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茶文化寻踪—尹杰

  民族茶文化土家族茶文化寻踪湖北五峰尹杰打开尘封已久的土家族茶文化的扉页,首先得提到土家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在祖国的大家庭中,生活在湘鄂渝黔边界接壤处的土家族,是一个非常勤劳、智慧、强悍的民族,早在先秦时期,土家先民巴人就繁衍生息在崇山峻岭中。自汉历唐,作为一个生命力极强的民族,土家人在适应恶劣自然环境、求得生存的同时,自身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后来中国唯一一支不跨境且人口数百万的民族。勤劳、聪慧的世代土家人,在适应环境、改造自然的长期艰苦劳作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成果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如土家族的“西兰卡普”,深为各兄弟民族所喜爱,其工艺之精巧,图案之精美,至今仍有极高的欣赏研究价值;土家吊脚楼是广大土家地区一道独特的风景,其建筑结构巧妙合理、风格别致,在中华民居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土家族竹枝词,乃是我国著名词牌竹枝词的直接源头,成为中华民族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土家族摆手舞、跳丧、南曲、傩愿戏、柳子戏以及大量的土家艺文、诗词歌赋、故事传说、民谚民谣,共同构成了底蕴厚重的土家族文化。其中,也包含了土家茶文化。虽然,土家族茶文化反映了土家族文化的一个小的分支,但是包罗的远古文化气息、人文思想及茶学精神,却是相当丰富的,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对茶的原始崇拜和相依情绪,显现了茶叶对土家经济、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并在漫漫千百年的土家族发展史上,土家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以丰富和拓展,使其成为三峡茶文化乃至中华茶文化的极好补充。
       

  一、土家族茶图腾的古老遗存一般大家都认为:土家族是巴人的后裔,巴人则以白虎为图腾,按文化传承关系,土家人自然沿袭这一宗教习俗,信仰白虎也就充分体现在土家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然而,对于土家族而言,最原始、最古老的图腾是什么呢?于是,使我们联想起一则“八部大王”中有关土家族图腾女始祖“苡禾娘娘”。相传苡禾娘娘这一宗教习俗,信仰白虎也就充分体现在土家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据土家族祭祖仪式上所传唱的《梯玛神45歌》中说:“‘八部大王’的母亲是土家人最敬奉的原始女生育神,土家语称之为‘苡禾娘娘’。相传苡禾娘娘还是姑娘时,一日上山采茶,口渴了,便嚼了一把茶叶,不料回到家里就怀孕了。怀胎三年六个月,一次生下八个儿子。孩子太多,无法抚养,苡禾娘娘只好将八弟兄丢在深山里任他们听天由命。谁知八个弟兄生命力极强,见风就长,而且有一只白虎每天来喂奶,就这样,八弟兄长大成人,力大无比,本领高强。他们又回到家去孝养母亲,曾将天庭的雷公捉来,蒸熟盐腌给母亲治心疼病。后来,他们在土王破冲嘎那里为将,作战勇敢,屡建奇功,被封地于湖南龙山永顺交界一带,号称八部大神,一直受族人立庙祭祀。”显然,这个神话故事讲述的是“八部大王”的由来,反映了土家人对“八部大王”的祭祀和崇敬。然而不难发现,族人最顶礼膜拜的却是与茶联在一起的“苡禾娘娘”,不难看出其间极为古老原始的茶图腾。限于远古人们对事物和自然的认知水平尚处于混沌蒙昧状态,不可能对生命的起源有科学的解释,从而产生了“吃茶生子”的图腾意识。变换一个角度如果从茶与土家族先民的关系上看,我们可以透过这则传说发现些什么呢?毫无疑问,远古土家族人群与茶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他们最初的采集生活息息相关。同其他民族一样,土家人很早便发现了茶这种植物,并在日后不断利用中给茶叶更多地赋予人性化的生命,千百年的岁月悄然流逝,土家人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许多东西都渐渐淡忘模糊了,惟有茶叶却清晰地留存在土家族美丽有趣的神话传说里,流传在广大的土家民间社会中,深深地印在土家人的心底。这便是早期的土家族茶文化的雏形。

