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谁也没想到,一片生长于深山之中的树叶,历经千年风雨之后,一跃成为云南年产值高达千亿的支柱产业。
普洱茶的发展史,遭遇数次打击,数次复兴,非但没有衰落,反而越来越被人所知,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普洱茶是如何变为家喻户晓的饮品的呢?今天不妨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普洱茶的历史。
始于商周
据说,早在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是还没有“普洱茶”这一名称。
根据东晋常璩所著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可知晓商周时期云南茶叶的种植传播到巴蜀之地。
到了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开发西南,使得云南的茶叶生产得到较大发展。云南当地至今仍有茶树乃“武侯遗种”的传说。
在当地的原始森林中也发现了多株1000多年历史的老茶树,甚至在云南思茅地区镇沅千家寨还发现了一株有2700多年树龄的老茶树。
这些都证明了云南茶叶种植的历史十分悠久,云南的基诺族每年祭奠茶祖—孔明“孔明兴茶,武侯遗种”,后基诺族相传为孔明的后裔或孔明带来的人的后裔。
商于唐朝
“茶产自银生城诸山”是普洱茶第一次见诸于历史文献中,不过当时并不叫普洱茶,而叫“银生茶”,银生城位于今景东县。
唐贞元十年,古六大茶山所在地易武设置“利润城”,普洱茶成为重要的经济产业。
▲图源自河南博物馆
唐乾符六年,在现在的宁洱县设置睑治,取名“步日睑”,管辖包括“利润城”及古六大茶山在内的澜沧江区域。
同时,茶随文成公主进藏,传入藏区,为以后滇藏茶马贸易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南宋人李石的《续博物志》中记载.“西番(西藏)之用普茶,已自唐时。”
由于当地饮食的原因,藏区有了“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三日无茶”之说。
得名于明朝
明洪武十六年,明太祖改“普日”为“普耳”,划归车里军民宣慰使司管辖,后“普耳”改称“普洱”。
万历年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此后普茶定名为“普洱茶”,一直沿用至今。
明人饮普洱茶蔚然成风,明代方志学家谢肇涮著《滇略》中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由于明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边疆贸易异常繁荣,普洱茶发展迅速,思茅和普洱成为茶叶的加工和集散中心,并以此为中心向外辐射形成了六条茶马古道。
盛于清朝
雍正七年,在思茅正式设立普洱府,管辖包括现今普洱市及西双版纳州在内的大片地区,并将普洱茶纳为贡茶,由此开始了普洱茶的大发展时期。
▲清普洱茶膏图源自故宫博物馆
乾隆时期,普洱茶行销天下,名动海内,成为官府的重要税收来源,定《云南茶法》规定茶必须作为七两,一筒五市斤方便上税,得税票放行。
光绪二十三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普洱设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普洱茶马古道再次兴旺起来。
衰于民国
20世纪前半期,普洱茶因国内战乱连连,几度兴衰。1913年普洱茶府撤销,清朝灭亡。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再次步入发展正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普洱茶都是作为出口创汇商品销往东南亚以及港澳台地区,内销很少。
1949年原云南省茶产量不足2000担,衰败至极。
享誉现代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普洱茶热渐渐兴起,品饮普洱茶成为时尚、养生之选,普洱茶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带动了整个普洱茶产业的发展。
90年代台湾人去茶山居多,邓时海写的第一本茶书《普洱茶》推动普洱茶认知发展。
2004-2007年炒茶,2008年普洱茶低谷时期,由于2007年茶价飞涨,有很多中小叶种掺入做假茶。
▲图源自故宫博物馆
在2002年11月广州春秋季优质茶评比会上,鲁迅先生收藏的20克普洱茶茶膏进行了拍卖,并以16万人民币高价成交。
2005年,在北京老山茶馆举行的希望工程云南普洱茶慈善拍卖会上,一提普洱茶拍出160万人民币。
2013年北京嘉德拍卖会,福元昌20世纪初的一筒老茶,拍卖出了1035万元,创造了当时普洱茶拍卖的最高纪录。
到2014年上半年,随着普洱茶品质时代的确立,把普洱茶收藏热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同时,普洱茶的品饮热也在全国兴起,普洱茶的发展有了扎实的基础和明确的目标。
岁月沧桑,原名噪一时的古茶山和悠悠茶马古道,从最初的兴起到走出大山,繁盛时期进贡朝廷,历经唐宋元明清五大朝代,普洱茶凭借独特的品质特征,成为诸多茶客心头所爱。
来源:易武同庆号,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