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金佛茶:悠悠佛茶香

名山雄秀,佛茶味醉。
 
  游览武夷山四大乐事:“登天游、乘竹筏、赏茶艺、品佛(岩)茶。”游人们登上天游峰,远眺武夷风光尽收眼底;乘竹筏畅游九曲十八弯景色;观赏茶艺,武夷禅茶道馆是游人最为悠闲的去处。一杯金佛茶在手,淡淡天然味,悠悠佛茶香,从而得以品尝武夷岩茶真味。为此,武夷金佛茶道,为游客奉献“武夷禅茶三味”,希望游人能以平和、宁静的心情,领略“茶佛一味”的真谛。
 
  武夷山之茶业,创始于山中僧侣仙道之流。茶与佛,因缘深长。查有史以来,寺院僧家,禅多茗饮,有释门必有佛茶,“客来不屑问丹井,惟爱佛茶煮石泉”。
 
  《宋朝事实类苑》书载:“建州山水奇秀,岩壑幽胜,士人多创佛刹,落落相望。”唐朝以来,武夷山有一百零八寺,恰合“茶寿”,兴建在三十六峰七十二岩的峰麓岩巅。山中寺院林立,殿宇鳞次,松柏苍翠,清流潺潺。“六六奇峰摘灵芽,三三秀水烹龙团。”是峰皆有寺,是岩皆产茶。
 
  金佛茶源于古代寺庵院观的“供佛茶”。唐代天游观的“洞宾茶”,宋代白云庵的“金佛茶”、慧苑寺的“铁罗汉”,元代止止庵的“白鸡冠”、冲佑观的“石乳”,明代天心寺的“半天鹤(腰)”,清代磊石庵的“水金龟”和天心寺闻名海内外的“大红袍”等,无不出自僧侣仙道之流,先后为武夷山的佛茶。佛茶自问世以来,从药用、品饮、斗茶而推向社会,成为独树一帜的名茶。
 
  武夷山寺庙多于新茶采制后,设茶宴与文人、信士、僧众结佛缘。聚饮同时论佛谈玄。唐武元衡《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诗云:“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时节流芳暮,人天此会同。”唐宋以降,茶会仍保持“饮”、“谈”的传统。据《朱文公文集》记载:朱熹青年时代,在五夫里常赴开善寺茶会。住持和尚圆悟号旨庵,平时闲下常设茶宴,约朱熹赴会品茶吟诗、谈经论佛。后来圆悟圆寂时,朱熹写了唁诗:“一别人间万事空,焚香瀹茗恨相逢。不须更活三生石,紫翠参天十二峰。”清金农《石淙院与禅人茶话》诗云:“虚空同瞑坐,竖拂老禅师。一夕庄严经,三生茗果期。”
 
  佛门僧院,常常是佛乐声声,隐隐传出诵经念佛之音,香烟袅袅,不时飘来细细茶香。在幽静、雅致、清寂、古朴的禅堂里,“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寺院僧尼用茶供佛、敬师、献宾客,供自己与善友品饮。谈经论佛,修心养性,形成了庄严肃穆的茶礼,也就是佛茶献客结缘行善的特殊茶道。
 
  武夷禅茶道是以茶为饮,道为序;茶道指品茶的形式、方法、功能、意境以及由此而伴生的有关礼仪和修养。所谓茶道乃饮茶之道,悟养心之道,得茶之精神。借皎然对饮茶之妙趣出神入化的描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二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洗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武夷山禅茶道,蕴含着“三三凝道语、六六悟禅机”的法语,安排了三味三十六道品饮程序,供宾客信士欣赏和品尝。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看了又看

弘扬茶文化 杭州灵隐寺禅意茶香
茶文化中“中庸和谐”的哲学思想
火塘茶你知否?
武媚娘那个朝代怎样喝茶?
叩指礼的由来与行礼方法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你了解多少?
领略来自雪域高原的茶文化
茶叶话语权中的文化帝国主义
不知点茶的明代饮茶风尚
蹭茶都不学?!你也太“任性”了吧!
郭雪:煮茶话古今壶中有天地
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见对的茶!
茶文化在苏州:赏茶道 听评弹 看昆曲
鉴·赏 礼茶
宋尚明:乡村茶酒
陈兴华:福鼎白茶的文化含量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龙凤之团也
明代时期存在两种不同的茶文化
领略来自雪域高原的茶文化
茶文化,重铸古村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