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拐点现,中国茶叶大洗牌如箭在弦

  中国茶叶在世界上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处在茶叶大国而非强国的尴尬局面……中国茶叶要想改变现状,重回100年前全球茶叶市场的垄断地位就必须做好两点:产业规模化、资本国际化。

  中国茶叶行业目前多、乱、弱的特点导致了整个行业的无序竞争和低层次竞争,消费者购买缺乏依据和方向。可以说,中国的茶产业是“有名茶,无名牌”。中国茶叶的命运要想得到改变,就必须坚持走产业化和资本化道路,依托资本市场的强大实力,茶叶产业化才能走得成功、走得彻底,才能重现100年前中国茶叶垄断全球市场的霸主地位。

  理想变为现实是需要漫长过程的,在茶叶资本市场中除了茶叶产品之外,还有许多功课要做,对茶文化的理解是一回事,对茶叶品牌的塑造是一回事,最重要的是中国茶叶产业化国际化资本化。

  【上篇】

  雅安茶业经济

  正能量下的文化品牌

  420芦山地震,让全世界认识了雅安。

  地震之后不到二十天的5月9日第二届中国(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开幕,“雅安名茶直销专场”特别吸引眼球,茶博会开幕仅1小时,就有2万斤茶叶被订购,这些来自北京、江苏、安徽等地的茶商都说要支持地震灾区的茶业企业。湖南白沙溪茶厂,打出了“安化黑茶情系雅安”字样,决定将茶博会期间的收入,拨100万元给湖南省青少年基金会,定向捐给雅安地震灾区。

  雅安茶叶在国内市场是有一定竞争力的,这次地震以及茶博会给雅安茶叶提供了历史发展机遇。

  无论从历史、文化、工艺、质量来看,雅安茶叶都是颇具竞争力的,雅安茶企完全可以借助这次灾后重建的契机整合茶叶产业,优化茶叶结构,走出一条特色产业之路。

  历史总是辩证的,我们在感叹420地震给雅安造成巨大损失时,也就是它渐渐复苏之日。雅安茶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沉载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我们都期待着南路边茶、蒙顶茶等雅安茶企能重新迈出扎扎实实的脚步,在历史拐点到来时,抓住发展机遇,再现辉煌。

  但是,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雅安茶叶与中国茶叶一样是“有名茶,无名牌”。在一定区域内有影响,但在国际国内市场很难见其声影。

  下面我们从一封游客来信,从代表雅安茶叶最高水平的蒙顶山茶叶说起。这位游客在信中写道:“自古,蒙顶山就因"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一句话而蜚声天下。蒙顶山的茶,往往是皇帝的专用,寻常百姓难得一尝。蒙顶山,一般百姓不得随意踏入。幸得当年毛主席的指示,蒙顶山茶飞入百姓家,我们才有机会品尝;蒙顶山也因此成为旅游胜地。如今,这山、这茶却被历史的洪流冲刷掉了,不复往日的盛名。我痛惜啊,这么好的一座山,这么好的茶怎么就落到这份田地,怎么就这样白白地糟蹋啦。我犹记得自己初踏蒙顶时那种如获至宝的感觉。这里有这么多的茶文化遗迹,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文人轶事,不该埋没的啊。我也记得当年蒙顶山游人如织、摩肩接踵的盛况,如今的蒙顶山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的萧条景象,再不复往日的辉煌。这样的情形,真令人心酸啊。”

  他甚而发出了呼吁:为蒙顶山想想办法啊,别让这座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圣山被世人所遗忘,丢入滚滚的历史洪流,不复再寻。别再留下无法寻根的遗憾,这里可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茶马古道的起点啊。

  一个普通的游客,居然发出了这样的呼吁,这不能不引人注意:这座海拔不足1500米的小山究竟有着怎样辉煌的过去和凄凉的现在?它的历史,它的魅力,它的价值是否值得人们去关注它,了解它,打造它呢?

