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普洱茶膏的第一次出现

  唐朝——普洱茶膏的第一次出现!在我国历史中,唐朝是对茶叶来说比较重要的一个朝代,因此有着“茶兴于唐”的这种说法。
 
  而对于唐朝的茶叶文化来说,还是离不开汉代的一些铺垫。中国的茶叶在汉代是作为药来使用。因为中国的中医药在最初的发展中,就经常将一些植物泡水给人喝,以期达到治病的效果。这种做法一直保留到现在,如我们今天就经常将胶股蓝、枸杞子、人参片、金银花、甘草等泡水饮用,是古代最原始的治病方法的一种延续。
 
  汉代以后,出现了一次革命化的转机。它已不是古代郎中(中医师)手中的一味药材,专为病人使用的,成为了人们日常的饮品。中国的“茶人”概念也开始出现,它不是某个人的称谓,而是一个群体的专称。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充满智慧的一个群体。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自汉代以后,将茶树上采摘下来的一片片嫩叶加工成形态各异、滋味不同的茶品,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必需品。
 
  “茶人”中最为出名的是陆羽,也是中国第一个茶膏发现者,或者称为启蒙人。因为陆羽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个将茶叶中出现的“膏”(茶叶加工后出现的膏化物质)记录在《茶经》里的人。

[page]

 
  陆羽——唐代以及唐代以后至今仍被中国人奉为“茶圣”的一个人。
 
  这是一个怪异又令人敬畏的一个人。我们说他怪异,是他一生中有很多无法解释的谜团。
 
  他三岁成为弃婴,这就使遗弃他的家庭成了一个谜。我们至今也不知道他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族,更不知道为什么他在襁褓之中被养育到三岁之大才被遗弃,是生活困苦,无法养活他?还是家庭遇到了无法想象的变故,只能通过遗弃将他变相送人?
 
  被遗弃的陆羽是被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西湖边拾到,将其抱回寺里养育。作为弃儿,陆羽又是幸运的。本来,智积禅师对他寄予厚望,不仅为他削发,收他为徒,期望他以后能继承佛家的衣钵。但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却对整日的抄经念佛,暮鼓晨钟产生了强烈的抵触,终于在11岁时逃出寺院,跑到一个戏班里学演戏,作了优伶。其实,他的长相很丑,又有严重的口吃,可是他却能扬长避短,专演“假官”(即丑角),竟获得了成功,在当时已小有名气。
 
  陆羽在他少年时拒绝智积禅师为其安排终生为僧的原因,很大程度是他认为进入佛门“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场被后人评价为佛儒两道之争的大辩论,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陆羽对未来建立家室、有妻有子,得享天伦之乐的憧憬。但事实是,他一生都未结婚。虽然这其间,他与姿色秀丽的女道士李秀兰相恋了二十年,但谁也搞不清他们为什么没能终成眷属?
 
  陆羽一生对儒学、佛学、诗赋韵律等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以其丰富的茶学知识和高超的烹茶技艺在社会各界乃至朝廷享有较高的声誉。正因为如此,当时的朝廷曾两次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但都被陆羽婉拒。以至后来研究陆羽的专家始终也搞不明白,为什么陆羽要两次婉辞圣命,坚决不到长安做官呢?
 
  凡此种种,陆羽留给后人太多的谜。正是这个留给后人太多谜团的陆羽,却在33岁时,历经十年时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经》初稿。此后,又经历了十年时间,特别是因编纂《韵海镜源》(唐代著名的文学著作)时掌握了大量资料,对《茶经》原稿进行了一次大的修改和增订。

[page]

 
  唐朝——普洱茶膏的第一次出现!
 
  公元780年,48岁的陆羽在友人的帮助下,将呕心沥血数十载的《茶经》正式刻印。第二年,唐朝的德宗皇帝召见陆羽,要他烹茶,皇帝品饮后,大加赞赏,封他为“茶圣”。《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论述茶叶和茶文化的专著。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论述茶叶和茶文化的专著。它主要论述了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其内容详实、丰富,语言流畅简洁,篇幅极短,总共7000余字。自此,茶学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历久不衰。
 
  《茶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约7000字。从各方面总结论述了唐以前及唐代中期的茶学。
 
  “一之源”阐述了茶叶的产地、茶树生长特征和茶叶的功能。
 
  “二之具”介绍采茶制茶的15种工具。
 
  “三之造”叙述了采茶的时间和制茶工艺等。

[page]

 
  陆羽在《茶经》中对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
 
  “采之”就是采茶;
 
  “蒸之”是将采回的鲜叶用釜蒸熟;
 
  “捣之”是将蒸熟的茶叶未凉前放入杵臼中捣烂,成为茶泥;
 
  “拍之”是将茶泥倒入模具中加以拍击,使其紧密坚实,不留缝隙;
 
  “焙之”是将入模的饼茶解出,用烘焙的方法将饼茶烘干,防止发霉;
 
  “穿之”是将烘干的茶穿成一串,便于运输和计数;
 
  “封之”则是将茶叶成品用特有的贮藏工具进行贮藏。
 
  当然,陆羽虽然只用寥寥的十四个字就将唐代的饼茶制作工艺给予高度概括,但内中包含更深层次的工艺环节及要求却不是我们今人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诠释的。我们只知道陆羽倡导的制茶方法,对后来的两种茶产生很大影响:
 
  一是云南的普洱茶。无论是传统的饼茶制作工艺还是今天的渥堆发酵的熟茶,我们都可寻到陆羽制茶的思路与踪影。
 
  二是日本的蒸青酶茶。它是唐代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制茶方法,也是日本至今仍然保留着最贴近唐代的制茶方法之一。

[page]

 
  陆羽在《茶经》中对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这里的“蒸之、捣之、拍之”三个工序是与“膏”的出现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这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使溢出的茶汁出现膏化现象。
 
  陆羽老先生在他的《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个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陆羽老先生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而《茶经》中对茶膏的发现,也给了后人较大的启示,在他去世的一百多年之后,“茶膏”一词竟悄然出现了。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最全的普洱茶知识

最全的普洱茶知识

看了又看

宋朝——普洱茶膏的形成期
明朝——普洱茶膏被朱元璋“叫停”
清朝——普洱茶膏的繁华期
古代时高贵的普洱茶膏!
宋代茶膏的盛行离不开皇帝的“功劳”!
朱元璋为何禁止了茶膏的生产
普洱茶膏被清代雍正皇帝正式命名!
普洱茶膏的巅峰离不开乾隆皇帝的推波助澜!
“八色贡品”之一的茶膏
普洱茶膏悠远的记忆
叶羽晴川解开茶膏的秘密
茶膏发挥了茶文化的精华
天价茶膏曾迷倒皇帝
历史上唐朝到清朝的普洱茶膏
清朝茶膏由贡品变成宫廷制品
清宫内建立御茶房御制茶膏!
云南又一文化被挖掘——普洱茶膏!
客来敬尚品茶——茶膏
冲泡普洱茶膏,品闲情逸致
普洱茶膏完善了现代中国茶文化的完整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