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呀挖呀挖!挖到了古人最in“潮玩”茶器!

挖呀挖呀挖!挖到了古人最in“潮玩”茶器!

10阅读 2023-05-18 07:11 茶具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

茶器,因茶而生,因茶而美。

唐煎茶,宋点茶,明清泡茶,

古往今来,饮法不同,器用不一。

历历千百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饮茶风尚,而茶器便是饮茶时尚的载体。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就让我们来扒一扒历代最IN的茶器,感受茶器的千年神韵吧!

夺得千峰翠色来

唐·越窑青瓷茶碗

唐·越窑青瓷荷叶带托茶盏

宁波博物馆藏

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码头遗址出土,由茶盏和盏托组成,胎质细密,釉色青翠,莹润欲滴。茶盏为敞口五曲荷花形,盏托四边微微卷起,宛若一片风荷托着一朵盛开的荷花,在清波涟漪的水面上随风摆荡。

中国人刚开始饮茶之时,并没有专用的饮茶器具。饭碗、汤碗、酒盏、酒杯等食具、酒具,都可用来饮茶。就连茶也没有统一的名称,“槚”“蔎”“茗”“荈”等,都指茶。陆羽是这一“混沌”局面的终结者,也是中国茶道美学的奠基人。

陆羽独爱越瓷。越瓷,主产于越州(今浙江宁波、绍兴一带)境内。他认为,越瓷胜过邢瓷有三大原因:“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茶经·四之器》)

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南宋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他以瓷色是否有利于茶色作为衡量标准:“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

宁波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唐末五代出现的秘色越瓷,更是刷新了越窑瓷器烧制技术与审美艺术的高度。“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陆龟蒙《秘色越器》)“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唐•徐夤《贡馀秘色茶盏》)。诗人笔下,秘色瓷满是江南山水的明丽与温婉。

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碗(苏州博物馆藏)

因地缘相近、文化渊源甚深,一批批遣唐使、遣唐僧、留学生相继来华,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茶器也随着中国茶及佛教的东传,深刻影响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茶文化的形成。

高丽翡色青瓷五瓣花形盏托(约12世纪)

但,也不能抹杀邢瓷在唐代茶器中的地位。“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唐•皮日休《茶中杂咏•茶瓯》)。越瓷与邢瓷,“南青北白”,平分秋色。

唐·邢窑白釉执壶(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藏)

R. MUSEUM

兔毫连盏烹云液

宋·建窑黑釉茶盏

宋·建窑黑釉兔毫纹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胎呈铁黑色,里施黑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较厚,釉中呈现出丝丝白纹, 俗称“兔毫斑”,因釉中结晶而呈现黄色或白色毫纹而为世人所珍爱。

建盏,又称“黑建”“乌泥建”,不论功能设计,还是审美情趣,都是宋代点茶、斗茶的主流茶器。

“茶色白,宜黑盏”。唐茶尚绿,故陆羽首推类冰似玉的越窑青瓷茶碗。宋茶贵白,似雪、似杨花的白。以黑反衬,是表现白色最直接、也是最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

其釉色有绀黑、兔毫、油滴、曜变、杂色等,最受推崇的当属“绀黑”(赵佶称为“青黑”)。

宋徽宗赵佶点茶首推青黑带兔毫纹的茶盏:“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

宋茶贵白,建窑黑釉盏能完美反衬茶色之白

宋·刘松年《斗茶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除建窑外,江西吉州窑的木叶天目盏在日本也颇负盛名,河北定窑和磁州窑亦有烧制黑釉茶盏。

南宋·吉州窑黑釉木叶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黑釉盏给人带来的审美体验,与日本传统美学中的“幽玄”“侘寂”之美隐隐相合,并与日本茶道,产生了美的共鸣,让我们至今还能从日本茶道中看到宋代美学精神的遗存。

宋·建窑曜变盏(日本静嘉堂文库藏)

汤瓶、建盏、茶筅是宋代点茶必备“三件套”。汤瓶,用于注汤,为高肩长流的瓷瓶。茶筅,由煎茶时用的竹筴演变而来,用于在茶盏中环搅击打(击拂)茶汤。

汤瓶又以宋代江西景德镇窑烧造的青白瓷为上,其胎体轻薄,釉色莹润,白中闪青,青中闪白,透光见影,因而又称“影青瓷”。

因此地烧制的青白釉瓷器美轮美奂,宋真宗赵恒把年号“景德”赐予了这里,景德镇之名由此蜚声中外。

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瓜棱式执壶(首都博物馆藏)