  二、土家族流传久远的茶俗茶礼“在土家族这样一个有着茶图腾崇拜残迹的古老民族中,茶,不仅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一种主要经济作物。茶,还必须是积淀在他们生命中、血液里的一种神圣的信仰。”如今,虽然在土家族地区早已没有往日隆重浩大的祀拜仪式,但是,通过渗透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民族茶文化各个方面古老而纷繁多彩的茶俗,一代又一代地从混沌初开的原始时代传承至今,最终铸就了土家族人民淳朴、平实、廉俭、坚毅的民族性格。“既然茶俗是原始宗教的一种信仰形式。而宗教最显著的特点是固守本色,即保留原始宗教的原汁原味”,因而,茶俗语中也往往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茶的原有印记。再则,土家人大多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地域相对封闭,又遭封建制度的长期隔离,故使其茶俗中的古老韵味更为原始浓烈一些。

  享有“中国茶叶之乡”美誉的土家五峰,宜红功夫茶和水仙春毫、福绿毛尖、银毫等极品绿茶系列产品闻名遐迩。早在明代即有上好贡茶入朝,种茶制茶历史悠久。因而茶俗的形成更是渊源流长。乡人以好客为乐事,不论生人熟人,总是以茶相待。

  土家人视茶为圣物,认为山有山神,茶有茶神,禁忌将茶泼在地上,否则视为沾污茶神。抓茶叶必须洗手,名曰“净手”,这仍是对神灵的尊重,亦有防止污染的作用。所泡茶叶,在杯中如有“茶果果”出现,当主家中必有客来。茶不仅用于待客,在特定情况下,还用于敬奉神灵和留存于宗教仪式中。“土家族茶俗与土家火笼(也称‘火坑’)联系紧密,因为土家大部分泡茶煮茶饮茶活动,都是在火笼里发生的。当你尚未光临这火笼之前,主人家平常饮用的,是那大茶罐里茶。大茶罐多是铜质的,若是陶罐,起码得有一个铜盖。土家人居家过日子节俭,一般嫩叶做成的细茶,自己绝然是舍不得饮用的,一定会拿去卖钱换取衣食,只留少许待客之用。平时喝的皆是粗茶,那粗茶是夏秋之时采摘的老茶叶(俗称捡蔸茶),经蒸煮晒干而成。泡茶时抓一大把塞进大茶罐内,注入滚开的水,再将茶罐移近火边煨烤。只烤得滚沸多时,打开罐盖,但见那茶呀:浓浓的如羹,酽酽的似酱。干活累了,讲经(俗称‘日白’聊天的意思)乏了,咕噜咕噜喝上一大碗,特别解渴提神,活血舒筋。”如果你是初入土家的贵客,那就不能喝这茶了。当你进入土家火笼入坐以后,主人一边向你寒暄,一边架(音gà,升火的意思)火烧水,火旺了,连忙洗净另外一只特制的小茶罐。这罐或是紫砂的,或是灰砂的,殷实人家则是特制的小铜茶罐了,约为一般搪瓷缸大小,是专门待客的茶罐,俗称“敬茶罐”。将茶罐洗净之后便煨在火笼里烤干,然后找出珍藏的细茶,或毛尖、或茸勾、的一声,一缕白雾似的气团夹带着浓浓的茶香冲罐而出,急盖上罐盖,煨烤片刻(俗称“发窝子”)后,再将炊壶高吊注满滚水,文火缓烤,使茶汁均匀,此时便可以一一筛敬了。主人将第一杯茶双手呈给你这稀客,这叫“筛茶”,然后依次筛给火笼里其他长辈或乡邻陪饮。

  火笼里的筛茶活动,除了你是初来乍到筛一次外,即便是你吃完饭以后,你说:“糟踏哒(土家客套话,多为感谢之意)!”主人便会说:“您落箸哟!请到火笼喝茶!”来到火笼里,茶才筛来。除非置办酒席,一般是不将茶筛到饭桌上的。其他时间,如果你想喝茶,就自便到罐中去倒吧!喝粗品细,啜茗咀茶,还真别有一番情趣和感受。此茶俗五峰土家亦管叫“喝罐罐茶”,类似湘西土家的“烤罐茶”,其味十分别致,饮后喉管里生出清甜甘苦的味道,诱使你不得不多喝几口。不习惯喝茶者,饮后不免觉得苦味满口,但善饮者,却回味绵长。