  蒙顶山在记忆中找回一点尊严

  位于雅安的名山区是全国第二大茶叶基地,90%的农民以种茶为生。

  蒙顶山一度是旅游胜地,上世纪90年代初的蒙顶山可以说是盛极一时。一位在蒙顶山做了22年的女导游王再兰告诉记者,那时,到蒙顶山的游客是络绎不绝。由于游客过多,天梯处常常出现拥堵状况。在那条羊肠小道上,游人们只能一个挨一个排队而上,排队而下,挤得一点空隙都没有了。有一次,她正好堵在天梯处,拣到一件游客的背心。背心的主人和她相隔不远,但是她却怎么挤也挤不过去。据了解,当时的蒙顶山,平均每年游客量达10万人次。游人之多,称得上是盛况空前。

  爱茶之人则钟爱蒙顶山的天盖寺。他们最爱在天盖寺品茶赏技。当时的天盖寺,常常是茶客爆满,茶楼的凳子、桌子都用完了,还不断有茶客涌来。一位老茶客说,在天盖寺品茶,是人生一大美事。品的是好茶,观的是好技,赏的是美景。他说,这里最美的就是那12株有着2000年历史的古银杏。夏日,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秋日,满树金黄,摇曳多姿。那种感觉,难以言表。这些茶客临行时常会买上一大包的茶叶,带回家去慢慢品尝或是送给亲朋好友。他们笑称,喝了蒙顶茶,其他茶都不爱了。

  当时的蒙顶山,不仅山上火爆,山下也是一片繁华。众多的游客让当地的服务业着实兴旺了一阵。旅馆是常常客满,县城里的饭馆也是拥挤不堪。虽说,当时的住宿、交通条件都不如现在,可是游人们仍一拨一拨地往山上去,那山仿佛有着不可思议的魔力,勾着游人的魂,让他们留连忘返,不肯离去。

  没有人气,没落成为蒙顶山的注脚

  繁华已是昔时景,如今的蒙顶山却是一副门可罗雀的萧瑟景象。这座山,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它慢慢沉寂,无人知晓了。上山的游客日渐稀少,每年的游客人数平均不到5万人次。游人也大多是名山县城或是周边地区的,外地游客屈指可数,即使是外地游客,也大多是成都人,省外以至国外的游客几乎没有。这样的游客量、游客客源分布和它的地位是很不相称啊。要知道,蒙顶山的历史文化,可是比峨眉、青城还要早上好几百年啊。而且这座山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马古道的起点。厚重的历史被渐渐虚化,它的声名远及不上峨眉、青城。如今的峨眉、青城每年是几十万的游客量,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更是数不胜数。蒙顶山,却似一颗蒙尘的明珠,让人们给遗弃了。

  山还是那座山,却不复旧日声名和光彩;茶还是好茶,却也是盛名不再。曾为皇帝祭天祀祖专用的蒙顶茶,已经失去了往昔皇茶的贵族身份,跌入了平民的行列,成了一个茶叶界的小角色。现在的茶客,知晓的是西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蒙顶茶也被遗忘了。

  山没落了,茶也没名了,山上山下皆是冷冷清清、衰败至极的景象。旅馆的客房平均利用率仅达21%,最低的年平均利用率甚至仅为5%。饭馆也是稀稀拉拉几个客人。那条新修不久的通往山上的宽阔公路,更是难得看见一辆客车开过。此情此景,让人黯然的同时,又心存不解:山还是那座山,茶还是好茶,道路甚至比以前更好,何以今昔差别如此之大呢?

