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从档案看广西六堡茶的百年沉浮

编辑:yzwi

绿水青山出好茶,黑茶瑰宝六堡茶。近年来,梧州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殷切嘱托,锚定打造广西千亿元茶产业“半壁江山”目标,坚持以全产业链发展思维做好全要素保障。其中,围绕生态茶园建设、科技赋能生产、拓宽营销渠道等重中之重环节,我市多向发力,守正创新,融合发展推动六堡茶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六堡茶产业已成为梧州市特色优势产业和联农带农富农的乡村振兴支柱产业。

2023年梧州全市茶园总面积首次突破30万亩,综合产值约200亿元,“梧州六堡茶”公用品牌价值44.03亿元,首次进入品牌价值全国前20位,被评为2023年最具品牌发展力品牌。

六堡茶产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阶段,但我们仍需展望过去,守正创新,不断前行,为六堡茶产业的未来注入更多活力。

六堡茶是广西梧州通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功培育的特色产业,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在清嘉庆年间,入选中国二十四名茶。19世纪末,随着西方殖民者的掠夺,马来西亚锡矿开采,六堡茶因其独特的品质随闽粤劳工漂洋过海享誉海内外。至民国初期,六堡茶销售量大增,进入繁盛时期。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逐渐衰落。至21世纪初,在普洱茶兴盛带动和地方政府的推介下,以地方名片身份开始“华丽转身”。2014年,作为中国知名黑茶,六堡茶制作工艺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六堡茶的发展历史、前途命运和中国近现代历史、世界经济格局紧密相连。其百年兴衰史见证了中国近代茶产业的曲折艰辛,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沧桑。馆藏广西商业厅关于改进六堡茶初制技术、提高品质等级的经验、广西农业厅关于六堡茶叶生产情况及制茶的主要经验等档案,清晰地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人传承和发扬六堡茶工艺的奋斗历程。档案赋予我们挖掘遗珍、保护遗产的责任,同时也激发我们对其当代价值的现实思考。

一、兴盛与衰落

六堡茶因原产地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六堡镇自古就产茶制茶销茶,在明清时期就是南方著名的茶叶产区。数百年来,六堡茶就常以药的形式出现,当地人用喝茶的方式来治疗痢疾、祛湿避瘴,直到现在还保持着这一乡风民俗。

清朝初期,六堡茶通过水路运送到广东,因天然就带有消暑祛湿、清热解毒的功效,且价格低廉,十分符合广大劳苦民众的饮用需求,很快就在广州一带渐渐兴盛起来。六堡茶当年广为流行,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两广涌现了一批六堡茶老字号。

据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出版的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夜不变,产长行虾斗捅者名虾斗茶,色、香、味俱佳”,说的就是苍梧六堡茶。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封闭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大量的茶叶通过广州“十三行”加工、包装后运往世界各地。据《广西通志稿》记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至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年),六堡茶以“红、浓、陈、醇”及其独特的槟榔香味声名鹊起,被列为当时全国24种名茶之一,被列为朝廷贡品,享誉海内外。

梧州地处浔江、桂江、西江三江交汇处,水运上通邕、柳、桂,下达粤、港、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英签订的《中英续议缅甸条约》附款专条规定:“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同年6月4日,梧州正式对外通商,梧州的六堡茶,也在这时通过这条黄金水道开始外销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一带,因此也被称为“侨销茶”。“茶船古道”的水路流向在明代就已明晰,《明史·地理志》中也有记载。《中国茶讯》1951年刊发的文章记载则更为明确:“旧时粤南在广西六堡乡合口街设庄收茶叶……以后将六堡茶炊蒸在箩,由合口街用小铲装运梨埠,由梨埠换大木船运至封开,再用电船装运广州,再出口港、澳……除在穗港销售一部分外,其余大部分销南洋怡保及吉隆坡一带”。在这些地区,六堡茶声誉卓著、脍炙人口。