  五峰土家人心底宽厚,乐善好施,有的人家在三伏盛夏于门前的大路边放上一缸茶,让过路行人自由取用,这种习俗名为“施茶”,有的过往路人入户讨茶水,主人多慨然允饮,由此可见此地民风淳朴。“茶叶本是两头尖,知人待客茶上前;烧茶娘子本辛苦,儿孙后来做高官”。这首民谣表达了五峰土家“以茶为礼”,不辞劳苦而又有所期待的茶俗。给人贺喜,叫做“吃茶”。给人送的礼物称作“茶礼”,饭前的小吃叫“吃茶食子”等等。“高山出细茶,平坝出棉花,青瓷莲花碗,待客细筛茶”。五峰土家人以茶为礼,以茶为敬,百事万物都离不开一个“茶”字。山寨人家以青花大碗待客的还有鸡蛋茶、葛粉茶、面食茶、米子茶;新媳妇进门第一天早上必须给公公婆婆各敬一杯茶,受了这杯茶,公婆则回礼以茶钱若干;有的公公第二天早上迟迟不肯起床,新媳妇就把茶送到床前去,叫做喝“揪脑壳茶”,这种敬茶方式哪怕茶钱高出平时的好几倍,但公公也是乐意掏钱的。其实这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家庭茶礼。不难看出,茶礼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是密不可分的。

  世代土家族人在他们的长期劳作生活中,创造了许多原始性状的茶俗或茶食,根据不同节令和不同场合,分别食用或敬客,颇有情趣和味道。如盛夏气候炎热,就泡“糊米凉茶”解暑。酷暑难忍,他们便可山中采或水仙、或珍眉,放一小勺于罐中,盖上盖,再移到火笼浸泡过通,)材腐豆名学(物植”的苞籽剪奶“叫名种一集边缓烤,并不时摇动茶罐,少倾,听见罐内茶叶微微炸裂的声响,只到揭盖时有浓香溢出。这时,悬挂在火笼中央梭铜钩(一种土家火笼里烧水的挂器)上大铜炊壶里的水也滚开了。主人立即将开水注入罐里少许,只听“咝”搓揉,捣出其汁,用凉开水稀释,待其凝结成“冻子”后,用锅铲舀成片状,置于红茶水溶液中,再加以红糖、白醋,即做成一碗凉粉茶。若此时烈日当空,口干舌燥,于凉棚或树荫下喝上一碗,既生津,又止渴,简直就是舒46服之极。此茶俗至今在土家五峰一带广为流传。土家人勤劳、实在,从无奢靡之习。当劳作饥渴时,土家人则用葫芦、竹筒取来清凉山泉,冲兑自行配制的糯米杂粮甜酒饮之,俗称“凉水甜酒茶。”住家时若有贵客造访,亦多以“凉水甜酒茶”敬之。据汉族诗人顾采所撰《容美纪游》记载,在其游历容美途径湾潭(今五峰湾潭镇)时,目睹“家家养蜂作粉”之情景,可以断定土家人早谙养蜂之术,故常年有蜂蜜产出。因而,土家先民也制作出一种“凉水蜂蜜茶”,此茶通常是在茶中加入蜂蜜或者用纯蜂蜜冲茶。当遇其他季节有客来时,便以“蜂蜜茶”相敬,让来客别有一番品味。

  土家族作为一个南方山地民族,多居住在峰峦重叠的沟壑之间,山间平均气温低,且变化无常,全年无霜期相对较短,冬天显得更长一些。为了抵御风寒,土家人摸索出一些奇特的饮茶方法。当冷冽的隆冬来临时,土家人常按自创的方法熬制姜茶(俗称姜汤)饮之,以御风寒侵袭。若是遭遇伤风着凉,喝一碗热气腾腾的姜茶,顿觉浑身轻快许多。如遇客来,则以“红米姜茶”相敬,使客人备感身心温暖。每入冬季,除了“赶仗”守猎以外,一般土家人大都在各自的吊脚楼,围着火笼熬制“罐罐茶”。宰肥猪,过“赶年”,油荤重了,一碗浓茶下肚,颇感快畅,也格外提神,一家人和着乡邻乡里的亲戚朋友,围坐火笼,边讲经、边喝茶、拉家常、话来年,好—派情意融融的升平景象。

