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藏茶之都!
有10余家茶城,近万家茶馆,
40多万吨藏茶等软硬实力,使得东莞存茶量、老茶保有量与交易量,都是全国第一!
莞藏普洱,来源于两个时代
上世纪90年代,台湾制造业转移广东,台湾人来大陆办厂,带来喝普洱藏普洱的潮流。投资,品饮,收藏普洱茶的局面,慢慢拉开序幕。
到新世纪初,东莞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发展了十来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出现了大量的空房,为大规模藏茶提供了基础。
2004年之前,东莞藏普洱茶,一边喝一边藏。但2004年之后,藏普洱茶成为一种明确的投资行为。藏茶,就是为了投资,为了升值,因为,喜欢炒作的港台商人来了。
第一阶段:2004-2007年
1999年,台湾普洱茶崩盘,港台商人看上了大陆。
他们先到云南原产地和各大茶叶市场回收完民间老茶,并用资本控制了当时半死不活的云南普洱茶企业。这些布局,在2003年完成。
2004年,港台商人拉开普洱茶炒作的序幕,广东,正是普洱茶炒作的策源地。
2004年开始,在拍卖会,全球普洱茶形象小姐、大师,马帮进京,瑞典哥德堡号游轮环球航行,百年贡茶回归故里等活动的宣传下。
普洱茶的产量,也随着名声一路狂飙突进。
据云南省茶叶办公室的数据:2004年,普洱茶产量2万吨。2005年,猛涨到5.2万吨。2006年,达到8万吨。2007年达到历史性的9.9万吨。
产量急剧飙升的背后,正是港台商人炒作的“大手笔”。
那几年,喝普洱茶的人还很少,重炒作不重喝,喝掉的普洱茶,最多也就十之二三。茶叶产出来,源源不断地拉到了广东的仓库里。
2007年初,炒作普洱茶的港台商人跑了。4月20日,广东芳村,7542开始暴跌,拉开普洱茶跳楼价的序幕,一个多月后,普洱茶崩盘。
2004-2007年,普洱茶累计产量25.1万吨,喝掉一小部分,出口一小部分,云南留了一部分,其它地方留了一小部分。
大多数茶叶,留在了广东。这便是莞藏普洱的主要来源。
2004-2007年的普洱茶,水很深。
当年,普洱茶突然爆火,产能没有放开,有人把贵州、福建、广西的绿茶拉到云南,做成普洱。这些茶叶,就混在真正的普洱茶里。
其次,当时茶山的工艺五花八门。很多茶农家里连个像样的炒茶锅都没有。炒茶的时候,炒锅平放,热量散不出去。制茶的时候,没有萎凋就杀青,杀青温度不够也直接炒,茶叶炒好之后直接晒茶。
再有,茶山基础设施背后的卫生问题。2004年的版纳、临沧等地,环境十分生态,原料品质十分靠谱。
但茶山基础设施落后,普洱茶的卫生是个大问题。很多茶农晒茶,没有专门的摊晾席,在自己家门前扫一块地板就晒茶了。
没准,茶农家的老母鸡上去,丢点什么在里面,最后也压在了茶饼里。
2003-2007年的茶叶里面,可能会发现瓜子壳,塑料线之类的东西,这都是当时茶山基础设施落后的结果。
对这阶段的普洱茶,无论东莞的,还是别的地方的:好茶肯定有,但是,重炒不重喝的大背景下的茶叶,要选到好茶,不容易!
第二阶段:山头茶时代,云茶东流
2008年后,东莞藏茶仍以15%的速度增长。除了普洱茶,每年六分之一的安化黑茶,也进入东莞。
江浙、福建,两湖,广西,安徽,河南等地的茶叶,也涌入东莞。东莞,聚齐了所有茶叶的收藏和品饮方式。
2009年之后,每年仍然有20%的普洱茶,进入东莞。正规,专业,科学的规模化仓储,也逐渐成型。
东莞普洱,多为大规模藏茶,茶仓内部异常干净,有防水设施,还有抽湿机。总之,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条件,东莞藏茶都已经满足了。
而且,东莞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东莞藏茶两年,就有别的地方藏茶三年的效果。加上东莞茶博会等活动的宣传。
东莞,已经成为国际性的茶业交流大舞台。喝茶、玩茶、赏茶,已经成为东莞的一大文化现象。
简言之,东莞藏茶有好有坏,主要来自两个阶段:
2004-2007年,以藏普洱茶为主,这个阶段的普洱茶,注重炒作,轻视品饮,原料、工艺混乱,茶山卫生跟不上。总体而言,好茶有,但烂茶更多。
2008年之后,东莞藏茶多元化,只要适合收藏的茶叶,东莞都有。这时候的莞藏普洱,干净、卫生。藏茶规模化,科学化,专业化,转化良好。喝东莞普洱,最好选择08年之后的。
总之,东莞藏茶,吃了2004-2007年炒作的亏,接了港台商人炒作的盘。但2008年之后,又胜在科学规模化的仓储(降低了藏茶成本),以及得天独厚的藏茶环境。
更重要的,还是胜在:广东经济发达,莞藏普洱,卖得动。
普洱茶,越陈越香,没有库存,就不叫普洱茶。
2016年,东莞有媒体曝出:东莞藏茶30万吨,如今又说40多万吨。
没有一个确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存起来的茶叶很多,多到几年不产茶,都够喝。
而且,从宏观方面来看,普洱茶的库存问题,是不可能解决的。莞藏普洱近20年的积累,不可能朝夕去除。
也就是说:库存问题,几乎不可能解决。然而,只有被库存拖垮的茶企,没有被库存拖垮的茶行业。
普洱茶,有卖掉赚流水,卖不掉赚投资的说法。
这话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前提是:卖茶的流水要养得起茶企。
如果连茶企都撑不住了,剩下一仓库的茶叶,低价卖给同行?遗憾的是:大多数库存茶,同行并不敢要。
所以,库存,卖得出去就是财富,卖不出去,也会成为累赘。
这也是在提醒茶老板:囤茶有风险,做茶不要贪。
来源:普洱话江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