他将种茶的想法与家人商量,但满心热情却没有得到家人支持,无可奈何的他只能把念头强行压下,每当看到那些因无人耕作而日渐荒芜的土地,只能在心里暗自叹息。

  2014年,德江县出台政策,免费发放茶苗让群众发展茶产业,而泉口镇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温度18.5℃、降雨量1669.5毫米、相对湿度70%,多云雾,土壤PH值适中。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该镇成为高山云雾茶的发展潜力之地。田萍种茶的梦想终于迎来转机,这次,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走上种茶之路。

  万事开头难,田萍还没迈出第一步,便被泼了一盆冷水。“宁愿荒着,也不愿拿来种茶。”思及过往,田萍苦笑,但他不愿就此作罢。

  挨家串户、走亲访友,时隔多年,田萍说,记不清自己当时走了多少路、磨了多少嘴皮子,才协调500余亩土地种植绿茶。

  打铁趁热,土地问题解决后,他立即种植茶苗,原以为种茶的事情成了,却不曾想第二年便成了泡影,由于不会管理,500多亩茶苗成活率不到一半。

  “老田啊,咱还是老实本分地种点地糊口得了。”面对周围人劝解,田萍有过自责,却从未放弃。

  2017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泉口镇立足气候优势,把农村产业革命向纵深推进,将茶产业作为主打产业发展。

  产业革命的号角让田萍再次看到希望,同年,他将发展养殖业挣来的资金全部投入茶山发展,重新翻挖土地。

  这次,田萍转变思路,回到安吉向丁金海借80余万株黄金叶茶苗,走高端茶种植路线。靠着政府投入的100万元贴息贷款和32万扶贫资金建立合作社,种茶之路得以走上正轨。

  吸取失败经验,田萍不再单打独斗,他邀丁金海做技术指导,从育苗到种植到加工,合作社经营得很好。

  “白茶、黄金叶、黄金芽,3个品种共计1300余亩。”随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政府今年又投入64万元资金扶持田萍发展茶产业。看着家乡的荒山变成一片片绿色茶山,田萍激动地说,这一切离不开政府的好政策。

  “茶叶的品质远超欧盟标准。”依托优质气候发展高端生态茶的初心,田萍的茶园今年迎来首采。他将出产的4斤黄金叶干茶带到深圳和杭州等地做品质鉴定,被深圳一家饮用水公司青睐,公司老板承诺为他建加工厂和打通销售渠道,建立合作关系。为表示诚意,该公司今年为田萍的合作社送来150吨茶叶专用肥料,这让田萍信心更足。

  产业崛起,带富一方。今年上半年,田萍的合作社仅务工工资就支出30余万元,带动群众务工9000多人次,并通过土地流转惠及盆水、大土、三合、岩门4个村的贫困户250余户。

  田萍拓荒种茶闯富路,只是泉口镇近年来大力推行产业革命的缩影。近年来,泉口镇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成规模、三年见成效”发展目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能人返乡种茶累计8170多亩,并已陆续见成效。通过政府引导与德江县永志生态茶叶有限公司合作,茶产品远销浙江、上海等地,茶产业覆盖贫困户386户1544人,辐射带动1060户4240人增收致富。(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江佳佳 田勇)

  (责编:吴锋(实习)、陈康清)

上一页:茶叶市场数据分析:预计2024年全球茶叶市场规模为731.3

下一页:“蒙顶甘露杯”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