  提到土家族最具特色的茶俗习惯,就非“锅巴茶”莫属了,这种茶是将锅巴置于火上烤成焦块,然后放至开水中,待冷却后再喝,极具香凉止渴解暑之功效。制作简便,随处可制可饮。还有一种用“糖缸叶”(一种野生糖梨子树的树叶)制作的“林清茶”,此茶制作也很简单,将采集回来的糖梨子树叶凉干,烧开山泉,置于钵内,抓一大把糖缸叶放入开水中,冷却后即可饮用。此茶汤色微红透亮,滋味甜润,清香扑鼻,喝上一碗,不仅消火败暑,而且生津止渴,的确别有一番味道。更让人叫绝的是“林清茶”无论加水几道,其味不淡,倒有越来越浓的感觉;即使酷暑时节放上三、五天也没有馊味。

  此茶同“糊米茶”、“甜酒茶”一样,“锅巴茶”、、“蜂蜜茶”其本意已超出了今天我们所称呼的茶的范围,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茶”总是与土家族人群甚至整个人类的初始时代生活紧密相联的,是土家先民茶事活动的重要内容。

  然而,真正最具土家特色,受世人青睐的原始茶俗要算是土家“油茶汤”了。这是一种最古老的茶食或茶饮。油茶汤的做法十分讲究,首先选用茶叶和炸炒熟透47民族茶文化的米、豆、花生、芝麻等原料,配以姜、花椒、蒜、葱、食盐等佐料,加水煮沸后即可饮用。其味香青可口,提神解乏,驱热祛寒,强身健体,是土家人常年自饮或待客的佳品。土家几乎一日三餐都要做油茶汤吃,故有“一日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菜都不香”之说。当有客至时,热情淳朴的土家人则必烧油茶汤为来宾接风洗尘。土家油茶汤可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种,简单做法是:首先取适量的茶油放入锅中,待茶油加热至冒出青烟时,放入一小撮茶叶和花椒少许,视茶叶焦黄时,快速倒入适量的冷水,再放入姜丝等,用锅铲挤压茶叶和姜丝,以充分榨出茶汁和姜汁。待水滚开后徐徐掺入冷水,再待水即将煮沸时,依次加入食盐、大蒜、胡椒等佐料,油茶汤就做成了。

  复杂做法主要是指八宝油茶汤,其方法是:在按简单做法之前,先将阴苞米(系嫩苞谷经烫熟、风干后的制品)、黄豆、花生米、核桃仁、阴米子(将糯米蒸熟后凉干后的颗粒)、团撒(阴米子粘结而成的薄饼)、熏豆腐干子、粉条等分别用茶油炸熟待用。然后按通常油茶汤做法烧汤,汤沸后盛入装有油炸混谷物的碗中即成。这道油茶汤制作的关键工序,就是要掌握好炸茶叶的火候,因而,凡流行油茶汤习俗的土家地区都有这么一句俗话:“打汤没得巧,只要煎得好。”更为有趣的是油茶汤的吃法,土家人在食用油茶汤时不用筷子和酌子及其他餐具,只是双手合捧陶碗,一碗油茶汤全部下了肚,而碗中什么也不剩。这一茶俗至今在来凤、鹤峰、五峰湾潭一带广为流传。今天,在整理发掘古代茶艺表现形式资源过程中,若是正式的茶艺展示,土家油茶汤演绎的乡土味则更浓烈、更原始。

  一般由两位土家姑娘表演,一位土家男子在旁配与经典的解说。整个过程既肃穆典雅,又充满情趣。据资料介绍,1991年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来自鄂西州来凤茶艺表演团为中外嘉宾作了油茶汤现场茶艺表演,当嘉宾观摩和品尝了这道极具土家特色和风情的油茶汤后,都不由自主地惊叹称奇。

