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海外茶叶贸易,为何会发端于不产茶的山西?

中国最早的海外茶叶贸易,为何会发端于不产茶的山西?

1阅读 2023-12-18 07:03 行业

“当时钟敲响四下,世间一切为茶而停下。”这是一首传唱了数百年的英国民谣。

然而,“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英国,历史上却不曾种过一片茶叶。

茶,被他们称为“神奇的东方树叶”。

而让这片东方树叶漂洋过海来到欧洲的,是一群同样蒙着神秘面纱的山西商人。

在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从前,山西商人是如何打破大半个地球的信息差,解开这一片茶叶的财富密码?

“三条扁担”

公元1696年,清朝第四位皇帝康熙御驾西征噶尔丹,山西右玉县的杀虎口,是内地通向蒙古大草原的必经之路。

王相卿与同乡张杰、史大学,三条扁担、六只货箱,挑起担子随军,为屯扎在蒙古的清军搞后勤,同时提供给养。

在向牧民采买牛羊、筹集草料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千里草原,虽然盛产牲畜、皮毛,但吃饭缺锅,穿衣少布。

来自中原的锅碗瓢盆、烟茶粮棉、盐铁制品等日用小百货,都是奇缺之物。

于是,这三个精明的山西商人,把目光转向了茫茫大草原。他们结伴走包串户、送货上门。

从柴米油盐针头线脑开始,山西商人把针尖大的小本生意做成了大商贸。

山西商人为了学习蒙语用汉语标注发音的“翻译手册”

“货郎担”变成了车马驼队,王相卿创办的“大盛魁”也成为响当当的“草原第一商号”,上至绸缎、下至葱蒜,无不经营。

客户也从草原上的一个个蒙古包,拓展到新疆、恰克图,甚至俄国的西伯利亚、莫斯科。

善于紧盯需求侧动脑筋的山西商人,在和俄罗斯、蒙古商人做生意的过程中发现,这些以肉食为主的民族需要喝茶来化解油腻,而俄罗斯人尤其对中国的红茶情有独钟。

于是,大盛魁自设茶庄,把经营重点转向了茶叶贸易。

此刻,他们一边打听着武夷山销路不畅、茶源过剩、茶价低迷的消息,一边紧盯俄罗斯和蒙古草原茶叶需求增长、价格飙升的市场走势。

“来自东方的神奇树叶”

山西商人的商业触角甚至延伸到9000公里外的英吉利海峡。

在那里,有一位超级爱喝茶的葡萄牙公主,嫁给了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也把饮茶文化传入了英国。

从皇家贵族到城市平民,家家户户的作息表上,从此多了一段雷打不动的“下午茶时间”。

茶叶公司国际交流专员

孙博

“在十七十八世纪,茶确实多见于欧洲的上流社会。在1722年,英国56%的进口产品都是茶。在18世纪中叶,茶叶的进口额有1200万英镑,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一贯审时度势、务实经营的山西商人,此时,又笃定地做出一个极具前瞻性的战略选择。

公元1755年、乾隆二十年,山西商人常万达远赴武夷山购买茶山,由此种出了一片枝繁叶茂的产业森林。

每逢收获季,采摘下来的散茶被加工成发酵茶,再经过7000多里水运、陆运和驼运,抵达恰克图买卖城,再卖到俄国腹地和其他欧洲国家。

“万里茶道起点”福建武夷山下梅村

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

副所长 刘成虎

“从空间上而言,万里茶道可以粗略分为四大功能区:第一是湖闽产茶地,是非常重要的茶叶的生产加工制作基地;第二是中北地区的茶贸区,它是货物的仓储集散的物流基地;第三是俄蒙茶市的交易基地。而我们晋商故里则是我们茶叶交易的非常重要的商务指挥中心,它已经组成了非常完整的产业链。”

“从今天这个角度来看,早在260年以前,我们晋商已经拥有了这种产业链发展的思维和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并且付诸经营实践之中。”

19世纪的中国,在世界商业版图上率先画一条完整的茶产业链。

而山西商帮也完成了从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精彩一跃,并由此开启了他们在中国贸易史上的全盛时期。

公元1443年,葡萄牙的冒险家们乘着改装的三角帆船,穿越非洲西海岸,雄心勃勃地开辟着海上商路。

与此同时,在欧亚大陆东部,一支中国商队正一路向北向西,在草原与大漠中走出一条布满艰辛的陆上商路。

历史竟如此巧合,而撬动这两段历史的主角,竟都是我们今天看来毫不起眼的普通调味品。(来源:凤凰卫视)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2023,茶咖江湖大变局

下一页:“蒙顶甘露杯”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