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中生代普洱市场的决胜点(下)如何找到稻草覆盖下的珍珠?

深耕中生代普洱市场的决胜点(下)如何找到稻草覆盖下的珍珠?

43阅读 2021-11-11 01:58 观点

今天,我们继续来看看中生代普洱。在作者看来,中生代普洱是进入适饮期的开始,是一个价值跃升的转折点。而进入中生代之后,其实普洱茶并不是快速走向消费,而是还需要经历一段较为漫长的仓储转化过程。它可能成为某人茶桌上的心头好,也可能进入流通领域。

昨天讲到,同样年份的中生代普洱,有些来源于国营大厂,就红红火火,有些则缺乏背书而默默无闻。所以,一旦中生代普洱进入流通领域,在商业眼光的注视下,就面临着存放前景、变现率等等问题,且看作者如何为中生代普洱的发力支招。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一个事实,中生代茶只是刚刚进入品饮适口性区间的一个时期茶的统称,它其实尚未转化出被市场大量消耗的口感特征,所以它虽然开始能消耗了,但绝大多数仍然需要继续存放。中生代茶只是在去到普洱茶一个转化期跳升的节点上,这给它带来重新价值评估的机会,伴随而来的是换手率的增加和大量的交易与变现。普洱茶的存放本来就是一个漫长和不断接力的过程。每个存放者很难从一而终地把一片新茶放到老,或者中途变现离场,或者从旧茶环节接过存茶的接力棒开始存茶,观念和取向不同导致参与投资普洱的角度和模式不同。但所有的一切都和变现率有关,变现率好自然茶就会价值高些。而变现率又受什么驱使呢?变现率首先是和口感有关,口感好的茶更容易被市场接受和消耗,变现率自然就高;其次和品牌有关,好的品牌广为人知既利于换手也便于消耗,变现率自然不在话下。

回到这波中生代茶结构的分析,既有很多大品牌的传统配方茶,也有很多小品牌甚至不知名的茶,还有四大厂老员工出来创业的传统配方茶,和新时代下用料精良的古树纯料风格茶,更有一些创新制作但转化一般的“摸索配方茶”。

先知先觉者其实历经十几年普洱存放观察,已经得出了早期的普洱新茶存放其实就是风险投资,很多用料普通、工艺不完善的新茶存放下来其实没有什么未来,即便存放十几年口感也乏善可陈,非常平庸。也许这类用料的茶应该做成熟茶,或者快速陈化的仓茶,缩短仓储周期,较低成本,快速在市场中消耗。这类制作的普洱新茶根本不适合大成本周期长的干仓陈化,也就是说不是所有新茶都有长期存放的价值的。

我想最起码在这一波中生代茶浪潮的到来中我们能给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不是所有普洱生茶的存放都有未来,还是要看配方、用料和存放手法。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传统配方虽然是当下市场消费的主流,但未必是未来的主流,更不是普洱存放唯一和最好的诉求。因为大量古树纯料茶转化出的综合口感超越了传统配方,给口腔和市场都带来一股惊艳。它理应受到市场追捧,同时也应在价格上体现这一切。如果是大品牌的茶,那么价格早就扶摇直上,攀升得荡气回肠,但若是不知名的小品牌却往往有些事与愿违。实际上,在这波中生代茶中存在大量转化优良的性价比很高但却不为人知、价格严重低估的品种。造成这样窘况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品牌度不够导致知名度偏低,造成变现率低。

2.市场不够成熟,消费者还是被品牌牵着走,没有自我价值发现能力。

3.在原有小品牌失去对其陈化后的口感重新评估能力后,缺乏第三方具备公信力的机构介入,对其再背书和价值评估。

中生代茶每个时期都有,但当下中生代茶却具备一些前所未有的特征。首先是大陆流行普洱后第一波存茶高潮带来的量产的中生代茶,这个第一次既代表第一波面向全国市场量产的中生代茶,也意味着第一批试验性的中生代茶。为何说是试验性的?因为回到十几年前,除去传统配方拼配茶有更老的茶作为转化依据,很多小厂、新厂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生产出很多新配方新制作的茶,转化至今出来的效果是如其所愿呢还是事与愿违呢?应该说,两者都有,毕竟那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年代,这本身就是一个风险投资,时至今日,很多当年不可测的情况因为转化结果已经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事实上,的确很多普洱存放十几年至今转化一般,没有什么市场前景。但既然是风险投资,就一定有表现出色的品种转化超出预期,这些茶具备继续存放下去的价值。同时在观察过十几年转化效果后,它未来的转化走向将更为有章可循,再不会如之前新茶阶段的具有太多不可测因素。

问题在于如何把这类没有大品牌加持的转化优良又被低估的中生代茶的真正价值体现在市场呢?我认为有两个途径可以达到,第一是由具备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或者平台重新对其陈化后的价值进行评估,并背书再推向市场。第二,就是抛弃其前身的品牌,重新打造一个新的品牌,也就是我常提到的二次品牌,对其形象的重新打造和市场推广,二次品牌的出现能让其和之前相同品牌的其他平庸产品来一次划分和隔离,同时也便于引入新的资本。

问题在于如何把这类没有大品牌加持的转化优良又被低估的中生代茶的真正价值体现在市场呢?我认为有两个途径可以达到,第一是由具备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或者平台重新对其陈化后的价值进行评估,并背书再推向市场。第二,就是抛弃其前身的品牌,重新打造一个新的品牌,也就是我常提到的二次品牌,对其形象的重新打造和市场推广,二次品牌的出现能让其和之前相同品牌的其他平庸产品来一次划分和隔离,同时也便于引入新的资本。

在中生代普洱茶领域中介入资本,有别过往一拥而上,一味闷头冲向新茶生产领域的投资方式。事实上,对于以越陈越香为核心价值的普洱茶,我们更关注的是转化后的效果,从新茶转化到中生代茶要经历漫长的十几年,还有很多不可测风险存在。而转化到中生代茶后,已经大致能确定未来继续陈化的结果,相对而言投资中生代普洱风险更低。假若有好的甄别能力,直接在这一波中生代小品牌茶中寻找转化优良而又低估的品种,一旦发现无异于找到一座金矿,只要给予二次品牌附加,并全力打造新的宣传和渠道,绝对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若说十几年前新茶原料低廉是投资普洱新茶的一个大机会,现在在新茶原料居高不下,风险剧增背景下,在中生代普洱茶中寻找稻草下覆盖的珍珠将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机会。

存茶是一个漫长而又有趣的过程,投资普洱和投资股票一样,首先是防避风险,再谈投资收益,投资普洱要追求价值发现而不是炒作,那些不顾性价比,一味扎堆参与击鼓传花般的炒作,潜在的大风险将不言而喻。

本文节选自

深耕中生代普洱市场的决胜点作者丨普茶藏珍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白茶说:这种“茶器”,美!

下一页:建标准,强产业:《平昌青芽茶》地方标准专家评审会圆满召开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