  三、土家族茶文化的载体形态土家族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同祖国茶文化宝库中的其他茶文化现象一样,总是依托茶这个实物载体,在所有茶事活动中不断衍生、丰富和发展。同时,土家族茶文化还必须通过其他的载体形态得以表现和传承,并在民间这块丰腴的沃土中,在特定的民俗环境熏染下,深深地融入土家百姓的生活。1.美妙动听的茶传说。

  首先让我们来聆听一段“水仙茶的传说”。这是一个在民族茶文化五峰广为传讲的故事,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五峰水尽司北门一带,一位土司久病在床,四处求医,百药难解,无奈只得在病榻上熬过一年。次年春暖花开,一位貌若天仙的土家姑娘亲手采摘新嫩的鲜芽,制成一斤香茶敬奉土司。之后,土司每日冲饮此茶,颜容逐渐红润,精神为之焕发,病也一天一天好起来,最后终于不治而愈。土司为了感谢这位姑娘,遣下人四处寻访,但终未找到。于是便有人说:这是仙女下凡,专为搭救土司皇帝的。从此,大病初愈的土司就给这种茶取名为“水仙茶”(即水尽司的仙女茶之意),当地许多茶农民也都争相栽培制作水仙茶。

  有关水仙茶的传说远远不止这一个版本,虽无史料记载,纯粹出自民间传讲,但都不难发现,透过此传说至少传递给我们这样一个文化气息:茶能治病,茶,汲日月之精髓,取山川之灵气,尤其水尽司仙女茶不仅清香甜润,也能强身健体,驱瘴避邪。通过此传说,客观反映了土民百姓及衙门土司虔诚的期盼,借助茶的神力避病消灾,渴求平安与幸福的强烈愿望。

  乾隆赐名“水仙香茗”是一则更有趣的茶传说。相传乾隆年间,五峰(时为长乐)县水尽司,山清水秀,风光宜人,天池河从峡谷中缓缓流过,河边两岸皆是开阔的缓坡沙地。连绵起伏的群山半腰,终年飘绕着云雾。

  这里气候温和,水土奇特,形成了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环境与条件,为五峰名茶的主要产区。早在唐宋时期,五峰茶就受到人们的青睐,土司常常拿去贡奉朝廷。

  乾隆年间,出现了少有的国泰民安的“乾隆盛世”。

  乾隆皇帝为了治理大清社稷,终日操劳国事,甚至通宵达旦地批阅奏章。夜深时,精疲力竭,倦意袭人,就喝一杯浓茶,以除倦提神,久而久之养成了爱喝茶品茶的嗜好。全国各地产茶府县,得知乾隆爱喝茶,都将本地上好茗茶献给皇上。岂料乾隆品茶之道极深,对茶叶品质要求甚高,虽尝了不少地方的名茶,但给予赞誉的却很少。

  一天夜晚,乾隆批阅大量奏折后感到精神困乏,宫女见状,赶紧沏了一杯茶放到御案上。少顷,但见茶气升腾,似云雾飘溢,一股甘醇清馨的气味扑鼻而来,乾隆一吸,顿觉脑清眼明,心扉舒畅,精神振奋。他细端杯中茶叶似谷粒大小,呈含苞待放桃花之状,粒粒竖起,汤色碧绿。皇帝一时看得入迷,忍不住喝了几口,放松深呼吸,自觉得气流所至,像一股“仙气”在体内流淌,浑身筋骨舒坦,内力倍增。他击掌叫道:“好茶!少见的好茶。”“此茶来自何方?侍从答道:便问侍从:”“此茶乃湖北长乐(今五峰)献的水尽司茶。”乾隆兴致勃勃地说:“朕游江南时,听说过此地产名茶。今日一尝,果真48名不虚传。”细细品味,“真是于是又喝了几口,赞叹道:仙茶。”一日早朝后,乾隆皇帝又让宫女泡了一杯水尽司茶,细品了几口,一时心旷神怡,激情并发,兴致所至,提起御笔,挥毫写下了遒劲有力的四个楷体大字:“水仙香茗”,以表他对水尽司茶的格外喜爱和赞赏。并令朝廷差人将赐名题字送到长乐县衙,以示皇帝恩宠。从此,“水仙香茗”名扬天下,成为朝延御定贡品。

