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品广西六堡槟榔香,一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味蕾传奇

编辑:茶道道

  如果要诉说六堡茶的传奇,一条隐约能窥见历史斑痕的水运古道是绕不开的话题。这条中国茶叶运销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茶船古道”,见证了六堡茶的千百年侨销茶史,也沉淀下了六堡槟榔茶香的沧桑古韵。

  白驹过隙,茶船古道渐渐隐没,六堡茶的发展却在新兴的海陆空大通道上愈见繁荣。通过梧州市连续多届六堡茶博览交易会的成功举办,这个千年历史名茶已被打造成梧州市的亮丽名片,跻身“梧州三宝”之列。2011年,六堡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辉煌传奇由此翻开新的历史篇章。

  说不清的产制历史

  六堡茶产制的确切历史究竟有多久,谁也说不清。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类似记载,源于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里面提到南方有一种大叶茶,称瓜芦木,以叶制成屑末茶,由苦涩变为醇厚。

  另一猜测涉及陆羽的《茶经》,里面关于鲜叶加工制成团状、饼状和方块状的紧压茶,在广西生产和制作加工的被认为是早期的六堡茶。

  此后,关于六堡茶的确切记载可追溯到清同治版《苍梧县志》:“茶产多贤乡六保,味厚。隔夜不变……色、香、味俱佳。”

  久远的历史早已经模糊,我们只能从史料和世代茶农的口口相传中略知一二。不过,近代的六堡茶史却还“鲜活”,我们循着茶香到梧州,追随着那些年逾古稀的老茶人的记忆,去探寻那一段尘封的古道茶船往事。

  繁华曾见六堡镇

  在清代至抗日战争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六堡茶是中国销往海外出口量最大的黑茶。当时,岭南广府茶文化极大地推动了六堡茶的繁荣兴盛,许多茶商在六堡镇设庄收茶。

  就在开业不久的六堡茶文化特色街上,我们见到了传统六堡茶国际交流研究会的会长陈伯昌和副会长彭庆中。

  彭庆中告诉我们,在六堡茶的带动下,六堡镇曾是近代最繁华的圩镇之一,打工者云集,两广甚而远至湖南的大小商贩往来不绝。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因交易频繁,这里还一度出现了银号的升级版——“银行”,在官方允许下,小范围地发行过纸币。

  这一盛况,也曾在老茶人陈振东的回忆里被提及。当年计有英记、万记、同盛、公盛、源盛、盛发等茶庄在此设点,大多都是广东的茶商,最多时,十多家大茶庄和无数的小商贩云集,六堡镇茶业交易畅旺之势可见。

  据《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记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区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

  已逾九十高龄的老茶人李旭秋回忆,当时产茶制茶的多是农户,收茶的多是商户茶庄,收购点很分散,缺乏准确地统计,所以真实产量可能远远不止上述数据。

  “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茶,人人都做茶。”陈振东至今还在追思那一段辉煌。

  往昔难追。六堡镇曾经最热闹的一棵大樟树下,如今已经不复人头攒动,我们只能通过当地老人的追忆,从六堡镇至今尚存的收茶点——“茶亭”寻索当年风貌,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茶农挑担遍地在,砍价声动满面红”的交易场景。

  顺“茶船古道”下南洋

  进入六堡镇,会在合口街处发现一条以六堡为名的河流穿城而过。六堡茶茶船(排)古道,即是以六堡合口街为起点,沿六堡河进入西江和珠江。六堡茶曾顺此古道下南洋,远销海外。

  据1951年出版的《中国茶讯》记载:“(六堡茶)由合口街用小船(船排)装运至梨埠,在春夏水大时每船装运四十担,秋冬水小时每船装运二十担,由梨埠换木船运至封开,再用电船装运广州,再出口港、澳。六堡茶除在穗港销售一部分外,其余大部分销南洋怡保及吉隆坡一带……”

  得益于西江流域的船帮,更得益于广州这个茶叶国际贸易口岸,梧州由此成为“海上茶瓷丝绸之路”的一个新站点。据对那时候西江航运相当熟悉的彭耀光老人介绍,当时在梧州、广州之间对开的花尾渡(一种很有特色的大型楼层式木质客货混载船)有七八艘之多,几乎每天都有一艘以上满载货品的花尾渡由梧州开出。

  当年六堡河上十多只载茶小船排来来往往的场景,六堡镇的老茶人陈振东至今还记忆犹新。他边说边比划着这种带篷船的形状:两头尖尖,船载重在一吨(约20担)左右,大一些的还可以载两吨(约40担)或者更多。遗憾的是,现在的六堡河河水早已变浅,再难寻找到这种“尖头船”的踪影。

  道不尽的槟榔茶香

  千古风流浪淘尽。曾经的茶船古道繁华渐渐隐去,重回古河道,我们隔着时空似乎还能闻见过往百年的六堡茶槟榔香。

  在不同地方的六堡茶词条描述中,大抵都能找得到这样一句话:六堡茶具有独特槟榔香味,耐于久藏,越陈越好,素以“红、浓、醇、陈”四绝而著称。同样史载,清代嘉庆年间,六堡茶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列为全国24种名茶之一。

  那么,六堡槟榔茶香,究竟味如何?

