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世璜:中国茶业出国考察第一人(四)

  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目前世界各地产茶国,茶树均由中国直接或间接输出。1833年,英国殖民者从中国购买大量茶籽,聘请中国种茶、制茶技工去印度指导传经,后又移种锡兰(今斯里兰卡)。1870年后,印度、锡兰茶叶在英国殖民者扶持下,蒸蒸日上,大有压倒华茶之势。清光绪卅一年(1905),清政府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周馥,派江苏道员、宁波慈溪人郑世璜,赴印度、锡兰考察茶业,是为中国茶业出国考察第一人。
  《东方杂志》曾两次刊出
 
  除了《农学报》连载外,当时影响较大的公众媒体--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分别于1906年3月19日第3卷第2期、4月18日第3卷第3期,先后两次刊出《郑观察世璜上两江总督周条陈印、锡种茶、制茶暨烟土税则事宜》和《郑观察世璜上署两江总督周筹议改良内地茶叶办法条陈》,足见媒体及公众对此事的高度重视程度。
  “观察”系清代对道员的尊称,“条陈”指分条陈述意见的呈文或意见、建议书。
  曾设立江南植茶公所
 
  在上奏建言的同时,郑世璜积极行动,1907年,由他管辖的江南商务局,在江苏南京紫金山麓的霹雷涧,设立江南植茶公所,在钟山南麓灵谷寺一带垦荒植茶,即今日雨花茶之前身。植茶公所是一个茶叶试验与生产相结合的国家经营机构,也是中国第一个专门的茶研究机构,被视为茶科技的发端。可惜该机构在辛亥革命后停业。
  当时,国内很多茶农还不肯接受先进的制茶机器,如政府安排安徽祁门、江西浮梁、浙江建德使用茶机时,三地茶农竟以穷乡僻壤、土地贫瘠为由,拒绝使用。郑世璜一面向上司陈述利弊,一面向茶农大力宣传使用机械制茶和先进科技带来的巨大好处,解除茶农的疑虑。1909年以后,湖北羊楼洞、江西宁州、四川灌县、安徽祁门等地先后设立茶业示范场、茶叶改良公司、讲习所等,推广先进产、制技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使近代茶业科技有了初步发展。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尽管郑世璜作了最大努力,但在风雨飘摇、行将灭亡的晚清末代,注定是没有好结果的。
  虽然当今中国茶业与晚清时期不能同日而语,国内名优茶产销两旺,茶文化空前红火,但国际茶叶市场的总体格局并无多大改观,中国茶叶的出口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印度、斯里兰卡依然是主要竞争对手,还有后起之秀肯尼亚、越南等国,如2009年年底公布的2008年大陆茶叶的出口量、产值、平均单价,仅居世界第三、三、四位。
  由于解放后大陆长期实行茶叶统购统销,出口茶叶由国营企业垄断经营,中国丰富多彩的名优茶无法在国际市场成功推广,以珠茶为代表的大宗中低档茶叶,只能保本经营,总体均价至今仍在斯里兰卡、印度茶之下。
  英国媒体甚至声称,中国7万多家茶场、茶厂的出口量,抵不过立顿一个国际品牌的销量,这一现实令所有关注中国茶业的人士汗颜!国人唯有急起直追、内外并重,才能赶超斯里兰卡、印度和立顿这些茶叶强国和著名品牌。当年郑世璜的很多见地和建议,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看了又看

袁丽:传承“宋采”工艺,提升云茶品质
罗凯鸿:与茶共舞 真情反哺
董祖祥:坚定信心走好“有机”路
方一知丨企业外脑实战普洱茶之金戈铁马一品堂
方一知 | 普洱茶三题
白马非马丨普洱茶行业将进入品质时代
金骏眉创始人江元勋:复兴中国红茶的千钧重担,让我不敢离开桐木(一)
金骏眉创始人江元勋:复兴中国红茶的千钧重担,让我不敢离开桐木(二)
遵义茶人梁大庆:一心带领村民“奔小康”
方一知 | 企业外脑实战普洱茶之七:奇妙的云南岩茶
80后西湖茶农胡旭:他的春天,在茶叶尖尖上
黄彦文企业主管返乡种茶
雷杰龙:普洱茶资源文化经营,必须以创意推动发展
戴启盛:“茶痴”每年做茶17万斤 为救村民茶厂曾被洪水冲垮
茶人黄刚:我的普洱仓储观
汤仁良:坚守杯中的一泓碧波
汤仁良专访记
包忠华:“半生不熟”的普洱茶该叫啥?“中期茶”或成主流消费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普洱茶“教父”白水清:以茶为媒服务“一带一路”
佤山映象匠心篇:茶,值得她倾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