  俗话说“天上有鹰子,地下有影子”,此则传说亦虽无史书可考,但却在土家地区世代相传,足以说明了长乐(今五峰)自古以来出好茶,且品质纯正,制作精良。

  据〔清〕咸丰二年版《长乐县志》卷之十二风俗志记载:“邑属水尽司、石梁、白溢等处俱产茶,每於三月,有茶之家妇女大小俱出采茶。清明节采者为雨前细茶,谷雨节采者为谷雨细茶,并有毛尖、萌勾亦曰茸勾等名,其余为粗茶。”此段记述,生动说明了至少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五峰土家族地区盛产茶叶是不争的事实。在土家民间,这些神奇美妙的传说,不仅使讲述者津津乐道,引以为豪,而且也让聆听者精神愉悦,联翩浮想,遂使土家传统名茶和茶事活动颇添几分神韵。

  再让我们来分享一个发生在清代五峰境内与茶有关的真实故事吧:故事的名字叫“茶店淑女巧对知县”。

  清道光年间,五峰天池河畔有一个地方叫高垴岭,是沿天池河进入长阳县必经之地。一道山岭横卧河畔,像驼峰一样,中间凸起,两边低凹,南来北往的路人,翻越高垴岭总感到身累口渴,上岭之后都要歇歇脚,更想喝杯茶。缘于境内早有“施茶”的习俗,于是有一姓张好心人家,为了方便行人在高垴岭上开了个茶店,名曰“张家茶店”。茶店招牌虽说平常,但店门的一副对联却引起了过往行人的注意,这副对联是:条条通途,何去何从?吃两碗,辨别东西。

  头头是道,孰正孰邪?喝一杯,谈论长短。

  细观对联,它状物传神,以事喻理,联想自然,立意新奇,上下联结尾处,富含双关之意,是全联妙笔之所在,且语言生动顺畅,难怪过往行人赞不绝口。

  这副对联并非张家请人所作,而是出自张老独生女张英之手。张老膝下无子,只有张英一女。因而张老养女如子,让女儿进了十几年学堂。学成后她见父亲开茶店生意兴隆,索性写了这副对联。一来装点门面,二来让观者体味其义,琢磨如何处世为人。不久,这事传至县衙知县乔守中那里。乔太爷是一位饱读经书,好舞文弄墨之人,自诩为长乐(今五峰)笔魁,很想见识见识张家茶店的那幅对联。

  终于有一天,乔太爷到竹桥(汉土疆界碑坐落地)去断案,路过高垴岭茶店,看到对联,不仅为其含蓄深刻、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的内容所吸引,也为外柔内刚、锋芒不露的书法风格所折服。他边看边想:五峰山沟果真藏龙卧虎,于是问张老:“门上的对联出自何人手笔呀?”“实不相瞒,”张老回答:是我家小女张英劣作。乔太爷听说出自一个小女子之手,不大相信,便说:“既是你家小姐大作。何不让我会上一面?”张老叫来女儿见过县太爷。太爷见一纤纤弱女,实不敢相信她有如此本事。用怀疑的口吻问到:”“店门上这副对联是你写的?张英答道:“小女献丑,请大人赐教。”乔太爷用审视的眼光望着张英说:现在我出上联,“既然你有这等才华,你对下联如何?”张英欣然应允。乔太爷捋了一下胡须,念出上联:赞长弓张家才女念完之后,乔太爷脸上现出得意之色,以为难住了张英,岂料张英稍作沉思,即对出下联:夸吾行衙门圣人下联对仗工整,拆字合字适当,不用“老爷”、“大人”,而用“圣人”,有高奉乔太爷之意,这着实叫乔太爷心里像喝了蜂蜜似的。于是称赞到:”“才女,实乃才女!张英变守为攻,有意试探乔太爷的文才,笑盈盈地说:“我出上联,太爷赐教下联,可以吗?”乔太爷自恃精通文墨,就毫不客气地说:老朽奉陪。张英随“你出吧!”口念出上联:品仙茶山人三口乔太爷先是一惊,感到此联平中有奇,不可小视。

