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大红袍,感悟大通仙

  身临武夷山,总有一种“通仙”的感觉油然而生,因为这里的山水、这里的神仙传说与古圣先贤性灵交织的气场,也因为这里的茶—大红袍,曾几度令人与自然通感,消受失身造化的快慰。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在读到这首《茶灶》之前,很多人都不相信板着脸孔的朱老夫子也会写出这么写意的诗来。袅袅的茶烟飘逝了800年,至今似乎还能嗅觉。武夷山下,那块茶灶石依然在九曲溪间,任流水冲刷,如中流砥柱般与朱子的思想一道傲立千古。《茶灶》一出,引来和诗无数,清代诗人陈梦庚和曰:“尽夸六碗便通灵,得似仙山石乳清。此水此茶须此灶,无人肯说与端明。”说得没错,好茶需要好水,需要好风景,需要好友、好心情、好器具,还要善于品悟。

  身临武夷山,总有一种“通仙”的感觉油然而生,因为这里的山水、这里的神仙传说与古圣先贤性灵交织的气场,也因为这里的茶—大红袍,曾几度令人与自然通感,消受失身造化的快慰。诚如《七碗茶诗》所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六碗便通仙了,七碗直接成仙,于是不禁发出“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的喟叹。
       

  是什么茶,竟令人如此出神入化?宋代大文学家范仲淹在《斗茶歌》中做了明确回答:“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他同时赞美武夷茶:“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确实,仙山奇茗“大红袍”曾令多少人走入“大通仙”的化境。传说古时有一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得风寒,而生命垂危。天心庙寺僧见状后,立即将他抬回寺中,施以九龙窠岩壁所产的茶叶,果见奇效,不但很快恢复健康,而且还感到脑子特别清醒好用。大比之期,如同通灵、如得仙助,才思泉涌,高中状元。不久,他回天心庙还愿谢恩时,又带回一些那次所喝的茶叶回京。当时京城正惶恐不安,原来是皇后腹涨如鼓、疼痛不止,太医束手无策。状元便壮着胆,向皇上陈言武夷茶之神功,果然皇后饮用后,肚痛即止,积食日消,沉疴祛除。皇上龙颜大悦之余,命状元前往武夷山嘉赏。状元至九龙窠以红袍盖茶,顶礼膜拜。揭袍后,见茶树焕发红光,大红袍便由此而得名。传说不胫而走,大红袍身价日高,成了无价之宝,古今文人墨客皆吟诗作赋以赞之。有的更传得神乎其神,说“七片大红袍能化掉一碗米饭”,还有“能治百病”的神奇功效。

  那么,玉川子又到底是谁,豪饮七碗竟飘然欲仙?

  他就是《七碗茶诗》的作者卢仝。卢仝出生于诗书世家,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孙,不仅精于诗文,而且嗜茶成癖,著有《茶谱》一书,被世人尊称为“茶仙”,与著有《茶经》的“茶圣”陆羽齐名。
       

  之所以被誉为“茶仙”,不仅因卢仝著有《茶谱》一书,更因为他所写的《七碗茶诗》中的“六碗通仙灵”之句,深得饮茶人的共鸣。自此,卢仝这位“茶仙”便在国内茶界备受推崇,而在茶道盛行的日本,他的影响力甚至超过国内。《七碗茶诗》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河南济源某处一块石碑因写有“卢仝故里”四个字,震慑了日本侵略者,结果全村都免受涂炭。那一天,日本鬼子分两队进村,一队从南门进了村,一路烧杀抢掳;另一队从东门进村,结果看到了上书“卢仝故里”四个字的石碑,他们走到碑前时,不约而同地停了下来。领头的军官端详了一番石碑上的字迹之后,竟弯腰向石碑鞠了三个躬,然后带领鬼子兵匆匆离去,整个村子因此免去了一场灾祸。由此可见,这位“茶仙”在日本茶道中拥有何等崇高的地位,也可想而知,“通仙”又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境界。来自通仙庄园的博客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看了又看

泡好茶,说好茶,卖好茶
用三杯茶的时间怀念牡丹亭
清茶一杯品人生
从容一杯茶,从容人生
喝茶的敌人在哪里
日本茶室美学
斯里兰卡,英国庄园
内心的“茶结”
老人茶
要泡好茶,请先认识茶
泡茶的水也有分级
泡茶心法
朱泥壶释茶韵
萃取精华泡法
砖胎滤火气
随遇而饮,谈谈喝茶!
茶、饭
一声渐儿茶,双泪落君前
玄学家李居明谈茶
品茶与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