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明知道可能会被坑,
仍然有一饼想要撬开的深山古树。
-01-
投茶一定要8克
遇到一个茶客上门,说:
随便喝点,平时怎么喝就怎么泡。
于是,老杨拿出小盖碗,称了5克,准备泡茶。
茶客却坐不住了:你投茶怎么不是8克?
老杨说:盖碗太小,又不喜欢喝浓茶,不同的茶,不同的投放量,找到合适的口感。
然而,这位大哥却说:标准里说的是8克,要按标准来。
老杨忍不住问:这么小的盖碗,8克太浓了!
茶客咬牙坚持:喝茶,标准说8克就8克,不能马虎。一定要标准化。
老杨一想,口口声声标准化,这大哥估计也是卖茶的。于是,泡了一个品质中上的2019年大中山。
大中山的茶,比冰岛还甜,但苦涩度超冰岛,平时泡茶,老杨都会少放一点量。这位大哥硬是要8克,就按照8克的量。
老杨把茶泡出来,递给茶客闻公道杯,只见这汉子闭上眼睛深吸一口,一脸陶醉地享受,随即评价说:花蜜香很浓,这是好茶呀。
然而,打脸来得太快。茶客喝了一口,觉得口味重了点,咂咂嘴,又不好意思皱眉头。从一脸享受到面露苦涩,改变实在太快。
老杨看着实在想笑,但还得忍住,说:这个盖碗,大中山的平时放4.5-5克,泡出来口感是最好的。
茶客终于开口了:这个倒了,重新泡一次吧。
虽说是卖茶的,手里从来不缺茶叶,平时多送茶客几泡倒是没关系,但这样直接倒了,有点浪费。暂且放在一边。
换上个新盖碗,按平时的投茶凉冲泡出来,三泡之后,茶客又开始点评:汤色金黄,花香浓郁,挂杯香蜜甜,汤中带香,入口清爽柔顺,两颊生津不断。
这回,茶客终于不再杠8克了。
喝茶的路上,总会遇到一些茶客。
一切要按标准来:投茶必须8克,必须10秒才出汤,泡生茶必须用盖碗。
刻意地追求标准化,虽没有对错,倒也失去了喝茶的随性。
-02-
标准化与茶产业
借着投茶量必须8克的话题,探讨起了茶行业的标准化。
茶客说:茶产业,无法进一步做大的原因,就是标准化欠缺,一旦茶产业实现标准,一定会迎来大发展。
然而,对于标准化与做大茶产业的问题,老杨却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因为观点不同,跟茶客杠起来了。
标准化,茶产业发展的一种探索
刚入茶圈的时候,老杨也很执着茶叶标准化。
还天真的觉得普洱茶没有葡萄酒发展得好,是因为普洱茶没有分级制度,缺少标准化。
然而,市场的本质是产销,有了标准化,就有更大的市场吗?
社会的根本问题,始终是经济问题。经济好,大多数问题迎刃而解。经济不好,矛盾就会爆发出来。
而经济的本质问题,又是生产力的问题。茶产业大发展,需要生产力外溢到茶行业。
被洗脑而不自知的公知,被老外忽悠,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制度。是主观忽视了生产力。
把茶产业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原因归结于没有标准化,也是没有看到生产力这个本质(请别误会,不是把茶跟公知相提并论,专指看问题的角度)。
现阶段,纵然制定茶叶标准、甚至把茶叶分级,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时机未到,茶,这杯目前只立足于喝的饮料,时代还不具备标准化的土壤。
但无论怎么说,标准化始终是对茶产业发展的一种有益探索。
两种文化,两种文明
普洱茶与葡萄酒,都是极致可口的饮料。
但普洱茶与葡萄酒承载的是两种文化,两种文化的背后是两种文明。
葡萄酒所能容纳的文化,缺少变通,从西方世界的表现中能管中窥豹。这种文化,在中国会水土不服。
如今,葡萄酒还能继续高光,是在享受西方生产力的余晖(奢侈品等也一样)。
而茶,透过一杯饮料,去传达一种,天、地、人、茶,道的文化。
放眼世界,茶所容纳的是一种极具智慧的先进文化。文化怎么可能实现标准化?
