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这里诞生,泰山从这里崛起,黄河由这里入海……山东是中华文明的两大发源地之一,不仅齐鲁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同样丰富动人。
作为全国纬度最高、面积最大的北方产茶大区,山东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物候特点,赋予了茶叶“叶片肥厚、耐冲泡、内质好、滋味浓、香气高”的丰富内涵,其中黄酮、儿茶素、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同类南方茶叶。
跟国内其他产茶大省比起来,山东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巨大,已经成为我国茶产业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山东各大茶叶主产区,茶叶产业也已成为当地政府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在正史中虽然没有关于齐鲁大地种茶、产茶的确切记载,但是,从文学作品、人物传记和生活札记等资料中,不难发现山东饮茶、种茶和产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茶圣陆羽所着的《茶经》中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氏是第一个发现茶的人,而鲁周公则将茶文化发扬光大。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时期,茶已经存在于山东人的生活中,但关于山东当地产茶的记载是在唐朝以后。
山东是古代茶树生长北限。据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在唐代开元年间,济南(齐州)附近的灵岩寺就是中国北方饮茶的发源地。这一记述对于北方、对于济南茶文化影响深远,颇为茶人所宗。清代陆廷灿《续茶经》、济南已故着名学者徐北文先生《山东茶文化》《齐鲁茶道笔谈》均有引用。唐文宗开成三年,日本僧人圆仁西渡入唐求法,曾经游历山东,其所着《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专门记载了在山东饮茶的情况:“从海州直到登州来,山村县人,食物粗硬,爱吃盐茶粟饭”。元、明时期,昆嵛山地区还曾设有管理茶叶生产的“茶场提举”。种种史料表明,山东虽不产茶,但茶叶贸易繁荣,饮茶品茶之风早已蔚然。
南茶北引,大器晚成
茶树喜湿、喜暖,喜酸性土壤,本为“南方之嘉木”。一代代茶人接力奋斗,克服成活率低、抗旱防冻等技术难关,产自南方地区的名优茶种不断拓展生存极限,开始在西部高原、北方地区落地生根,年年吐绿,形成了如今中国茶区覆盖东起台湾,西至西藏,南至海南岛,北到辽宁的欣欣向荣的局面。
当代山东茶产业起源于的“南茶北引”工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山东对茶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国家每年从南方调拨4万多担茶叶,仍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致使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南茶北引”应运而生。在不断的引种试验下,山东自然条件较好的东南沿海城市青岛、日照、临沂相继试种茶树成功,拉开了北方种植茶叶的序幕。从此,国人的茶杯中有了山东茶。
茶中新秀,名品众多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经过多年发展,山东茶产业无论是面积、产量、品质还是效益均有了大幅提升。目前,山东茶遍布齐鲁大地。全省有10个市40个县(市、区)种植茶叶,茶园面积达到40余万亩,年产量3万吨,年产值达到40多亿元,初步形成了鲁东南沿海、鲁中南泰沂山区和胶东半岛三大茶叶集中产区,孕育出日照茶、崂山茶、泰山茶等一批名优茶品牌。
日照市位于鲁东南部的黄海之滨,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海拔较低,地形平缓起伏,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和微量元素,非常适宜茶叶生长。日照绿茶以汤色明亮、叶底嫩绿、滋味鲜醇清香闻名,深受广大消费喜爱,被誉为“世界三大海岸绿茶之一”。目前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29.9万亩,年产干毛茶1.9万吨,年总产值达到37亿元。日照市已成为山东省面积最大,产量和产值最高的茶叶主产区。
崂山被誉为“海上名山第一”,是我国海岸线上唯一海拔超千米的高山,山青海碧,云雾缭绕,气候适宜,有着茶叶生长的最优环境,生产出的崂山茶色、香、味、形俱佳。自1959年崂山区“南茶北引”获得成功后,经一代代茶人的努力,目前,崂山茶种植面积达20000余亩,年产量1500多吨,产值6亿余元,被誉为“江北第一名茶”。
“泰山中人摘青桐芽点饮,号女儿茶。”泰山西麓盛产泰山女儿茶,成茶由青桐嫩芽炒制而成,汤色剔透明亮,饮之回味醇美,有浓郁的泰山板栗清香,素有“茶中板栗”之美称。泰山茶制作技艺将齐鲁大地素有的礼仪文化融入泰山茶道之中,延续了好客山东、以茶为礼的待客之道。目前泰安市茶园面积达5万余亩,产值超10亿元。
【记者】欧晓嫦
【来源】南方农村报南方+,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