  把脉蒙顶,开一剂良方给它

  说起蒙顶的过去和现在,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许多想法和观感。由此,,我们或许可以一窥蒙顶由盛而衰的原因。

  诊断一:蒙顶山没有亮出自己的茶文化。说起蒙顶山的衰落,最感痛心的就是四川大学历史系霍威教授。他说,蒙顶山了不起啊,是中国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人工种茶之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它可是世界各国茶史专家学者心目中的圣地。前不久,就有一个韩国学者到蒙顶山去寻根。如此值得推崇的文化和历史,如此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如此众多的茶文化历史遗迹,这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么好的文化,不应该湮没的啊!应该大力向外界推荐,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他认为,蒙顶山的开发者没有好好利用它的茶文化资源,才落得如今的惨淡景况。

  诊断二:观念落后阻碍发展。“蒙顶山人的观念太落后,”西南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的叶红教授如是说,“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好好地规划景区,只知道利用现有的资源。景区内的景点,缺乏打造、规划,转来转去就那么几个,没有什么新意。景区也不知道开发游客喜欢的娱乐项目,老是固守自己的旧东西。虽然旅游刚开始兴起的时候,它凭借自身已有的优势,抢占了一定的市场,但是它的没落是必然的。”在叶红教授看来,蒙顶山在最初的开发中就完全走了计划经济那一套,完全依照行政命令,忽略了市场的变化。当周围景区纷纷崛起,并开始按市场规律进行运作时,蒙顶山依然抱残守缺,故步自封,从而走上了死路。

  诊断三:缺乏创立品牌的意识。雅安一位茶商认为,蒙顶山的茶是宣传蒙顶山最好的一张标签。利用好了蒙顶茶的名声,蒙顶山自然也就家喻户晓了。可惜,蒙顶山茶太缺乏宣传和包装了,没有一点品牌意识。他说,2001年,中国有三个地方首批获得了国家茶叶原产地域保护认证,“蒙山茶”就是其中一家。算功劳,2000多年前就在蒙顶山上种茶树的吴理真居功至伟,可惜他栽下的“大树”,后人不去“乘凉”,反而“破旧立新”,另创品牌。这创牌子也是“窝里斗”,你有“蒙山牌”,我有“蒙顶山”;你叫“蒙泉”,我就称“蒙井”……地方不大牌子多,看起来繁花似锦,实际却是混淆视听,不知道哪一个才是正宗的蒙山茶,让人无从选择。算起来,雅安的茶叶有几百个注册商标,但没有一个是知名品牌。再来看看浙江龙井茶,虽然它历史文化内涵不及蒙顶深厚,但人家却知道利用乾隆六下江南品龙井的历史,全都围着“西湖龙井”井边“啃”,个个“啃”得钵满盆满……

  诊断四:蒙顶山的配套设施太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林和生副研究员说,旅游的六要素是吃住行游购娱。以住为例,蒙顶山作为一个老景区,它的很多旅游设施如饭店已经老化陈旧、配套设施也不齐备,现代化水平低,服务质量也不高,无法满足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游客的需要。自然,回头客也就少了。他认为,景区的改造势在必行,而且要抓住游客的心理,从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去考虑,这样才能留住客人,才能再次造就蒙顶的辉煌。

  诊断五:资金投入的缺乏。名山县旅游局老局长马昭云说,蒙顶山发展受阻,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资金投入的不足。景区的宣传、包装,景区的改造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但是,景区自身的收入,远远无法支持景区的修建和改造。财政拨款也只是杯水车薪,仅够支撑景区的运作。这令蒙顶山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但他认为,“一会一节”的召开让蒙顶山再次受到世人关注,新的开发团队的进入给蒙顶注入了新鲜血液,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蒙顶将再次辉煌。

  历史总是辩证的,我们在感叹蒙顶山的衰败和没落时,也就是它渐渐复苏之日。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蒙顶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沉载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当然,我们都期待着蒙顶山能重新迈出扎扎实实的脚步,在历史拐点到来时,再现天下名山的辉煌。

  文化是雅安茶叶做大做强的双刃剑

  还原远古的历史文化现象,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和认识雅安地区厚重与独特历史风貌。

  雅安地处汉藏彝羌多元文化交汇,传统民族走廊的交叉地带,位于川藏、川滇公路交会处,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汉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过渡地带、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

