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山场
隔空断山场,听声辨产区。
且不说对不对,
判断山场是一个需要多种条件限制下的判断能力,并非大师表演的看一眼就知道了。
辨别山场真实的一面
山场是决定一款茶的价格和受到追捧程度
有极大的市场效益,
特点也是被关注最多的。
市场上就存在很大一个争议,山场到底能不能喝出来?
少部分人是可以无限制接近正确答案的。
叶片形态或香气浓淡类型不同,制作成干茶带有一定的特点,不一而同。
根据小二的经验来看,确实是有的。
这需要长期大量接触,并非喝这么简单,还需要结合眼睛看很多细节特点,包括不同地区的工艺偏向,品种,原料的特点等等,最后再结合喝去猜测。
为什么叫无限制接近呢?
会有很多因素干扰,存放的年限,特征的弱化,工艺走向的影响等等,再加上有可能非同一山场出现品质特点接近的情况,都有可能会干扰你的判断。
如果你的样品能保证正确的前提下,经过长期,多样本的训练,并且仔细感受香气,滋味,叶型,叶片厚薄,汤色特点,成品颜色,工艺习惯等等带来的影响,大概率能猜对的。但也只是大概!
02
茶气
这款茶茶气很足,喝完身体立马就有反应,就觉得一股气走遍全身,脚底如涌泉。
又或者说是打通任督二脉一样的元气
感知茶气的正确理解
茶气很多人形容打嗝,体热,出汗饱腹感等等,说茶有气。
在这里不去讨论“气”个词用的是否得当,茶气的反应是不是存在的呢?
存在,但个体差异也同样存在,不是每个人都有感受。
茶气:源于茶叶两种物质作用。第一种是糖类,茶叶中含有很多的糖类物质,
当大量的单糖类物质摄入时候,会有一定的发热感。
第二种是生物碱,对神经中枢兴奋中枢的作用,会让产生心跳加快,神经兴奋的作用,所以这种“气”在身体有的感觉可能就产生了。
从简单的关系来看,容易产生茶气的体验往往也是因为物质含量丰富,跟茶叶品质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不能作为茶叶品质判断的直接依据。
03
喉韵
如果喝茶经常关注自己身体感受的人,是可以清晰描述出喉韵的体验的。
喉韵的正确理解
喉韵的产生,主要是三类物质的感受,第一种是氨基酸,有鲜的感受的,喉咙能感受到鲜甜的感觉,就会特别放松舒适。
第二种是糖苷类物质,简单理解就是类似糖苷等多种物质,喝下去后会发生糖苷键断裂吸收热量,造成一种清凉感的喉韵。
第三种是可溶性多糖。
能够增加茶汤的厚度,会有一种滑过喉咙的体验,相对于可溶性多糖少的,多酚类对口腔刺激性就会大一点,会让人觉得茶汤更偏粗涩。
其实也是能从侧面反映物质含量高,协调性好的一种愉悦体验。
04
猜海拔,猜树龄
海拔和树龄是否有特点呢?
有,但同样需要限定条件。
举个栗子:
海拔,如绿茶,较为容易判断的,黄山地区的叶子,海拔高的芽肥壮,高山茶一般鲜叶偏黄。
同样是绿茶,通过喝看内质是否丰厚,鲜叶芽头是否肥壮偏黄,滋味也会更醇,是比较容易判断哪个海拔更高的。
但是要去猜每个对应的是海拔是501米和500米,你觉得除了机器产地实际测量,有哪个人可能分辨?
树龄,茶树树龄大往往都会带有一定的木质味,当然不能每年都修剪茶树,而且这里面不去看茶树生长状态,有时候十年左右没有修剪的就有可能出现这种木质味。
但,去猜树龄到底是50年还是100年?
这种人绝不会是那位大师,因为这是另外一个专业体系,跟市场上的茶,没有关系。
05
看茶辩品质
听听干茶的声音,就知道品质怎么样。
这个夸张了。
正确解读
声音能够反映出茶叶的一定特性,但单一条件是不可能判断品质的,所以看茶辨别品质的本质,也仅仅是通过外形可以做一个判断参考而已,并非充要条件。
为什么呢?
往往品质好的茶叶会出现一定的外型共性。就成为了审评体系中的外形判断,如看身骨轻重,嫩度,是否匀净,因为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能看出来你选料好不好,制作工艺是否精良。
06
手工茶
现在很多人卖茶为了卖个好价钱,总会喜欢把自己的茶讲成手工茶,手工茶在当今茶届已经成为了一个营销属性词。
手工茶的正确理解
手工和机器永远不是对立面
主要有几点
1,好的手工茶只是极少数,需要有足够的经验和足够的专注度
2,顶级的手工茶,因为控制更精确以及流程更合理,比机器制作的好
3,机器不是说永远无法替代手工,而是取决于成本。
不要拿着这些观点再去过度解读了,这样只会让市场越来越乱。
来源:汉周小茶馆,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