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期茶”的英文时,翻译问我“中期茶”该怎么翻译?我思索了一下,回答她:“中年的茶?不知道老外看不看得懂。”结果她真的去问老外“10年左右的茶该怎么翻译?”最后老外给的建议是Mid-agedtea,正是“中年的茶”。虽然我还是觉得似乎有那么一点不到位,但也没有更好的词汇,也就姑且用之了。
如果说,一片普洱茶的生命能达到百年之久,那么10年,真的还未成年呢,但是就一个存茶者能够尽情享受普洱茶的时光里,10年,确实已经等得算久了。作家董桥有一篇小散文《中年是杯下午茶》,开篇就是“中年最是尴尬。天没亮就睡不着的年龄;只会感慨不会感动的年龄;只有哀愁没有愤怒的年龄。”虽然通篇都没有写出中年与下午茶有什么关系,但是“最是尴尬”却似乎能够概括今天市场上的中期茶。
中期茶是处于新茶与老茶之间的茶,它的“尴尬”在于:虽然已经转化到一定阶段,但又还没有老茶的陈韵;虽然汤色已经逐渐转红,却又没有寒性尽退;
虽然已经走向了后发酵之路,但是苦涩时常还会刺激味蕾;虽然已经付出了10年以上的时间与空间成本,但是价格却未必能够达到预期;虽然每年普洱茶的产量在不断上涨,但是大多数茶还存在仓库里,随时有变成“堰塞湖”的风险;虽然芳村市场有大大小小的中期茶交易平台,但是只有一条“绿色通道”是给了大益茶……
中期茶又是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茶,它们开始进入适饮期,有一定的品饮消费市场;它们已经能够看出未来的陈化走向,容易判断是否具有收藏投资价值;
它们价格总体亲民,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它们有些是厂家自己存储的,茶的来历清晰、可追溯;它们有巨大的存量,有无数选择;它们还是一块待开发的价值洼地……
关于“中期茶”的话题本刊已经零星刊登过不少文章了,关于“中期茶”的独家关注选题,近三年来一直入围编辑部全年选题会的名单,最是尴尬,直到这一期选题内容才成型。不是因为我们懈怠,而是因为总觉得不成熟,市场不成熟、选题的构成要素不成熟、撰稿者的思考不成熟……
可是当我们看到2003年的六星孔雀卖到30多万一片,而2005年的二三线不知名厂家的茶低至几百块时;当我们看到北方消费者对中期茶的热爱时;当我们看到有人用“二次包装、二次品牌”为中期茶重塑价值的时候;
当我们看到很多人在努力为中期茶打造交易平台、品质背书的第三方机构的时候……突然发现,如果一切都成熟了,我们的交流探讨还有什么意义?正是在不成熟的时候,才需要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经验分享、不同的对未来的构想,才能够推进中期茶市场走向成熟。
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希望这些“百家争鸣”的声音,能够给予从业者们更多的思考,有效的改进,真正促使中期茶市场,乃至整个普洱茶市场,不断从混沌走向澄明。
本文节选自《我们为什么爱上中期茶?》
作者丨黄素贞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2019年9月刊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