  岷江水系的大渡河青衣江横贯全境,东邻成都、西连甘孜、南界凉山、北接阿坝,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宗族文化及种族血缘文化。独特的地缘特征决定雅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个,大多都在茶马古道上。“汉家饭饱肚、藏家茶饱肚”。在一千多年间,虽然朝代更迭,但是茶马古道却从来没有断过背夫马帮。

  厚重历史文化不要成为包袱

  茶是雅安最重要的文化之一,也是民族交流融合的粘合剂。雅安藏茶也叫南路边茶,南路边茶以雅安为制造中心,产地包括雅安、荥经、天全、名山、芦山,专销藏族地区的一种紧压茶。紧压茶是为了长途运输和长时间保存方便,将茶压缩干燥,压成方砖状或块状,为了防止途中变质,一般紧压茶都是用红茶或黑茶制作,装入竹编篼子,方便运输。西路边茶以都江堰市为制造中心,销往四川的松潘、理县、茂县、汶川和甘肃的部分地区。

  有土与火的艺术之称的荥经砂器积淀了2000多年巴蜀文化的精髓。制作是采用严道古城独有的优质粘土,拌煤渣搅拌,手工制坯,雕饰(龙、凤、狮、鱼、兰、竹、菊等图案)、烧培,松、杉枝叶釉层而成,在土陶器皿中独树一帜。具有耐腐蚀、不氧化、不变色,炖煮食物不与食物中的酸、碱、盐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具有味美色鲜,保质、保温、保鲜的特殊功能,是理想的纯天然绿色炊、饮具,也是四川名菜“砂锅雅鱼”制作中不可缺少的烹饪工具。黑砂茶具是荥经的又一大特色,与雅安茶叶配套使用别具一格。

  雅安有著名的茶马古道,与少数民族交换物品的通商驿道,对边贸经济影响深远。

  四川边茶生产历史悠久,宋代以来历朝官府推行“茶马法”,明代就在四川雅安、天全等地设立管理茶马交换的“茶马司”。茶马互市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实际上是朝廷在西部游牧民族中尚不具备征税条件的地区实行的一种财政措施。据史载宋朝茶岁课“五百六十九万贯”,茶利直线上升,成为国家财政重要支柱,对筹措军响起了关键性作用。

  茶的奇异之处,有时也是利器。这也可看作南宋王朝的一种国家智慧,用茶叶制衡边疆少数民族。还有一个数字说明宋朝很会算经济账,据宋人估计,养一匹马的土地可以养25个人,养马对于农业社会是一种沉重负担,而且中原和南方都不产好马,茶马互市是多赢的选择。

  “汉家饭饱肚,藏家茶饱肚”,边茶在藏区非常受欢迎。藏民饮用的边茶,能缓解生活在高寒、缺氧、低压下引起的不适症状。藏族谚语所说“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饮”。

  雅安藏茶即南路边茶,距今1300年历史,生产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摘、杀青、蒸揉、渥堆发酵、拼配关堆到设架筑包等30多道工序,重复发酵、后发酵、多次发酵、非酶促发酵、转色发酵等特点。整个工艺流程通过千百年无数工匠的传承改进,形成独特制造工艺,为南路边茶独有。

  在一千多年间,虽然朝代更迭,但是茶马古道却从来没有断过背夫马帮。茶马古道分南北通道和东西通道。南北线路从云南丽江到藏区,东西线路从四川进入藏区。茶马古道目前在雅安,保存最完好的最长的一段是汉源清溪至大相岭垭口草鞋坪这一段茶马古道遗址。和天全、荥经境内的茶马古道相比,汉源境内这一段景观的完整性、可观性、可开发性都强。而在天全县境内全长约108公里的茶马古道,主要在二郎山系的崇山峻岭与深谷绝壑中穿行,其艰难险阻,只有超级驴友翻山越岭涉险滩才有可能到达那里。