  在几天的六堡茶品饮中,我们感觉出了现代工厂工艺和传统农家工艺成品六堡茶的不同味蕾香气。比如一泡陈放了将近10年的传统工艺六堡茶品,入口的茶汤浓红厚滑,松烟香气浓郁,回味绵长。

  “条索紧结,汤色红浓明亮,香高而持久,醇厚爽滑。”在职业评茶师看来,具备以上所述才称得上是一泡好的六堡茶。不过,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副院长、茶学博士马士成认为,评茶与品茶是不同的概念,相较于评茶对茶叶品质的客观标准,品茶更加倾向于个人的感官喜好。

  不是所有六堡茶都会有槟榔香。马士成说,“上品者,才具槟榔香、味。

  六堡茶研究人士吴平等人曾对六堡茶的槟榔香、味做过辨析,结论是:“似淡雅果香、回味呈现甘味,有时还有轻微的涩、麻、苦等滋味。”

  研究人员否认了六堡茶烟火味的存在,但六堡茶传统工艺守护者陈伯昌和彭庆中对此并不苟同。在他们眼里,传统农家工艺的松烟味自有一番滋味。

  “传统工艺(古法制作)的六堡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在具体的表现中呈现出其各自的不同,正因为如此,六堡茶才更精彩纷呈。”彭庆中认为,六堡茶的发展,茶种、工艺可以多样,槟榔香、味也可以多样,只有百花齐放了,它的市场才会更加繁荣。

  六堡茶是能喝的古董

  越陈越好的特性,使得六堡茶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据说,早年的港商常以“陈六堡”、“不计年”用作商标来销售六堡茶。现在北京、上海、重庆和港澳台有少部分人家还收藏有30年以上的六堡茶,品质甚佳,身价早已非凡。

  六堡茶真的越放品质越佳?马士成认为,这里应该加两个限制因素:在一定的时间内,在适宜的陈化环境下。

  在梧州,传统的六堡茶在渥堆发酵结束后,都要经过陈化1年至1年半才能出厂。而所谓“越陈”,就是在适宜条件下陈化时间比较长。老茶客的品鉴经验告诉我们,陈化时间至少要3年以上,其好处才会明显体现出来,才能称为陈年六堡茶。

  六堡茶形成如此特性,自然与其工艺制法大有关联。在六堡老茶人的回忆里,最初的农家六堡茶制法很简单:杀 青,揉捻,堆放隔夜,再烘干。

  这个烘干之前的“ 堆放一夜”,其实一定程度上源于当时工艺的滞后,但“歪打正着”,人们发现,堆放了一夜的六堡茶,汤色变成黄红色,苦涩味变得醇和,更为好喝,在市场上也更受欢迎。于是,“堆放一夜”被作为六堡茶的一个工艺固定了下来。

  工艺发展何去何从历史几经变迁,六堡茶的工艺更趋完善。在2003版的《六堡茶》标准中明确定义,六堡茶传统工艺分为两大部分,初制工艺包含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精制工艺包含筛、风、拣、拼配、初蒸渥堆、复蒸压笠、陈化等工序。后来的传统(农家)工艺和现代工艺的发展也都是在此基础上,由着茶企各显神通。

  纵观六堡茶的发展,它未来的工艺传承将何去何从?

  伴随着我们几天的辗转采访,六堡茶的传统(农家工艺)与现代之争逐步浮出水面。赞成以现代工艺制作六堡茶的人,更多着眼于产业的大发展,以及迎合当下市场的健康需求,在他们看来,“传统制法太不规范,卫生难以保证,而且大多依赖人工采制,所耗成本较高,产量上也难于实现规模提升。”

  因为更善于迎合变幻不定的市场,眼下,以企业为主导的现代工艺六堡茶更具话语权。传统农家工艺的倡导者因此很是感到苦涩。致力于推广农家六堡茶的陈伯昌更是连续发出反问:“传统农家茶怎么就不安全了?那些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工艺制法怎么就不能发扬光大了?陈化式自然发酵怎么就不算发酵了呢?”

  答案无人能给,因为在这场话语权争夺战中,谁都无法界定对与错,只有市场才是最后的裁判员。

  重现往昔辉煌

  很多老茶人都会在不经意间回忆起那段百年商埠的梧州过往,以及六堡茶的鼎盛繁荣。当年西江“船帮”带旺六堡茶,畅销粤港澳及南洋,使得六堡茶在新中国成立前历史上的年产量和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500吨左右,辉煌一时。

  如今的六堡茶,在几经兴衰并一度沉寂之后,隐隐出现复兴之势。最新数据显示,在对全国164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专项评估中,六堡茶品牌价值达8.79亿元人民币,列黑茶类第2位。

  乘着“普洱热”带来的黑茶旋风,近年来,梧州市启动振兴六堡茶计划,拟规划建设全国最大的六堡茶产销及加工基地,政府每年建立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以扶持壮大六堡茶产业,力图把六堡茶产业打造成梧州市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六堡茶开始了新一轮的繁荣契机。

  目前,梧州市六堡茶种植面积近6万亩,六堡茶加工企业28家,年产能8500吨,产值约8亿元。预期在“十二五”末期,实现种植面积达15万亩。如果这个目标能得以最终实现,六堡茶目前遇到的一大问题——产业发展本地原料供应不足将会得到很大改善,届时,六堡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荣誉将会更加实至名归。

  作者:覃雪花,倪娜

  来源:摘自《当代广西·新1极》杂志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