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中国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茶文化

  中国人饮茶,不仅要追求美的享受,还要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饮茶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洁、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交友,以茶敬宾等,便都属于这个范畴。通过饮茶,佛家的禅机,道家的清寂,儒家的中庸与和谐,都能逐渐渗透在其中。通过长期实践,人们把这些思悟过程用一定仪式来表现,这便是茶仪、茶礼。
 
  茶艺与饮茶的精神内容、礼仪形式交融结合,使茶人得其道,悟其理,求得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个人与群体,人类与自然、宇宙和谐统一的大道,这便是中国人所说的“茶道”了。中国人不轻易言道,饮茶而称之为“道”,这就是说,已悟到它的机理、真谛。读至此,也许人们会说:“你把茶说玄了,哪有这样高深的东西?”但如果你能认真去理解中国茶文化,真正领会中国历史上的茶文化精神,就会感到此论并不为过。
 
  茶道既行,便又深入到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于是产生宫廷茶文化、文人士大夫茶文化、道家茶文化、佛家茶文化、市民茶文化、民间各种茶的礼俗、习惯。表现形式尽管不同,但都包括着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清雅源提倡“以礼入茶”,意指清雅源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用心做好茶,茶中蕴含“礼”之深意。“高山流水觅知音”,以融入了中国传统礼法的清雅源茶馈赠知音,体现赠者对受者的尊敬、欣赏和感恩之情。
 
  茶又与其他文化相结合,派生出许多与茶相关的文化。茶的交易中出现茶法、茶榷、茶马互市,既包括法律,又涉及经济。文人饮茶,吟诗、作画;民间采茶出现茶歌、茶舞;茶的故事、传说也应运而出。于是茶又与文学、艺术相结合,出现茶文学、茶艺术。随着各种茶肆、茶坊、茶楼、茶馆的出现,茶建筑也成为一门特殊的学问。而在各种茶仪、茶礼中,又与礼制,甚至政治相联系。茶,成为中国人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你又可以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去看待饮茶。茶走向世界,又是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内容。
 
  西藏茶文化起源于吐蕃时期(7~9世纪),唐朝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与吐蕃赞普的两次和亲促进了唐朝文化向藏区的传播,加大了贸易交流往来,为茶及茶文化在藏区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此时,在统治阶层内的王室及僧侣当中,茶已经作为饮料出现。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内讧和部族间的混战分裂瓦解,出现众多割据势力,使战争连绵持续了四百余年。1247年,萨迦派高僧班智达·贡嘎坚赞同蒙古汗国皇子阔端在凉州(今甘肃武威)议定了西藏诸部归顺蒙古汗国和接受所规定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内容;萨迦地方政权建立。西藏正式归入元朝版图。明清时期对西藏进一步强化管理。1653年,顺治皇帝颁赐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正式确定了达赖喇嘛的封号。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正式确定了班禅喇嘛的名号。虽然经历了几代王朝的兴替,但西藏一直处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伴随着中央政权的统治,茶与茶文化对西藏的影响一直没有间断。在茶马贸易形成后,饮茶之风在藏区内逐渐形成并迅速漫延至各个阶层,深得藏族同胞的喜爱,并与传统民俗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藏族饮茶文化。总体历程经历了传入、形成与成熟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中原地区与吐蕃没有茶叶贸易的发生,饮茶未成风气;第二阶段中,官方组织了大量的茶叶运销活动,使饮茶之风广泛传播,意味着饮茶习俗的形成;第三阶段中,藏族社会对茶的需求已经达到了“得之则生,不得则死”的程度。传播过程的标志性事件归结如下:
 
  唐玄宗时期,“茶马互市”出现,开启了藏汉间的茶马贸易之门。宋朝时,新开辟了多条以茶马贸易为中心的通道,繁荣了周边一些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其中的黎州和雅州声名远播;“茶引制”出现,用以管理输藏茶叶。元代增加了“茶由”(零售茶税),强化对茶马贸易的税收管理,并在“茶马古道”沿线实行“土官治土民”制度。明朝增设了以茶马司为核心的专管机构,并与“贡马赐茶制”配套实行。清朝时茶马互市制度逐渐被“边茶贸易制度”取代,茶贸易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各民族间的人口流动随之增多。
  西藏的茶文化
 