R. MUSEUM

花从釉里透分明

明清·青花瓷茶器

清·雍正青花山水人物纹提梁壶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直口,球腹,长弯流,矮圈足稍外撇,管状弧形高提梁。主体纹饰以青花描绘东坡赤壁夜游故事,朦胧月色之下,头戴方巾的苏东坡由两侍童陪伴,乘一叶扁舟,夜游赤壁,山水连天,画境清幽。青花用料色泽淡雅,层次分明,清新悦目,格调高雅。另一侧还有赤壁赋的诗文,壶底有“雍正年制”青花四字款。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一曲《青花瓷》,唱出了青花瓷的温婉与浪漫,也让人情不自禁地去凝视它那蕴藏在色白花青里的素雅宁静。

青花瓷,最初出现于唐朝河南巩县(今巩义市)窑。元、明、清三朝的青花瓷,亦有各时代的审美特质。

青花之青,并非单调之青,而是有浓淡、粗细、深浅的变化,或如宝石,或如天空,或如大海,或如湖泊……色调变化无穷,具幽静深邃之美。青花瓷茶器泡茶、品茶,青白交织、青白相映之间,从视觉到内心,无不安宁静好。

清·仿成化款青花花蝶盖碗(河北博物馆藏)

“你,来自茶国的小妹,做的梦又奇又美;天上有座大城崔巍,中国是天城的城郊……你笑看我们的天顶,有小矮人高高兴兴,对着你瓷白色眼睛,把纯洁的蓝花轻描。”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深情地吟哦道。

西方油画作品中欧洲人在津津有味地

欣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

青白之外,亦有缤纷。釉里红、斗彩、五彩、粉彩、泼彩、喷彩、珐琅彩、色釉,绚丽多彩。

清·乾隆款黄地开光粉彩山水人物图四方茶壶(故宫博物院藏)

清·嘉庆粉彩御制诗茶壶(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可与北方定窑白瓷相媲美、有“南白定”之誉的福建德化窑白瓷茶器,在明清也大放异彩,其质地洁白、细腻如玉,被欧洲人称为“中国白”,还因此纷纷掀起了一股仿制热潮。

明·德化窑象牙白三螭龙壶(德化陶瓷博物馆藏)

R. MUSEUM

紫泥新品泛春华

明清·宜兴窑紫砂壶

清·雍正宜兴窑紫砂圆壶

故宫博物院藏

壶敞口,直颈,鼓腹,下部略收,圈足,盖微鼓,圆珠钮。口、足、盖上的三条弦纹线条流畅,壶流弯曲有致。砂质坚实,深紫色砂泥中掺杂细密的黄砂点,看似很粗,抚之极细。此壶形制古朴,不入妍媚,紫砂的泥色之美得以完美地展现,代表了雍正时期宫廷紫砂壶文雅脱俗的风格。

1391年秋,明太祖朱元璋的一道御旨,彻底终结了唐宋盛行的团饼茶之贡茶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芽茶。与之相应的饮茶方式便是我们都很熟悉的泡茶。宜兴窑紫砂壶的兴起,正迎合了饮茶风尚的转变。

紫砂壶创制于江苏宜兴丁蜀镇,因陶泥之色而得名。紫砂壶是泡茶佳器。双重气孔结构,透气性好,泡茶不失真香原味,夏天过夜不馊。天寒时,注热水不爆裂。造型式样有光货、花货和筋囊货三类。

明·陈洪绶《闲话宫事图》(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自明中叶起,紫砂壶成为文人雅士圈中最in的茶器之一。“若今时姑苏之锡注,时大彬之砂壶……莫不为之珍重。”(屠隆《茶说》)

清·紫砂题诗茶壶(故宫博物院藏)

明朝的供春(又名龚春)是首个青史留名的制壶师,“树瘿壶”便是其代表作。除供春外,明清时期的时大彬、惠孟臣、陈鸣远、陈鸿寿、邵大亨、黄玉麟等皆是历史上著名的制壶匠人。

现代·仿明供春树瘿壶

惠孟臣制作的茶壶,在潮州工夫茶中称作“孟臣罐”,是“四宝”之一(其余为红泥炉、玉书煨和若琛瓯)。

自明朝起,文人携手艺人,参与紫砂壶设计,诞生了“文人壶”,又以陈鸿寿(号曼生)最具代表性。他参与设计的18种经典款式,被世人称为“曼生十八式”。

清·曼生十八式之半瓢壶(上海博物馆藏)

R. MUSEUM

辽·张世卿墓壁画

茶器“玩”潮

FASHION OF TEA SETS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不同时代,饮茶方式各有千秋。

隋唐的越窑青瓷茶碗,两宋的建窑黑釉茶盏,自元起迄明清的青花瓷、紫砂壶,皆是当时茶圈的“爆款”,引领了一场又一场的风潮,甚至传到海外,影响了输入地的审美趣尚。

从古至今,茶器,与茶叶一道,一直都是时尚的弄潮儿。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放空喝茶,是一种专注的自我修复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事实证明“无形的手”根本靠不住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