19世纪末,随着马来西亚锡矿的开采,大批闽粤桂地区的劳工到东南亚谋生,六堡茶跟随他们下南洋,成为著名的“侨销茶”,六堡茶因具有调节肠胃、燥湿止痢的功效开始远销东南亚。随着使用量的增大,华工们随船带去的六堡茶满足不了需求,大规模的茶叶贸易成为必然,从而形成以六堡茶产地为起点,途经梧州、广州、香港,最终抵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运输和销售水路,成就了这条著名的“茶船古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几十年间,六堡茶热销海内外,达到了明清以来的鼎盛时期。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六堡茶仍在香港市场仍占主导地位,曾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同时也成为六堡当地农民的一项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抗战开始后,1938年至1941年,广州、香港相继沦陷,六堡茶水路通道完全受阻,销量骤减,一般茶农生活无法维持,多弃茶而经营其它。此后,随着外销市场东南亚各地被日军侵占,六堡茶的出口基本断绝,许多茶园随之荒芜,整个六堡茶产业元气大伤,一直到1949年建国之前,都停滞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二、改革与转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使农民重新获得土地,六堡茶园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六堡茶生产也逐步恢复。1954年,政府取缔了十多家私营茶商,成立梧州茶厂,六堡茶被定为统购商品,由中国茶叶公司梧州支公司统一经营,结束了茶庄收茶的历史。自此,六堡茶从长期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工业化大生产,同时努力改进生产,推广创新技术,包括现代六堡茶渥堆发酵、陈化茶窖、木板干仓等新工艺实践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1954年广西省农业厅《六堡茶叶生产情况及制茶的主要经验》详细记载了炒青、揉捻、堆放、干燥等制茶工艺的具体方法和使用揉茶机的主要经验。

1954年广西省农业厅《六堡茶叶生产情况及制茶的主要经验》(部分)。(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档案)

1959年7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商业厅农产品处转发苍梧县六堡公社不倚大队改进六堡茶初制技术、提高品质等级的经验》(部分)。(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档案)

五十年代中后期,六堡茶因“汤色不够红浓明亮”,不符合外销要求,并且存在“滋味不陈厚,缺乏槟榔味,同时条索也不够紧结”等问题,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了保持六堡茶固有的声誉,改进和提高六堡茶品质,1959年7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商业厅农产品处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商业厅农产品处转发苍梧县六堡公社、不倚大队改进六堡茶初制技术、提高品质等级的经验》,对六堡茶的技术改进,品质提高等相关经验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技术革新指导,如“采取降低杀青火温加压充分揉捻充分发酵等技术措施,制成的毛茶,条索紧结,色泽乌润,汤色醇厚,品质获得了显著的提高……”。技术改进后的六堡茶出口态势好转,但并未给六堡茶园的种植和建设带来生机。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及三年的自然灾害,使得刚刚复兴的六堡茶生产重新陷入低迷。

1962年12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1963年六堡茶出口经营方案(草案)》(部分)。(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档案)

1963年,为改变现状,广西壮族自治区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制定出口经营方案,提出以下经营意见:一是增加和扩大生产;二是改进毛茶初制和成品茶技术提高品质;三是改进出口规格品质,合力调并级别价格;四是加强宣传和对外联系积极推销,扩大阵地;五是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行情,争取主动,特别是在国外的机构大力帮助和指导,并能随时供应有关茶叶资料。

20世纪80年代,马来西亚矿山衰败,外贸受阻,使已经受到严重打击的市场再次横遭摧残,生产和消费出现了极大的萎缩,六堡茶步入到一个更大的低迷时期。90年代初,统购统销时代结束,在变数颇多的市场经济下,六堡茶失去产业基础,几乎湮没无闻,六堡茶境内已呈现出“山中无茶树”的尴尬。

三、复兴与发展

进入21世纪,在普洱茶热潮的带动和影响下,六堡茶市场开始出现转机。梧州市委、市政府不断发力,提供政策支持,加大六堡茶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六堡茶集中加工区、梧州茶城、六堡茶专业市场。

2010年7月14日,为了加大地方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做强做大广西区六堡茶产业,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2011年03月1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4年,作为中国知名黑茶,六堡茶制作工艺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后,梧州市农业局、质监局、梧州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等多家单位纷纷采取行动,确保产品质量并推进六堡茶产业发展。政府、企业、文化界和民众都对六堡茶有了新的认识。在经历了清末明初的鼎盛、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低迷和90年代几近消逝的曲折后,六堡茶逐渐走出低迷,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广西六堡茶制作技艺、瑶族油茶习俗成为组成部分。

来源|广西档案资讯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