  至19世纪30年代,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试种茶树成功,随后在英印当局的大力扶持下,茶产业迅速发展,同时也开始了向西藏地区的茶叶渗透与侵略步伐。除了清政府及许多藏汉茶商的共同抵制外,藏族同胞长期形成的饮茶口味成为了阻止印茶入侵的一道重要屏障。1865年,英国用印茶仿制西藏同胞饮用的砖茶,但在西藏边境被中国边防官员查获没收。在此后的多年中,印茶始终没有突破藏族同胞的“口味”关,内地茶仍是西藏茶消费主流。在两次侵略西藏战争之后,英国利用不平等条约不断向清政府施压,以获得向西藏输入茶叶的最大便利,遭到来自全国多种力量的不同程度抵制。1911年后,政治动荡,外来侵略加剧,加之印度茶价格低廉,在西藏茶市场中,内地茶逐渐处于劣势,至1925年左右,印度茶占据了西藏茶市场的大部分。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十分关心藏族同胞的饮茶问题,于上世纪50年代开辟了西藏自己的茶园,并针对砖茶质量问题拔付专项资金攻克技术难关,为藏族同胞能饮上放心茶做了许多工作。1988年时,西藏的茶园面积已达3000多亩,1993年自制茶叶26万多斤;藏区群众的茶叶消费量由1955年的人均3.2斤到2008年的近10斤。
 
  在传统西藏社会中,主要流行紧压茶类,而后散茶逐渐增多。紧压茶对西藏的影响最为深刻。有人根据《明会典》的记载推断认为,黑茶约产生于明代中期。但由于传统藏族社会中的茶汤多为红色或褐红色,由此推断紧压茶类应为红茶紧压茶或黑茶紧压茶。而在宋朝入藏的四川边茶则为黑茶类。茶马贸易中出现的输藏茶主要为紧压茶,由1865年英国用印茶仿制西藏砖茶可见,当时西藏流行的茶类就是紧压茶类。在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的时候(1985年),中央政府赠送20万份砖茶以示祝贺。20世纪末,内地对藏区的茶叶输入仍以紧压茶为主。
  西藏饮茶方式主要有清饮与调饮两大类,清饮为清茶,调饮包括酥油茶、奶茶、面茶、油茶和甜茶。甜茶出现和流行较晚,其它各类的具体出现时间尚未得到考证。
 
  酥油茶与藏族同胞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其原料为茶(将紧压茶捣碎)、酥油和盐。制作时,先将茶加水熬成浓汁,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与酥油和食盐相混合,用专门的搅拌工具“甲洛”进行搅拌,直到混合均匀为止,然后进行加热与保温即可。
 
  清茶在传统社会中与酥油茶一样普遍,主要流行于社会下层,因为酥油茶需要进一步加工和辅料,对社会下层的藏族同胞而言有一定困难,所以清茶更受他们的青睐。一般的做法是在大壶或锅内多次熬煮茶叶(与高原环境和紧压茶类有关),同时加入食盐(或最后阶段再加入),得到的茶汤即为清茶。有时为了方便,一些家庭一次大量加入茶叶,少加水,并经过长时间熬煮,形成浓茶浆,再把茶浆储备起来,饮用时用开水冲泡即可。在长期的发展中,藏族同胞也拓展了清茶的种类,在熬煮茶叶的过程中加入其它原料,如加入草果、姜片、花椒,此类茶汤有利于感冒的康复;加入红糖形成的茶汤有助于产妇的恢复与保养。等等。
 
  甜茶主要在拉萨一带流行,由红茶加奶和糖熬制而成。有研究认为,甜茶通过穿梭于西藏、尼泊尔、印度的伊斯兰商人传递到拉萨。印度很早从中国输入茶叶,1662年曼德尔斯罗在《东印度纪游》中提到印度人饮茶之风“已很普遍”,但没有植茶记载。印度于1834年开始植茶,全面学习借用中国的茶树栽培及茶的加工制作技术,19世纪后成为世界茶叶主要生产和出口地,以红茶为主;1887年茶叶产量已达九千万磅,茶叶生产成为印度的最大产业之一。甜茶在印度起于何时并没有得到考证。英国东印度公司1600年成立后,在孟买和加尔各答等地扎下根。而在17世纪初期,红茶已经在英国的咖啡厅里出现。所以可以推测,英国饮用红茶的方式很可能通过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往来传到印度,并迅速在上流社会中流行。那么,甜茶在印度出现与印度是否自产茶叶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印度植茶之前甜茶可能已传至西藏,印茶在西藏支配地位确立后得以真正流行。
 