  捋着胡须,想了好一会,才对出下联:开茗毫廿名两千很显然,下联虽对出。但“开茗”两字与上联“品”“仙”比较,在语音上,拆字不如上联准确,“廿”与“两”是谐音,而“山”与“三”是同音。乔太爷在民女张英面前自愧不如,下联虽然对上,即绞尽脑汁,弄得头昏眼花,险些出丑,恐张英再出对联,难以应付,故不敢停留,急命随从结了茶账,匆匆离去,张英将乔太爷送出大门,说道:老爷两脚踏大道,须分清曲直这是张英又出的上联。表面像是送客一路顺安,实际暗喻乔太爷断案要求分清是非,秉公执法,乔太爷却呆立在道场上,一时对不上下联,便头也不回地赶紧上路。张英在后面赶来,乔太爷这才回头问:“张英小姐哪49民族茶文化里去?真是后来居上。”张英却答道:小女一人走小路,要明白先后乔太爷知道这是张英替他对出的下联,此联不仅对仗工整,且气宇不凡,胸有大志,并给他台阶下,又很注意分寸。于是乔老爷不说话了,只管埋头赶路。

  过了好几天,张家一直不见乔太爷打道回府。后才听人说乔太爷第二天就回县衙了,是晚上从张家茶店悄然经过的。据传,乔太爷回县衙门后写了一首赞扬茶山才女的诗歌,只可惜最终遗失了。

  这是一则民间色彩非常浓郁的茶山故事,通过张英和县太爷以茶为题,比试楹联过程中斗谋的对话情节,表现了土家族茶山姑娘的善良、正直、聪慧、睿智。

  在张英身上,闪烁她不仅仅是才学的光芒,更有一种特有的灵气和悟性,这灵气和悟性以及和善清秀的气质,难道是青翠的茶山,碧绿的茶林赋予给她的么?谁能点化其中的奥妙?可以毫不夸张的讲,处在土家茶文化氛围比较浓郁的五峰地域,关于茶的故事传说俯拾皆是,上述三则仅是随意撷取的一点花絮,还有许许多多的传说和故事。诸如:“田氏敬茶智降劫匪”、“唐老茶技不献洋人”、“贺龙与泗洋绿的传说”等等,均系格调清新高雅,寓意深刻,褒扬正气,鞭打丑恶的精彩故事。因限于篇幅不再罗列。这些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喻事明理,饱含机趣的传说故事,真实反映了土家茶农茶人与茶的相依情结,歌颂了土家百姓的聪明才智,表达土家人民的美好愿望,实属土家族五峰茶区一幅幅别开生面的茶事画卷。透过这些茶的传说故事,折射出来社会人物的形象也是多姿多彩的,不管是皇帝与百姓,土司与土民,还是商贾与茶农,学士与茶人,反映了他们对茶的情感和态度,以及茶对他们性格、气质,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在鉴赏这些传说故事时,我们不难发现,这类传说故事无不都有茶的印记,无不打上土家族茶文化的烙印。它们大多是来自土家民间,也流传在民间,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时过境迁,斗转星移,许多东西都淡忘了,但这些传说故事却代代相传。笔者在采访时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这些传说的讲述者百讲不厌,听者百听不烦。或许这就是土家族茶文化的魅力吧!这一个个有关茶的传说和故事,如同一串串散落在民间的珍珠,在太阳和月色的辉映下闪闪发光,会让你赞不绝口,会令你赏心悦目,能让你在感受土家茶香的同时,更多地去体味土家茶文化厚重的底蕴。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看了又看

摔进茶里的人——胡小施
茶文化发展的重要佐证:《二娘子家书》
有德昂族的地方,就有茶树
斯里兰卡饮茶文化简介
我国茶的千味文化
中国茶文化之敬茶
万里茶路上的晋商历史足迹
神农究竟有没有喝过茶
浅谈茶税的历史
茶文化漫谈——专访著名国学家楼宇烈教授
青海高原上的茶马古道互市
由茶马古道看安化茶商
深度探究台北茶文化
茶歌与千年茶文明
藏族黑茶文化:熬茶
西躲高原上的茶文化
紫阳茶文明
紫阳茶道的精力
老舍与茶
档次闽南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