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冲泡方式方法大全,你知道哪些?

白茶冲泡方式方法大全,你知道哪些?

2阅读 2019-01-01 02:10 冲泡

以茶叶等级来区分的3种冲泡法 /

1.白毫银针的泡法

冲泡白毫银针,主要注意事项有二:

其一,茶芽纤长细嫩,水温不宜过高,90度左右即可;

其二,这种上好的白茶浑身披满白毫,冲泡时,热水不可直冲茶芽,应当沿杯(或壶)壁入冲。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即不会损伤茶芽品相,又不至于因为茶芽大量脱毫令茶汤变浊、而影响其汤色的美感。

白毫银针茶形虽然纤小细嫩,因为茶芽肥壮丰腴,出汤时间较长,十分耐泡,即便泡至十道,汤色尤在,虽然口味淡了不少,但还是可以从中品到其余韵的。

冲泡白毫银针,还有一个秘诀,每回往外分茶汤,可留汤底约三分之一。

这样,续过新水之后,茶汤还能沿承原来的韵味。

2.白牡丹的泡法

白牡丹一芽一两叶,旗枪兼具,茶芽细嫩纤巧,茶叶粗犷豪放,水温不可过低。

低则茶味难出,水温若是太高,则又会伤及茶芽,若配以玻璃茶具,则其水中倩影尽收眼底。

所以,白牡丹的冲泡温度,最好控制在90—95度之间。

 其它注意事项,类似白毫银针。





以不同器具来区分的6种冲泡法 /

 一、玻璃杯泡法 

玻璃杯泡白茶,好处是方便简单,居家办公旅行皆可。


根据玻璃杯容量大小,1:50的比例,1克茶50ML水。一般玻璃杯3-5克白茶量。


温具:先取温水烫杯,避免正式冲泡由于热而导致玻璃杯破裂。


接着向杯中投至3-5克茶叶,借着杯子的热量余温,摇动干茶在杯中,借以闻香,此为摇香(下面几种冲泡方式亦然),体会白茶的干茶毫香、清香、甜醇香、药香、荷香等。


润茶:注入85-100度的水(白毫银针85度左右,牡丹90度左右,寿眉老白茶100度左右,水温下面几种方式相同),盖着干茶的量即可,轻微转动玻璃杯,使茶叶浸润,然后快速倒出水并沥干。此时可以再次闻杯中茶香,与刚刚的摇香又是不同的感觉。


冲泡:注水,沿杯壁轻缓注入杯子的七份满即可。注水时可以采用“凤凰三点头”手法沿杯壁注入,以示对客人的尊敬,亦可欣赏银针飞舞,上下纷飞。


品饮:稍待一二分钟即可品饮,待杯中水饮到刚刚盖过茶叶时续水七分满,每次不饮干再续水,是为了保持几道茶汤的滋味均匀。



 三、紫砂壶冲泡 


“方不一相,圆非一式”的紫砂壶,品饮的不止是白茶的美味,更是紫砂的器美欣赏。同时,对于老茶,粗枝大叶的茶,更能达到茶熟香温的韵。冲泡过程同盖碗并无大的差异。

有友说银针万不可壶泡,其实未必,看你有几多柔情、如何小心伺候、泡茶艺术达到哪层了,每道水温要把握好、每次出汤快些,并不宜闷盖即可。茶,是个最温厚包容的佳人,茅屋住得、精舍亦能安放身心,关键在于你的柔情以待。

紫砂壶冲泡分为温具、置茶、醒茶、冲泡、出汤、分茶和品茗7个步骤。


温具:沸水冲洗茶具。


置茶:茶量约占紫砂壶的三分之一(根据自己口味浓淡稍增减)。有友说银针万不可壶泡,其实未必,看你如何小心伺候了,每道水温要把握好、每次出汤快些,并不宜闷盖即可。茶,是个最温厚包容的佳人,茅屋住得、精舍亦能安放身心,关键在于你的柔情以待。


润茶:快速润茶1-2次(老白茶可两遍),以便唤醒茶味。


冲泡:沿壶沿注水,不可直冲壶心。


出汤:稍待10-30秒即可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如果每次冲泡间隔时间很短,可留少量茶汤在壶中,以确保每一泡茶汤味道不变。当然每次沥干是泡出好茶汤滋味最保险的做法)。


分茶:将公道杯中的茶依次分入品茗杯中,请宾客享用。


品茗:闻其香,观其色,品其味。



 五、飘逸杯泡法 


飘逸杯被称为为“万能茶具”、“懒人茶具”、“办公室泡茶神器”。

无论在哪里,都很方便实用,又茶汤分离,即当泡茶器、又可当品饮杯。

上层空间里放茶叶,注水泡茶;下层空间里容纳茶汤。


投茶:三四克左右。


润茶:不同白茶根据前面说的相应水温快速润一下。


冲泡:冲入不同白茶适宜的水温。


出汤:注水后稍待10-30秒后按压沥汤按钮,茶汤自然流入到飘逸杯下层空间中。


品饮或分汤:取下飘逸杯上层泡茶格;一人时可以直接用此飘逸杯品茶;多人时充当公道杯分汤品饮。


续水:把上层泡茶格放上飘逸杯上,再注水出汤,如此可以多次循环冲泡了。


把三五克白茶先用冷水润洗一下,然后装入瓶中,拧上盖慢慢待白茶仙子释放青春吧,提前三两个小时泡上,渴时开盖即饮。

要制用冰凉冷饮,只需把此瓶白茶放入冰箱冷藏格,慢慢冷上几个小时。


准备清单:水瓶或玻璃罐,3g茶叶/300ml水配比。


推荐茶类:白牡丹或白毫银针。


注意事项:用冷水先将茶叶冲洗一次,更好出味。


冷藏时间:冷藏4小时左右,滋味最鲜爽。


风味说明:白茶冷泡后滋味鲜爽。


操作禁忌:投茶后,不可摇晃,保持静止,否则茶的涩味会加重,得不偿失。

上一页:茶界头条: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黑茶分会成立

下一页:茶马古道上的易武弯弓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