  现在,西藏茶出现了外销的趋势,主要以速溶酥油茶、奶茶、红茶及绿茶为主,顾客除了到西藏的游客外,还包括从网上购买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与商机相结合的过程中,又发展出一些以“茶”的名义出现的“非茶之茶”,倍受外界追捧。

广州茶文化
 
  食在广州,饮茶是饭桌上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不论午饭还是晚饭,饭前饮茶早已成为习惯。广州人喝茶很有讲究,不论在饭店的包间里还是每个家庭中,一套高档的功夫茶具是必不可少的。据一位茶楼老板介绍,广州人对茶具、茶叶等一系列饮茶步骤是十分讲究的,一般功夫茶壶很小,杯子也袖珍的很,大概能装下一只乒乓球。
 
  为了让我更深入的了解广州人如何饮茶,茶楼老板亲自为我们表演茶道。只见他把茶叶塞满茶壶,并用手指压实,他说:“茶在茶壶里压得越实,泡出来的茶水香味越浓”。沏茶时要将刚烧沸的水马上灌进壶里,开头一两次要倒掉。斟茶时要不停地来回倒,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老板手艺很高,从泡茶到如何喝茶,在他的介绍下,饮茶果然别有一番乐趣。
 
  另外,在广州喝茶有一个小细节,当自己的茶壶里没有水了,或者想叫服务生帮忙加水,应该把壶盖掀起,看到此景服务生便会主动来加水,同时也免去了叫服务生的麻烦,这是广州人饮茶特有的习惯。对此,还有个典故,相传古时候有茶客甲去茶楼饮茶,甲与茶楼老板有过节,便将一只鸟悄悄放进茶壶里,再叫伙计加水,伙计则看都不看就往茶壶里加热水,鸟当然死了,甲便状告茶楼老板,最后茶楼老板只好赔甲三十两银子。后来为防止这类事情发生,大家都会自觉把茶壶盖打开,示意里面没有东西。
 
  广州人不仅饮早茶,还要饮下午茶、夜茶,顺便叙叙旧、谈谈生意。可见,广州人饮茶实际上也是一种交际的方式,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为什么历经百年而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广州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年的茶楼、茶居。
  关于湖南的茶文化
 
  说起中国的茶文化,湖南自有其独特地位:仅以茶具而言,从出土的西汉初年长沙马王堆绚丽迷人的饮、食具共用的精美漆器、储茶用具,到隋唐时期湘阴岳州窑的青瓷茶具和望城县铜官镇长沙窑的各色釉下彩陶瓷茶具,以至近现代醴陵的五彩瓷茶具和近年来的中国红茶具等等,这些都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但历史的辉煌掩饰不了现实的尴尬:2008年中秋时节的一个晚上,当韩国的一位茶文化专家在白沙井边的白沙源茶馆庭院内询问白沙源茶馆的老板柯作楷先生、王文静女士和在座的省内茶学、茶文化、茶业界人士,湖南的茶馆在那些地方体现了湖南地方文化的特色时,大家竟一时无语。事后,柯先生开始高度关注长沙窑的研究,并把长沙窑的一些产品应用到白沙源的茶事活动中;王文静女士则对店内的茶品结构作了最大限度的调整,加大了湖南产名茶的上柜和宣传推介力度。
 
  但这种个体、局部的努力和弥补总的来说,对于湖湘茶文化鲜明特色的形成都无济于事,比之于潮汕地区功夫茶从茶礼仪、茶艺、茶具、茶叶的完整体系和博大精深,成都盖碗三件套和大铜壶的鲜明特色与独有范式的特殊魅力,湖湘茶文化的落后是整体的、全面的。
 
  我们真的是很俗,由于战争、动乱,休闲的雅文化在我们这里长期生不了根,但我们却没有俗出成都的俗到极致便是大雅的水平。
 
  我们有时也有一点雅,但与功夫茶的雅相较,我们实在没有信心说出口。
 
  总之,我们的俗和雅都呈现出杂乱、零碎、肤浅的局面!
 
  为了湖南茶产业的发展,为了湖南文化的全面振兴,我们亟待对湖湘茶文化进行全面、系统、深刻的创造、创新!
 