目前,茶叶最标准化的是立顿式的机械化茶企的标准,这是饮料的标准,而不是中国文化里茶的标准。如果中国茶企按这个标准来,会失去爱茶群体这个根基。
这就注定了:就商业而言,中国茶产业整体庞大,但落到实处,只会小而美。
本质,生产力
茶客还是忍不住反驳:葡萄酒这个产业,比如1855列级庄,就是拿破仑三世命令分级后,才通过万国博览会名扬世界的。
然而,分级只是表象,万国博览会只是媒介,本质上还是生产力外溢的结果。
比如,今天,意大利葡萄酒的分级就很乱,简直比普洱茶还乱,酒王西施佳雅来自第三级,而不是最高一级。
但是,这并不影响意大利葡萄酒卖到全世界。
最本质的东西是生产力。西方工业革命后,生产力逐渐超过东方。生产力外溢到各领域、各产业,经济的发展带来每一个细分领域的繁荣,才让葡萄酒、奢侈品等西方文化传遍世界。
在中国还是世界中心的明朝,西方人追求的饮品,始终是中国的茶叶,那时候,有几人会追葡萄酒。
未来,当中国生产力彻底超过西方的时候,中国女人对奢侈品包就不会那么执着了。
当中国生产力对西方形成吊打的时候,中国女人会说:花几万块钱买个破包,我是不是有病?
问题的本质,是生产力,而不是分级、标准化。
标准化,如果是产业需要,顺其自然推进标准化,必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绝不是产业能否做大的根源。
总之,分级也好,标准化也罢,是在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顺其自然的,不是为了标准化而标准化。
茶产业革命
茶产业曾有过两次产业革命:
第一次茶产业革命是明代炒青工艺,让茶叶能长久保存,具备了出口的可能。通过茶叶、瓷器、丝绸的出口,南美洲的白银流入中国,明朝才能将白银作为法定货币;
第二次茶产业革命,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立顿这样的机械化茶企。英国及殖民地印度的茶业,享受到了机械化的红利。
但事实已经证明,在中国,手工茶的魅力,是机械化茶无法挑战的。最多就是局部机械化,局部解放生产力。
立足于喝,却脱离茶文化搞创新的,基本都凉了。
第三次茶产业革命,花落中国
能引领第三次茶产业革命的,必然是茶叶深加工。而引领茶叶深加工的,必然是中国。
随着中国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未来,新的生产力外溢各行业,必然让细分产业也获利。
茶叶深加工领域,最有可能出现茶叶的标准化。
至于现在喝的饮料,承载了两个使命:
一杯承载茶文化的饮料。六大茶类,细分数千种茶,满足每一个爱茶人的口感需求,精神需求。
一方民生,茶产业涉及数千万人,做好茶叶品质,做好茶文化,解决数千万人生计的问题。
至于“外国人就不玩茶文化、茶道”之类的言论,完全是妄自菲薄。
日本学中国茶道,学了几千年,也只学到了皮毛,只学到了形势。
中国老祖宗的智慧,岂是外国人能轻易学会的(质疑的人,请用外语翻译一下《易经》)。
当今世界,如果真有哪个国家研究透了中国茶文化,那中华民族就真的遇到敌人了。
茶,人在天地间。道,万事万物的演化规律。茶道,以茶之名,道法自然。
写在最后:
聊也聊了,茶也喝了。但感觉还没喝够。
最后,老杨给茶客泡了个冰岛老寨的老树。茶客有些纳闷:都跟你杠成这样了,还请我喝冰岛。
其实,谈茶,观点不同很正常,并不影响大家对茶的喜欢。喝茶,不要因为观点不同而徒增烦恼,该辩的辩,该喝的喝,这才有意思。
临走的时候,茶客说自己也是卖茶的。这一点,早猜到了。
只是,没想到的是:傍晚,茶客找跑腿送很多茶叶给老杨,有弯弓、攸乐、拔玛,一样一个357克大饼。这茶老板真爽快。
老杨只有临沧茶,当晚就忍不住试试易武。不得不说,六大茶山的江湖地位,真不是吹出来的,还必须得承认,这茶老板的茶叶,的确比老杨自己的牛。
心里痒痒之余,一样买两件摆着,让岁月沉淀茶香,为往后,慢慢品味一杯陈年普洱。
喝茶,是一个坑。虽然有永远卖不完、喝不完的茶。
但遇到自己喜欢的好茶,还是忍不住存一些。
喝茶败家的路上,你我都一样。
来源:普洱话江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