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茶叶依赖小气候环境条件

  最近武夷山市政府作出决定:在武夷山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的10大地域禁止开垦茶园。在茶叶市场看好、茶叶价格攀高的形势下发出这样的限令,看似不合时宜,却是明智的选择。这样做,有利于保护“世界遗产”和旅游景观,促进茶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好茶生长依赖好山好水,依赖小气候环境条件。为什么“武夷岩茶”质量上乘?为什么武夷“大红袍”特别金贵?这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即使是同在武夷山区域,也有“岩茶”与“洲茶”之分,两者产地距离近在咫尺,茶味却迥然有异,其因就在于茶叶生长环境不同。“武夷岩茶”生长期较周围一些地方的茶种会长一些。为获得春茶早市优势,早年前,武夷山一位茶农从外地引进良种试种,所得茶叶外形、色泽良好,但茶味却与岩茶不同,而且生长期也未能提前。这就说明,不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且“一方水土养一方茶”。倘若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水土流失,以致土壤变得贫瘠,小气候环境恶化,茶叶生长、茶叶品质就堪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收入逐步增加,茶叶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会提高,茶叶市场会看好。茶叶可望成为茶产区的支柱产业,成为那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是令人可喜的前景。但要清醒地看到,由于茶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一方面会激发茶农发展茶业的积极性,一方面也会引发茶农盲目开发茶山的冲动,这也是武夷山市政府颁发禁令的缘由。尽管这一禁令来得有点迟,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显然,发展茶叶产业与保护自然环境是有矛盾的。但不是说保护生态就可以不发展茶叶了;也不是说发展茶叶就可以不顾生态了。而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努力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举。

  山地种茶的突出问题是水土流失。上世纪70年代,不少地方大面积开垦茶园,种植上百亩、甚至数百亩不在话下,而且把整座山剃成光头山;有的则违背自然规律,在大坡度的山上种茶,甚至不惜毁林种茶。建阳书坊原有一大片壮观的楠木林,大的树围几人合抱不及,开垦大片茶园时全都毁于一旦。目前仍有不少地方沿习传统的种茶方法,仍然连片开发百亩以上茶园,而且地表裸露多,容易造成径流,且没有科学的蓄、排水系统,导致茶园水土流失严重,茶叶产量质量严重下降。吸取以往教训,就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实施集约化经营。特别要注重开垦小片茶园,并做到“山顶戴帽,山腰结带,山脚穿鞋”,实现全园绿色覆盖,建设生态茶园。同时,大力推行科学种茶,培植优良品种,打造驰名品牌,发展精致茶叶,以高产优质取胜,提高茶产业经济效益。

  近年来,闽北茶园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粗放型经营现象仍然普遍。有的盲目扩大种植面积,以致种茶、种果等经济林面积大大超过山地总面积的应有比例。而适宜种茶、种果的山大多是低海拔的近山好山,这也是常绿阔叶林、混交林的生长地。显然,茶叶、毛竹等经济林所占比例高了,就会挤占常绿阔叶林、混交林的地盘,而经济林、针叶林蓄水防涝抗旱功能却大不如混交林、阔叶林。现在一些地方常绿阔叶林大面积消失,这说明闽北生态环境不可乐观,闽北“绿色金库”之誉名不副实。近年来闽北灾害频发,这与山地过度开发而导致水土流失不无关系。如此看来,颁布开发茶园的禁令,就不应只限于武夷山旅游区、“遗产地”,而应扩大到可能造成生态失衡的闽北全境。当然,这要以科学为依据。如此而为,才能把发展经济林控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才能为发展闽北茶叶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才能让建设“海西”绿色腹地的目标落到实处。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看了又看

2012年福鼎白茶趋势
四川:第五届“中国宜宾早茶节”筠连茶企签下近亿元订单
福建:大田上千茶农成了“茶老板”
山东:济南茶叶节后仍受宠 期待明前茶
贵州:石阡产业提振发展动力
杭州:西湖龙井茶质量关键看三月天气
四川:宜宾要做到茶业与茶农双赢
湖北:“五峰绿茶”成功申请到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河南:信阳浉河区谭家河乡掀起春季种茶热潮
四川:泸州纳溪“专业采茶队”好挣钱月赚5000元以上
陕西:平利县被列为国家茶叶产业技术示范县
四川:宜宾大力发扬茶文化
杭州:春茶开采——淳安首摘千岛玉叶
四川:乐山“银龄行动” 今年推广良茶3000亩
福建:国家农发办主任一行到安溪考察茶产业
福建:建瓯“十里八乡”建瓯水仙茶品茗文化节
中国茶叶为何到了出国买茶叶才划算这地步?
春茶价格或演"龙抬头"
不同风格的茶艺和茶艺背景
塑料大棚茶园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