  当务之急是茶艺和茶具的创造、创新!
 
  首先,要从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和精气神的湖湘茶艺开始构建湖湘茶文化体系。
 
  这一方面,湖南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就。十余年来,该公司先后独创了“潇湘八景茶艺”、“桃花源擂茶茶艺”、“夹山寺禅茶茶艺”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艺范式,特别是“潇湘八景茶艺”,使品茶人在湘境、湘女、湘茶、湘景盈盈相依的柔美文化环境中,感受湖湘的茶之美、水之美、人之美,感受“潇湘八景”的逶迤清秀和湖湘茶文化的山水人文雅韵。
 
  其次,要从创制具有浓郁湘楚历史文化内涵和适应湖南主流茶品的地方特色鲜明的系列茶具。
 
  灵感源于炭河里青铜器、马王堆、岳州窑、长沙窑的《盛世天青》八件套茶具,瓷面光亮可人,温润如玉,壶的双耳造型有青铜器的遗风,又蕴含大音希声的冷峻。
 
  “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诗和茶成了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骚客最浪漫的两个元素,在城市生活快节奏的今天,有茶有诗,览一片山水胜景,与喧嚣之外,聆听禅意,释然放松,这样的情节环境唯大自然造就的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能够为您呈现。
 
  道不尽的禅茶文化,游不厌的武夷胜景,诉不尽的悠悠山水红茶情,脱离繁华世俗,在自然万物、山水密林间探寻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密语,追求平静心灵的更高层次,武夷山在其灵水奇山与浓厚的茶文化交融中不断升华演变,山水茶完美融合,成为武夷山别具一格的亮点。
  武夷山禅茶文化
 
  隋唐以来,寺院的收入除了靠香火和少量的施与,主要靠自给自足的田园经济。天心永乐禅寺偏居山隅,周边崖悬壑深,终年云雾缭绕,种植茶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僧人们在这里结草为庵的同时就开始广泛种植茶叶,从此,“茶佛一家”在这里找到了最真实的写照,“茶禅一味”在这里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但在那个时候,人们定然没有料到,僧人种茶养生竟成为武夷茶名扬天下的发端。说起武夷山禅茶文化,唐末、五代初始的扣冰古佛起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在那个盛世行将就木的时候,古佛悟出了“茶禅一味”之道,最先提出了“吃茶去”之说法。
 
  928年,闽王把八十五岁的古佛延请到福州,拜以国师。《五灯会元》记载:“闽王躬迎入城,馆於府沼之水亭。方啜茶,提起槖子曰:‘大王会么?’王曰:‘不会。’师曰:‘人王法王各自照了。’”意思是说闽王招待古佛时,古佛提起茶橐子问闽王说:“大王会茶道吗?”,闽王说:“不会”。古佛说:“人王和法王真是生活在不同的境界啊。”当时世风日下,处处物欲横流,在古佛眼里,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饮品,而是衡量一个人内心世界和价值取向的尺度,这恬淡的言语也是古佛“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法华经譬喻品》)的自性流露。闽王极度崇佛,对国师言听计从,所以从此就倡导“吃茶”之道,以净化人心。
 
  古佛一生氲氤在武夷茶的沉香中,正是武夷山武夷茶塑造了他超脱的心境,才能在那个纷乱的时代,提出“茶禅一味”“吃茶去”千古流传的思想。
 
  扣冰古佛的“吃茶”之道从此代代相传。时至今日,海峡两岸大德高僧相聚千年名山,以茶会友,重新体会先贤的伟大思想。台湾传孝法师说,天地非常公平,上天赐给武夷山上好的大红袍茶,茶最精华的就是禅,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就是禅茶一味。
 
  想到禅,脑际往往会闪现出一幅人在大树下或草木间打坐、静虑的画面。巧的是,“茶”字的构字法,正是这样“人在草木间”的意象。曲径通幽地,如此构字法对抽象而玄妙的“禅”作了最通俗易懂而又妙趣横生的注解。
 
  今天,人们正日益远离自然与古朴。看似最简单平凡的“人在草木间”,成了最遥不可及的梦想家园。武夷山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武夷山山不高,有高山之气魄;水不深,集水景之大成。碧水丹江之中,拥有“三三”、“六六”、“九九”之胜:“三三”指的是碧绿清澈的九曲溪;“六六”指的是千姿百态、夹岸森列的三十六峰;“九九”指的是气魄雄伟的九十九岩。
 