  雅安的茶路古道不仅仅是茶路,同时也是丝路盐道,赋予茶马古道更多的内涵。

  大相岭保存最为完好的茶马古道,当属“羊圈门”至草鞋坪一段。据《汉源县志》记载:“清溪乡新黎村向北经相岭至凰仪堡一路,史称"邛笮古道",《清溪县志》载:自沈黎到严道,经相岭,上下六十余里,中经二十四盘,牛磨旋转,时作方折,其阳有九折坂,说明行路之难。这条路旧属四川五路驿道干线的建昌道,虽行旅艰难,但为贩运丝茶必由之路,自汉唐以来,省内丝绸由省经此道抵清溪,再向南经九襄、富林、甘洛通西昌、出云南,达缅甸,故称"丝绸之路",或称"丝路"。同时,荥雅一带边茶,亦取此道经清溪,向西经宜东、飞越岭,通往康藏,故又称"茶路"。”另据史学界考证,凿于秦汉的清嘉道,起自清溪,经九襄、皇木入峨边、峨眉达乐山,乐山的食盐由此道运到清溪,再入藏区,因以运盐为主,所以汉源的古道又有“盐道”之称。三道合一,加大了“茶马古道”的文化历史分量。

  茶马古道往往也是古镇及风景诱人之地,雅安望鱼古镇因茶马古道在此设有驿站而形成场镇。望鱼老街建于明末清初,周公河的上游,毗邻洪雅县瓦屋山镇,望鱼古镇秉承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枕山、环水、面屏”,老街坐落在突兀于山腰的一块巨石之上,因巨石形似一只守望着周公河游鱼的猫而得名。如今望鱼古镇就是一张老底片,没有上色,没有商业开发,保留着原滋原味的风貌,民风淳朴,游客悠然,不会有人打扰你。周公河曾是雅鱼栖息地,因修水电站,整个水系生态遭到破坏,几乎灭绝。

  茶还是那些茶,运茶工具及道路则发生变化。茶马古道随之终结其历史使命,成为一种文化遗产的符号记忆,愈发沧桑而厚重。

  中国的茶企,大多由“懂茶”的专家经营,最终的结果是:一方面,茶叶专家们喜欢复杂,根据时节、工艺、火候、原料的不同,生产各种各样不同风格、不同口味、不同价格档次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者面对各种各样的茶叶产品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品牌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简化选择。比如,想要买高档白酒,就选择茅台,至于茅台的工艺如何传奇、口感特点如何,只有少数行业专家留意。专家做茶的结果,正是把消费者搞成了专家。

  立顿红茶被业界专家批评得最多,单一,品位不高等,但它的市场运作非常成功。已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也相当高。然而,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雅安茶叶走向国内乃至国际的寥寥无几,更谈不上规模化、产业化、资本化。究其原因,除了上述的基本诊断外,最重要的还是缺少大品牌意识。
[page]

  【下篇】

  中国茶叶

  尴尬的经济现状

  中国茶叶,神奇的东方树叶,曾经与丝绸、瓷器共同缔造中华帝国的辉煌,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如今,这种辉煌已经褪色,中国茶叶应该全面反思。

  品牌力缺乏的中国茶叶已交出全球茶叶市场的头把交椅。

  100多年前,中国茶叶垄断着世界茶叶市场,拥有安溪-铁观音、高山-乌龙茶、安吉-白茶、西湖-龙井等多种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茶叶品牌;100年后的今天,这些知名的茶叶品牌虽然还健在,但已然左右不了全球的茶叶市场。2010年世界茶叶销售额为180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品牌性茶叶市场规模仅为180亿元人民币。

  中国传统市场规模有多大?据欧睿信息调研,中式茶叶在中国的零售额从2000年的28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37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2.7%。2010年我国合计消费传统中式茶叶约1.1百万吨,相当于人均消费0.85千克。

  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组织的中国茶叶行业百强评选中,中粮集团旗下的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中茶)连续五年排在首位,而据此前媒体报道,中茶2011年的销售额目标是20亿元,与最保守的“立顿”国内市场收入10亿欧元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除此之外,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统计,2010年1~6月,我国茶叶共出口14.73万吨,出口金额约3.61亿美元,平均单价2447美元/吨,即约17元/公斤。而根据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的资料,2010年上半年,斯里兰卡茶叶出口143300吨,价值713亿卢比(6.35亿美元),约为30元/公斤,比中国的茶叶出口均价高出了近一倍。

