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茶叶分析标准

  全世界茶叶分析标准
  标准是由有关各方根据科学技术成就与先进经验共同合作起草,一致或基本上同意的技术规范或其他公开文件,其目的在于促进最佳的公共利益,并由标准化团体批准。

  茶叶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据统计,全国有一亿人口直接、间接从事茶叶生产、销售,每年出口茶叶约20万吨左右,贸易金额约4亿美元。欧盟是我国茶叶出口的一个重要市场,但是,近两年来,欧盟扩大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检测种类和降低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MRL),导致我国茶叶出口受阻。据统计,我国今年1~5月对欧盟出口茶叶5439吨,同比下降47.1%。但对其他国家的茶叶出口基本持平,有的还略有上升。有关专家指出,我国茶叶生产企业应对国外的绿色壁垒,除了提高茶叶质量,生产绿色(有机)茶叶之外,还要了解国内外的茶叶标准和茶叶检测方式,只有了解各个国家茶叶的标准,才能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并开拓新的市场。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贸易中的关税作用大幅度降低,技术法规的作用将进一步提高。因此,加强对国内外茶叶标准的收集、分析和对比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茶叶标准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和其他相关标准。本文在对国内外茶叶及相关标准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对标准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比较,供参考。

  国外茶叶标准现状

  1.国际组织标准

  茶叶产品国际组织标准主要有ISO标准(表1)和FAO标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主要有10项(表2)。ISO涉及茶叶产品标准有ISO3720:1986《红茶-定义和基本要求》,标准对红茶中化学成分作了要求(表3),全世界共有30多个国家采用这一标准,其中包括三个主要的世界茶叶出口国,即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以及某些主要进口国,如英国的BS6048-1987红茶标准基本上等同于ISO3720-1986。

  表1ISO标准

  序号标准代号标准名称

  1ISO3720-1986红茶-定义和基本要求

  2ISO6078-1982红茶-词汇

  3ISO1572-1980茶-已知干物质含量的磨碎样品的制备

  4ISO1573-1975茶-103℃时重量损耗的测定

  5ISO1574-1980茶-水浸出物的测定

  6ISO1575-1980茶-总灰分的测定

  7ISO1576-1975茶-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8ISO1577-1980茶-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9ISO1578-1975茶-水溶性灰分碱度的测定

  10ISO1839-1980茶-取样

  11ISO3103-1980茶-用于感官试验的茶汁的制备

  12ISO6770-1982速溶茶-自由流动堆积密度和紧密堆积密度的测定

  表2FAO制定的红、绿茶中农药残留MRL标准

  序号农药名称MRL标准(mgkg)

  1Chlorpyrifosmethyl(甲基毒死蜱)0.1

  2Cypermethrin(氯氰菊酯)20

  3Deltamethrim(溴氰菊酯)10

  4Dicofol(三氯杀螨醇)50

  5Endosulfan(硫丹)30

  6Fenltrothion(杀螟硫磷)0.5

  7Flucythrinate(氟氰戊菊酯)20

  8Methidathin(杀扑磷)0.5

  9Permethrin(氯菊酯)20

  10Propargite(克螨特)10

  表3ISO3720对红茶化学成分的规定

  特定成分要求检验方法标准

  水浸出物,%(m/m)最小值32ISO1574

  总灰分,%(m/m)最大值8ISO1575

  最小值4

  水溶性灰分(占总灰分的百分率)(m/m)最小值45ISO1576

  水溶性灰分碱度(以KOH计)%(m/m)最大值3.0ISO1578

  最小值1.0

  酸不溶性灰分,%(m/m)最大值1.0ISO1577

  粗纤维,%(m/m)最大值16.5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政和白茶

政和白茶

看了又看

欧盟有机农业规则
绿色食品通用性标准
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
茶叶加工审核作业指导书
国家茶叶行业标准
我国茶叶QS认证多数服从少数
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区别
精制茶与毛茶的卫生、品质差异
买茶叶请先看包装上的标识
白芽奇兰茶标准综合体精制加工技术规范
无公害食品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茶叶产品被划分为九大类,茶叶加工有生产标准
我国将以国家标准的形式限制商品过度包装
茶企业制订茶叶产品标准的基本内容
上饶白眉茶的鲜叶标准
标准化可让消费者喝到放心茶
原料的老嫩并非衡量茶叶品质的唯一指标
六堡茶的地方标准
进出口茶叶水分测定方法
参展商必须及时洗脑——“头脑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