  武夷山麓中众多的清泉、飞瀑、山涧、溪流。流水潺潺,如诉如歌,给武夷山注入了生机,增添了动感,孕育了灵气。有“中国最美的溪流”之称的九曲溪,更使武夷山之美锦上添花。
 
  如此水光山色,徜徉其中,只觉得心旷神怡,全然忘记所有烦恼与忧愁,忘记所有难以满足的欲望和需求,真正地回归自然,回归本性。
 
  香港是现代社会,但茶文化内涵却十分丰富。饮茶是香港市民的饮食文化之一,很多人一天不到酒楼茶馆喝杯茶,便浑身不自在。市民爱饮的茶有普洱。寿眉。白牡丹。香片,还可见到祁门红。荔枝红、碧螺春、银针白毫、猴子采(高级铁观音)和珠兰花茶等。
  香港茶文化
 
  近年来,香港还开办多种茶艺培训班,举办茶艺大赛。还出现香港公园茶文化。随着茶文化兴起,流行泡茶品茗雅趣,置、藏紫砂茶壶成为一种时尚。不少人以紫砂壶泡茶品茗,也有人置紫砂茶壶供摆设观赏。
 
  1997年11月22日,香港首次演出话剧《谁遣香茶挽梦回》,剧名来自陆游游建州品尝北苑茶时所作的《试茶》一首。此剧为香港话剧团庆祝创团二十周年,由剧作家杜国威编剧,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杨世彭执导、演艺界资历深厚的汪明垄扮演主角,演出的一出结合茶艺、曲艺和爱情的原创话剧。剧中将爱情比喻为茶:“每泡茶的滋味不同,浓淡有异,这都不要紧,唯愿每个人在爱情中扮演的角色都是一杯好茶。”《谁遣香茶挽梦回》的创作和演出,将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茶文化融人表演艺术中,这是继中国内地《茶馆》之后的又一出话剧,同时也反映出香港有着丰富的茶文化。
 
  老舍《茶馆》借光绪年间一家老茶馆的变迁,写出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潮失败的教训,虽然只是写了几个小人物,但那里面有真正的社会人生哲学。《谁遣香茶挽梦回》讲述的是青青自加拿大返回香港探望病危的父亲,但父亲却设下“苦肉计”,要女儿回港接手经营日渐式微的茶庄,并与师兄大胜结婚。
 
  早年,青青在曲艺界颇有成就与声望,后来却跟爱人赴加拿大定居。十年前发现丈夫有情妇而毅然分手。青青有一个十八岁女儿kimn1v与友人Patrick一同由加拿大返港:Pairick却爱上比他大十岁的青青,而Kimmy又爱上了母亲的师兄大胜,形成了两对忘年恋。剧终时,茶庄以新面貌重开,融茶艺曲艺于一堂,青青也再披歌衫重展歌喉,唱出他情归何处。
 
  《谁》剧故事发生在一个茶庄内,通过剧情的发展,展现出香港新;日茶庄的变迁及香港茶文化的历史。叶惠民担任《谁》剧顾问。他说,香港茶庄历史也悠久,现时香港的老式茶庄已式微,要继续经营,就要改革,新式茶庄随之兴起。叶先生指出,旧式茶庄的设计和布置十分简陋,顾客选择性很低。新式茶庄的陈放呈开放格局,可供顾客有较多商品的选择。叶先生说,剧中女主角青青的父母经营的是老式茶庄,青青接手后改革成为迎合时代的现代茶庄。作为顾问的他,还指导演员。导演和编剧等学习有关泡茶、制茶、品茶、陶瓷美学、茶文化历史等知识。茶文化以和为贵,在故事中编排的不和谐场面,都巧妙地以茶“调和”,并透过演出,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知识传播给观众。叶惠民常来内地学习茶文化,在香港用了十多年时间钻研茶文化,对茶艺很有见解,成功地担当了《谁》剧顾问。
 
  主角演员汪明垄对茶文化体会很深,认为剧中不只是交待香港的茶文化历史,还通过演员的茶艺示范、泡茶程序、茶具的使用、布景的搭配和剧中人物对自,显示出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他说,茶道是一门学问,有很高知识,泡茶时水温固然会影响茶的味道,连茶壶质地也是影响的因素。还有提茶壶的手势应如何、水流是怎样,这些都需要学习。
 