  目前,中国茶叶在世界上是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处在茶叶大国而非强国的尴尬局面……

  尴尬的中国茶叶

  博盖新视界对中国茶叶经济的现状有如下分析:

  多:茶叶种类多,行业企业多

  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大约有上千种茶叶,仅名茶就有两百种左右,而每一种茶叶因采摘时节、产地不同又可分出众多子类。与茶叶种类多相对应的就是我国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的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大约8000万茶农、7万家茶企。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茶农所生产的茶叶有很大的差异性,使得整个茶叶市场的产品种类较为混乱,且质量参差不齐;同时这种小农经济低效、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得所生产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乱:标准缺失、管理无序

  我国现行茶叶品质标准中,关于茶叶的感官品质都采用定性语言描述,消费者难以理解和应用,致使标准在交易定价中很难发挥作用,形成实施上的标准缺失现象;与此同时,由于茶农数量多且规模小、管理部门监管不力,致使相关行业标准很难得到全面的落实。普通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往往难辨良莠,听任一些不良茶商的信口胡言,以次充好,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了行业形象和消费者需求,甚至抑制消费需求。

  弱:企业实力弱,品牌意识弱

  我国茶叶企业数量虽多,但多数都非常弱小,规模上亿的企业屈指可数,而且没有能够主导行业发展的企业。2008年,7万家茶企共实现茶叶总产值300亿元人民币,而同年仅联合利华立顿一家茶加工企业年产值即达到23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茶叶产值的2/3。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还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阶段,采用传统粗放经营模式,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同乡和批发商销售。产品也主要依靠散装形式销售,茶企普遍缺乏品牌意识。目前我国有7万家茶厂,注册了自己品牌名称的还不到1000家。绝大多数企业都统一采用“产地+品种”作为产品品牌。这虽然可以突出茶叶的区域特产优势,借助于区域特产的知名度打开市场,节省了市场推广费用;但随着采用统一品牌的企业越来越多,加上一些提供劣势茶叶的企业扰乱市场,使得消费者对于这种大一统的品牌丧失信任,无形中压缩了该品牌的市场份额。

  总之,茶叶行业目前多、乱、弱的特点导致了整个行业的无序竞争和低层次竞争,消费者购买缺乏依据和方向。可以说,国内的茶产业是“有名茶,无名牌”。

  营销现状解析

  由于国内的大部分茶农都是以家庭为单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公司+农户”形式的茶场虽然能保证产品质量相一致,但由于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利润分配问题,茶农的种植积极性和责任感得不到保证,以此所带来的茶场的茶叶质量和产量存在较大的波动。

  虽然国家对于茶叶行业有相关的认证要求,如QS认证,但由于管理监督不力,这种认证在茶叶行业很难得到有效的执行,使得市场上茶叶的质量良莠不齐。同时由于对于茶叶的描述更多的是采用定性的方式,因此消费者很难对茶叶的质量进行区分,往往被不法商贩所欺骗,对整个茶叶市场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降低了消费者对于国内茶叶的需求。

  产品品牌力不足

  现在市面上流通的茶叶品种众多,如安溪-铁观音、高山-乌龙茶、安吉-白茶、西湖-龙井等多种全国知名的品牌,但这种品牌属于区域特产性质,代表的是一个区域的产品特点,无法将自己的产品与同区域内的其他产品区分以体现自己的优势。随着区域内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不法商贩的市场扰乱行为,“产地+品种”形式的品牌已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不仅无法获得较好的溢价能力、赢得消费者的认同,而且会被消费者对于该类品牌的负面影响所拖累,影响该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当普洱茶从几元、十几元飙升到几千元、上万元的时候,有人做了一个实验,把普洱茶、绿茶、花茶和铁观音放在一起浸泡,请客户品尝赏鉴。在几乎所有的试验中,普洱茶都排到了最后,与当时市场上如火如荼的普洱大势相比,这一点显得尤为矛盾。从这可以看出品牌的力量是超越产品品质的,在品质达标已经成为市场准入前提条件的今天,品质已经不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而品牌则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缺乏系统的营销策略

