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头茶市场新格局:品牌商负债运营,经销商闷声发财!

山头茶市场新格局:品牌商负债运营,经销商闷声发财!

9阅读 2023-11-07 07:31 观点

做茶,从原料到品牌,

是一条,别无选择的不归路。

然而,价格和品质没有实用标准的行业,做茶叶品牌,事倍功半。品牌要做起来,异常艰难。


-01-品牌,茶企的不归路

做茶,前些年,山上卖原料的日子,是最舒服的。

然而,原料的红利总有到头时。此时的茶商,在茶行业摸爬滚打多年,人生已经和茶深度绑定,很难再选择别的行业。

刚好,手里有山头茶红利期积累的财富,继续做茶的茶商,只有品牌一条路。

茶企从原料转行做品牌,主要面临原料和运营两方面的压力:

原料价格越来越高

山头茶红利期,茶商倒卖原料,顺便也把茶叶价格捧高了。

10年前100的鲜叶,如今涨到了1000块,但改做品牌茶企,老原料早卖完了,还得硬着头皮收昂贵的原料。

为了以更低的价格拿到鲜叶,品牌商会从茶农手里承包茶园。承包茶园,是品牌茶企最大的开支,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

大多数茶企,很难一次性付清原料款。只能先付一部分,把茶叶拉走,在年底把剩余款项付清。

可以说,这几年,原料价格越来越贵,大多数品牌茶企,都欠茶农货款,茶商,几乎都是负债运营。

品牌开支居高不下

在山上卖原料,做茶成本只有:茶园成本、制茶成本,以及少部分人工成本。前些年,在山上卖原料的生意,完全能够支撑这样的开支。

但是,自从做品牌之后,原料贵了,不好卖了,还面临花钱如流水的困境。

品牌的人员工资开支增加了。请制茶师炒茶,30块一锅。一个月三五千块,茶山上愿意炒茶的人,大把大把地抓。

但是,茶叶品牌运营,需要专门的人员,产品,图文、视频都需要专业的人员,这些人的工资,可不是炒茶工的30块一锅,一个月数倍的支出。


除此之外,产品的研发,包装设计等等,每一笔都是不小的开支。大到新的办公场地,小到一张绵纸,账不可细算。

山头茶红利期积累起来的资金,经不住折腾几年。

几年时间,把积蓄花光后,品牌商的生存模式成了:春茶卖原料养活茶企,平时想方设法宣传品牌,年底凑钱还茶农的原料款。

春茶挣来的钱,8月份以后,大概就花光了。只靠平时零售和经销商补货,只能维持茶企的基本运转。

最让品牌茶商头疼的是:欠茶农的原料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哪有那么容易凑出来。

一到年底,茶农催债来催债。先凑一部分给茶农,过几天又来催,品牌商凑不出钱来,茶农念在合作关系上,也不好说什么。

但第二次,茶商还结不清原料款,欠货款的事,直接就被捅出去了。

本想做好茶叶品牌,让爱茶的人一听见自己的品牌,就肃然起敬。

没料到,这两年,行情艰难,品牌茶企,年年被茶农催债。做茶叶品牌,是个很烧钱、费力不讨好的事。

一旦开始做真正意义上的茶叶品牌(不是注个标、印张绵纸就是品牌),就已经被深度捆绑了。

茶叶品牌,车大难掉头。再难,也只能硬着头皮做。

-03-品牌与经销商的相爱相杀

这几年,相比品牌茶商的负重前行,

经销商,可谓是轻装上阵,闷声发财。


品牌商与经销商的微妙关系

茶行业的品牌,有两种:大厂的品牌,以及山头茶小茶企的品牌。

大厂的品牌,实力强悍。品牌强势,压着经销商拿货,不拿货,取消经销商资格,手里的库存,更难卖了。

所以,大厂的品牌与经销商的关系,是大厂说了算。

小品牌,品牌商跟经销商的关系则比较微妙。

没有标准的山头茶,玩的是风格,茶客更多的是认人不认茶。卖茶的人品好,他的茶喝着也舒服,价格合适,就会购买。

到了终端市场,小品牌的影响力几乎为零,全靠经销商自己单打独斗。加上山头茶入门门槛低,经销商自己到山上收点料也能卖茶。

这样的现状:让经销商走路时都鼻孔朝天、连续喷气,仿佛就是在说:如果你逼我,大不了我自己收点原料自己干。

至于库存茶,没有了经销商资格,卖不出去?老夫把包装内飞,全部换掉,品牌茶卖1000,老夫卖500一饼。客户全在我手里,我卖掉了,你还不知道我已经卖完了。

品牌商也知道自己的处境,品牌本就没有几个经销商,逼经销商压货什么的,还真不能干,把经销商惹毛了,他自己单干了,是自己的损失。

大厂,是品牌商说了算。小品牌,则是经销商掌握主动权。这样的关系,影响了经销商对压库存的态度。

经销商轻装上阵

小品牌,是经销商掌握话语权。

经销商,非但不用承担高昂的原料成本和品牌运营费用,还能轻装上阵。自己一年能卖100万的茶,就进100万的货,把库存压力全部丢给品牌商。

这些年,品牌商经常拆东墙补西墙,越混越不如意,白天被茶农催债,晚上还要被经销商的酒精腐蚀,光背了一个老板的名,剩下的都是苦涩。

相反的,做茶的经销商深知:普洱茶,早已过了红利期,一口吃不胖,只有慢慢积累,薄利多销,才能在市场站稳脚跟。轻装上阵,步步为营,倒是积累了不少财富。


终究,一个产业的红利期,就那么短短几年。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

品牌,在某种程度上,是标准化的东西。而茶叶,价格和品质很难实现标准化。这样的行业现状,决定了茶叶品牌,是事倍功半的事,很难做起来。

这样的一个行业,进一步决定茶产业的双重属性:对于茶客来说,是一杯饮料。但对于社会来说,茶,承载的是一方民生,承担着养活几千万人的重任。

要想在这样的一个行业,过得滋润些,只有两条路:玩茶叶金融,但如今,已经玩不下去了。

莫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好好当个卖茶的店小二,稳扎稳打,做好品质,服务茶客,慢慢积累,

也能在行业站稳脚跟,虽不像红利期那么好做,但养家糊口没问题。

来源:普洱话江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湄潭洗马镇召开茶园统防统治全覆盖暨秋冬季茶园管理现场观摩推进

下一页:新品上市 中茶九朵茉莉 茉莉普洱熟茶加料调味茶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