  编剧杜国威热爱茶文化,在剧中以茶喻情。剧中有一段对自:“七泡有余香”,既指茶的冲泡,也指青春的爱情阶段尚在茶的三、四泡,尚有余香,尚有一段时间才到淡而无味的第七泡,比喻这时在男人眼中,不在乎所爱的女人“好象茶渣”,而剧中的人物都在渴望“做一杯好茶”。在剧中,暗恋青青的大胜赞喻青青的追求者Patrick是“一杯好茶”。
 
  客人来家以后,要给端茶,这是欢迎客人的一种礼节。客人坐好以后,主人站起来,双手捧着茶碗,向客人敬献。客人也要坐起来,用右手把茶碗接过去,放在桌上。主人接着双手端来一盘奶食,客人用右手接过,倒在左手里,用右手的无名指将鲜奶醮取少许,向天弹洒,并放在嘴里舔一舔。端茶的时候,女人们一定要衣冠整齐,仪态大方。
  蒙古族茶文化
 
  品尝茶和鲜奶都有是蒙古人见面的一种礼节性活动,往往并不是真给客人解渴。茶碗不能有裂纹,一定要完整无缺,有了豁子也不吉利。往碗里倒茶的时候,一不定要把铜壶或勺子拿在右手里,从里首倒在茶碗里。茶不可倒的太满,也不能只倒一半。用手献茶的时候,手指不能放在茶里。可以多少晃荡一下,但不能把茶撒出来。倒茶的时候,壶嘴或勺头要向北向里,不能向南(朝门)向外,因为向里福从里来,向外福朝外流。
 
  给老人或贵客添茶的时候,要把茶碗接过来添茶,不能让客人把碗拿来在手里去添茶。一般较隆重的仪式是:新熬的茶在未喝之前,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先向天帝、山水土地、火神等分别作为德额吉沁去泼洒,之后才能开始倒茶。每次倒茶,都要按照年龄的大小,从长者开始依次敬茶。茶喝到半碗以后,就要给客人添茶。锡林郭勒等地,主人先给客人敬一碗茶,然后把茶壶放到客人面前,让客人随意自倒自饮。但是第一碗茶一定要敬。客人喝完茶以后,其中一个最长者要端着茶碗,说唱《茶的祝词》。主人和其他客人要一起接着长者的尾音说道:“扎,愿祝福应验。”把碗里的茶喝完,勺子从锅里拿出来,就可以上路了。
 
  目前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牧民以喝砖茶为主,东部地区的牧民以喝红茶为主。砖茶在熬的时候,可以单熬或加入其他佐料,除奶茶外还有以下几种。
 
  1)素茶
 
  水烧开以前,把事先捣好的砖茶末放进去,加上适量的盐。茶水一滚开,就用勺子反复的扬,等茶香散发出来以后,灌在壶里端上来饮用。这种茶因为没放奶子,所以称为素茶(黑茶)。冬天牲畜奶子干了以后大多喝素茶。
 
  2)捣茶
 
  熬好素茶以后,把茶叶皮捞出去,倒在一个特制的有木杵(捣茶器)的桶里,里面放进酥油、奶子、奶皮子,用木杵捣,直到跟奶皮子等物溶为一体时,停止捣茶,倒在茶壶里饮用。做法跟藏族的酥油茶相近。这种茶一般敬给老年人喝。
 
  3)面茶
 
  把熬好的素茶捞出茶叶皮以后,再倒回锅里,把腰窝油或肚油切成碎块洒进去,再加上酪蛋之类,共煮一阵后,把炒熟的白面撒进去,拌匀以后再煮。这种茶白面要放的合适,不能放得的太多,否则就会做成稀饭;而放太少,颜色就发白,变成淡茶,喝起来很不爽口。面茶一般在冬天喝。
  哈尼族的茶俗文化
 
  有学者经过调查后指出,哈尼族是世界上最先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哈尼族种茶饮茶有深厚的文化根源。
 
  哈尼族祭茶哈尼族在每年初春举行的全寨性的祭祀活动“甫玛突”节,有一个对茶树的祭拜仪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祭祀的方式告诉茶树神已经是春天了,赶快从冬眠中醒来吧,祈求茶树多发芽。届时,主持祭祀的摩匹率众跪在一棵选定的古茶树下,不断诵经祈祷,神秘而又严肃。仪式过后,方可上茶园采摘茶叶。
 