  所谓系统的营销策略,包含了产品、价格、渠道、推广四个方面。

  产品种类单一。传统的饮茶工序较为繁杂,需要经过冲、洗、泡三个环节,越来越不适应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随着年轻消费群体的快速增长,适应快节奏生活方式的速泡茶叶赢得了年轻消费者的青睐,且市场潜力巨大。作为茶企,需要不断地去了解市场环境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以便向市场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龙润集团可以说是在这方面做得较为成功的,为了迎合年轻的消费者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龙润集团开始如“立顿”般生产袋泡茶。目前其在全国范围内有近200家加盟店,2010年一年在华东地区就增加了近20家,每一家的销售额在200万元左右。

  价格不透明。由于茶叶行业的质量标准是通过定性描述的,消费者很难去鉴别茶叶的质量,加上相关管理部门工作不力,茶叶市场上的价格体系非常混乱,质劣价高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在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在危害整个行业的发展,很多消费者目前已经转向去消费国外茶叶,因为国外的茶叶价格比较透明,能够给消费者安全感。

  渠道形式单一。目前茶叶行业主要的渠道为茶叶批发市场、专卖店以及一些大型的连锁超市,这些渠道并不能满足消费者对于便利的要求,此时消费者对于茶叶的潜在需求将被其他产品所替代。作为消费者几乎每天饮用的“日用品”,便利性对于茶叶的销售工作至关重要。茶企需要在上述三种传统渠道的基础上再开发一些新兴渠道,如网络直销、团购、便利店等,满足消费者对于便利性的要求。

  推广方式落后。在推广方面,由于现状大多数茶企采用的是“产地+品种”的品牌形式,这不仅无法突出自己产品的优势点,而且也很难获得消费者的信任。茶企首先要做的是要改变目前“产地+品种”的品牌现状,通过建立自己的茶叶品牌,在避开有关该类品牌的负面影响的同时,建立消费者的信任感。

  管理落后。中国茶叶企业,以“家族式企业、家长制管理"居多,还没有真正向现代企业转型。没有引进专业的营销队伍,汇聚技术、管理、策划、广告、销售、服务、物流等专业技术人才。由于没有专业人才,市场运作就靠老板凭经验、拍脑袋、靠关系、讲运气。市场策略缺乏组合拳,没有计划性、系统性、比例性、节奏性、连续性,出了问题就救火。

  有人的时候,轰轰烈烈,摩拳擦掌,策略却有问题;策略清楚了,资源、锐气却没有了;投入广告的时候,市场工作没有启动;启动市场的时候,又没有了广告支持;建了渠道,却不去维护巩固,渠道流失时,又开始补救;管理庞杂、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管理成本极高……

  标准化是中国走向世界最大的“拦路石”

  在过去10年间,世界茶叶产量和表观消费量(指产量加上净进口量)都在逐步增长。2010年,茶叶表观消费量依次为中国111.5万吨、印度81.7万吨、俄罗斯17.5万吨、土耳其15.3万吨、日本134万吨、美国12.6万吨、巴基斯坦12万吨、英国11.9万吨,其他国家都低于10万吨,中国和印度遥遥领先。但如果看人均消费量的话,又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国家人均消费量在2千克左右,包括爱尔兰(2.31kg)和英国(1.97kg)在内。而人均消费量1千克以下的国家里,有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中国,仅为0.76千克,也有最大的进口国俄罗斯,仅为0.94千克。

  在过去10年间,绿茶产量大幅增长,大量增长的部分主要是被中国消费的,但在西方,我们在茶单上也越来越关注各种各样增长迅速的绿茶。

  中国茶叶出口市场已经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总体上呈现出口市场分布比较集中的特点。2010年中国茶叶出口量上万吨的市场依次为摩洛哥、美国、俄罗斯联邦、日本、乌兹别克斯坦、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中国香港。

  业界分析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生产的产品在生产、制作环节距离出品标准有一定的差距,没有形成严格、完整的标准化生产体系,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完全符合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标准。

  假如从茶叶的种植开始,有一整套完整的、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生产制作规范,涵盖施肥、用药、采摘、制作等所有环节,那还用担心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符合要求吗?

  一直以来,专家、厂家要感官来审评茶叶、评定等级和价格,缺少绝大多数人可理解、判断的规范。当一个地方的特色茶种走向外地时,首先得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来培育市场和消费者,告诉他们如何欣赏这个茶种,如何判定其价值。中国茶叶种类多,每个种类都有独特的泡饮文化和审评标准。以铁观音为例,在过去20多年的市场推广过程中,无数的安溪人到全国各地推广铁观音,但每个地区对铁观音的认识不同,同一品质的茶叶,在各地认同的标准也不同。就拿泉州地区来说,不同县(市、区),同一款铁观音,市场上卖的价格可能就不一样,甚至差别很大。

  作为近年来中国茶市的新宠,安溪铁观音已成为市场的主流,但仍没有让消费者可依据的价值判断标准。虽然有现代科技和设备的帮助,但铁观音的制作仍然无法达到标准化,即使是最好的茶师,也无法保证制出茶叶的品质。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好茶难求,价格一路直上;一是制作无法标准化,消费者的判断更难有标准,一头雾水的情形时常有。铁观音如此,大红袍如此,中国许多茶叶在市场上的现状也是如此……中国的茶,国外的大多数消费者无法准确判断其价值,这种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茶走向国际市场。

  有茶业专家认为,标准化是中国走向世界最大的“拦路石”。国际茶叶市场上,红茶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以红茶业红碎茶为主,品质判断与琳琅满目的中国茶相比,要简单、容易得多。中国茶要真正在世界上流行,首先必须解决“标准化”问题,一是让消费者能够简单、直接判定茶叶的质量、价格;二是从制作工艺入手,解决品质不稳定问题,用标准的制作工艺生产出质量稳定的产品。

  我们从两个部分分析中国茶叶现状,让我们认识到,中国茶发源地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不能成为茶叶企业的包袱,要给予中国茶注入新的文化内涵,要适应国际消费者习惯。传统茶叶创新才有出路,历史上从煮茶到泡茶是一次茶叶方式革命,现代立顿袋装茶、农夫山泉瓶装茶是一次革命,天福的连锁经营又是一次营销革命……总之,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实践,中国茶才有资格“重拾旧河山”。

  产业化、标准化、资本化、国际化是个很大命题,“东方树叶”需要来一次大洗牌,走整合发展之路,形成不间断的规模效应走向世界才有可能。
来源:厂长经理日报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看了又看

国外茶叶标准阻碍中国茶叶出口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高端礼品茶叶销量跌五成
茶业形势分析:茶叶质、量双涨,茶企利润缩小
城市商业地产泡沫逼茶企触网
2013全国春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
佛山石油便利店勐库茶叶五月大卖特卖
开茶叶店要防房东设下陷阱
淘腾会启动2013年中国茶业暨茶叶电商高峰论坛
中国茶企品牌建设任重道远
大益普洱茶近段时间大跌
2013年茶叶消费领域新贵:老白茶
中国茶叶产区渐现名优高价茶
个性商务茶礼定制增强竞争力
茶企上市最大的困境是商业模式及其盈利水平
茶叶品牌连锁店如何给下级授权
广州茶博会首推茶叶电商直销模式
2013年广东茶业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
四川峨眉雪芽品牌这个春季火起来
传统茶企如何做个性营销
茶企如何才能与加盟商、经销商共营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