  哈尼族采茶制茶在采茶时,哈尼族尽量做到两叶一心,保证了茶叶产品的质量,这种茶叶制成成品后,茶毛微白,叶心相拥,是上等精茶,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山村里的哈尼人家都用土办法制茶,他们把当天采回来的茶叶晾一个小时左右,烧旺火,把铁锅烧得通红后把茶叶投进锅中,不停地翻炒搅拌,同时渐渐减弱火势。这样杀青的茶叶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茶的新鲜度和茶叶所含的各种养分。杀青后,用手不停地搓揉,揉得越多越好。而后再用微火把茶叶烘干即可。这种茶叶泡出的茶水鲜绿透澈,清香四溢,耐泡耐渴。
 
  哈尼族煮茶喝茶煨酽茶,以土锅煨煮酽茶饮用,是哈尼族最古老的饮茶方式。将土质陶罐洗净烘干,抓适量的茶叶放入陶罐中,把陶罐置于熊熊燃烧的火塘边烘烤一段时间,烤至茶叶散发出诱人的阵阵清香时,将清水舀入罐中,再把陶罐置于火塘边煨煮。煨煮时间可长可短,既可煨煮片刻即饮用,也可煨煮1—2小时甚至更长,但以煮至罐中水剩一半时的色泽和口感最佳。正宗的哈尼族煨酽茶茶水色泽深黄带紫,味苦涩,兼有一股浓烈的烟熏味。“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清阮福《普洱茶记》),说的就是哈尼煨酽茶。
 
  土锅茶是哈尼族的待客茶,一般均以精茶位原料。用清水将土锅洗涮干净,舀入清水,将土锅架到火塘边的锅桩石或铁三角架上,烧开锅中的清泉水,在滚沸的开水中加入精制茶叶,煨煮三五分钟后即可倒入杯中饮用。土锅茶水色泽金黄、幽香绵长、品味高雅。
 
  青竹茶是哈尼族在山里劳动时常喝的饮茶方式。砍来竹筒,一端留节。竹筒里倒入适量清水,架在火塘架上烧煮,同时用火把茶叶慢慢烤至焦黄后投入竹筒中,再煮沸竹筒里的水,就烧成了青竹茶。青竹茶的汤色清绿中带黄,有竹与茶的清香味,慢慢品茗,清爽津甜。
 
  哈尼族茶歌哈尼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很多时候,烧起火塘,煮上煨酽茶,人们围坐在一起,就开始唱民族的创世古歌、迁徙史实等,其中茶歌也是他们经常唱的,唯一不同的只是茶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唱,别的如创世古歌、迁徙史诗等则不行。哈尼族的茶歌一般有“种茶歌”、“采茶歌”、“饮茶歌”、“情茶歌”等。哈尼族的茶歌唱得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哈尼族茶疗哈尼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性地用茶来作医疗保健,比如在眼睛感到疲倦时,他们会抓来一大把茶叶,取一个茶缸用沸水浸泡,把双眼移至缸口,让蒸腾上升的茶水热气不断熏眼睛,反复数次,眼睛的疲倦和痛感就会减轻,疗效明显。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出热痱子,将茶叶、生姜、葱等用热水浸泡后给孩子洗澡,亦可治疗热痒子等等。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中国各地饮茶方式合集

中国各地饮茶方式合集

看了又看

有趣的中国名茶故事
茶,是平民文化
家用茶席要如何布置?
成都的茶馆与底层文化
南昌茶楼分类和茶馆文化
满足个性化需求 浅析不同类型茶馆价值
茶叶造福论
对啜——雅逸高洁的品茗者
难怪成功的人都爱喝茶!
北宋茶诗的茶道境界
浅谈茶文化与茶叶营销
工夫茶里的生活艺术
蹭茶是一种学问,要蹭茶,先具备这四种修养
宋代斗茶究竟怎么一回事?
探寻宋代斗茶歌与斗茶图
宋代人是如何饮茶、斗茶的?为你重现宋代斗茶法
中国最早茶赋
古代中国茶对外的传播(二)
中国的茶楼文化
“以茶制夷”--茶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的外交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